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对大年初一人们热闹、欢庆场面的刻画,也写了人们用“新桃”换下“旧符”的情景以表示辞旧迎新。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每逢过年的时候,古人便有在大门左右两侧悬挂桃符的习俗。直至五代时期,人们将联语刻在“桃符”上迎接新年。如此,便有了春联。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逢年过节悬挂春联已经极为普遍。因为春联联语刻在桃木板上,所以春联也被叫做桃符,也就是王安石诗中所说的“桃符”。
到了明代以后,对联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推广。如此,当时不仅在过年时期悬挂春联,平时对韵提联亦成为文人墨客之间的雅事。
到了清朝时期,对联更是如同盛唐律诗一般兴盛,而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乾隆和纪晓岚留下的一些趣味横生的妙对。既如此,那乾隆和纪晓岚是否留下了一些妙对让后人观摩呢?
事实上,无论是朝堂之中有心考验,还是闲暇之时随手所作,乾隆总会作出上联让臣子应对。
一、千古绝对乾隆皇帝喜欢吟诗作对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几次南巡游历,走到哪提到哪的爱好,纪晓岚可以说是知之甚详。因此,若是纪晓岚跟随乾隆出去的话,通常都会随身携带着笔墨。以便在乾隆兴致来临时,为乾隆磨墨。
乾隆登得大位之后,曾六次南巡,所去的地方也多是扬州、杭州、苏州等一带地区。每逢到一处古庙寺院,便要题上一首诗或者送上一副对联。
有一次,适逢烈日如火,乾隆和一众官员被晒的汗如豆大。随后,便是灵机一动,指着太阳又想出了一句联句:“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
跟随在乾隆身边的一众官员也都知道乾隆是什么性子,因此,众人便是一顿马屁拍了上去,让乾隆忍不住开口大笑起来。
随后,乾隆回过神来,对着众位官员道了一声:“众卿可能对的上来?”
众位官员溜须拍马的手段是一流,但在对韵方面的造诣就拿不出手了。索性乾隆也没有能指望一众官员对得上,便将目光放在了旁边一言不发的纪晓岚身上。
乾隆知道纪晓岚素有才华,于对联一道才思敏捷高于常人,此刻见纪晓岚一言不发看着河边葱郁的树木,便知纪晓岚已经有了下联。
于是,乾隆直接命纪晓岚给出下联。而纪晓岚也没有推脱,很是干脆的指了指远处的树木,开口将下联吟了出来:“单木是木,俩木是林,仨木是森。”乾隆见纪晓岚对出自己的上联,便笑着称赞纪晓岚才华不凡,而一众大臣也是纷纷叫好。
不过,纪晓岚是清朝大学士,其才华横溢,工诗善文,尤擅对联。
曾经说过“天下无不可对之对”的豪言壮语。既如此,那么这副对联又如何称得上是“绝对”呢?
事实上,单从对联的要求和工整程度来看,纪晓岚这一下联也不算什么。但若是了解其中隐含的意思,便知纪晓岚的才思高妙之处。
二、对联妙处大家都知道,对联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成“对”成“联”。不仅在字数、形式方面要成双成对,对仗工整,还要在内容方面紧密联系。
也就是说,对联工整除了要符合平仄韵律变化,字数相同之外,其中的内涵也同样要能够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或者能够“相提并论”。
像乾隆给出的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是他看到烈日之后所作,也就是将眼前之景写了进去。除此之外,还将烈日作为汉字中所表述的“日”为合字基础,叠成昌字和晶字,顺便还嵌入了“一二三”三个数字。
整句上联若是如此的话,怕是也不难对。不过乾隆出此上联,正逢自己南巡时期。
因此,无不有以“日”“昌”“晶”来暗喻自己登基之后为大日,国运昌隆,如日中天之意。而纪晓岚对出的下联“单木是木,俩木是林,仨木是森”,从行文结构,平仄韵律方面来说,毫无疑问极为贴切。
然而更难得的是,纪晓岚已经看出了乾隆上联所隐喻的内涵。因此,以“木”“林”“森”来隐喻乾隆如巨木,带领大清这片森林繁衍万世。如此一来,这一联或许可以称得上是绝对了。
由此可见,陪乾隆南巡的一众官员就差多了。他们只会溜须拍马,很明显境界还低。而纪晓岚呢?虽然也在文字中拍乾隆马屁,但人家可以将意思巧妙的嵌入文字中,这就体现出人家的水平了。
乾隆喜欢拈墨弄笔,附庸风雅的事众所周知,因此在南巡的时候,可不仅仅是喜欢对对子,他还非常喜欢给各个地方的名胜古迹题诗。有时候写诗写到一半,灵感枯竭都会以考验的名义来命令纪晓岚给补上。
那么,纪晓岚补全乾隆的这首诗是什么,又是在哪里作出来的呢?
这一则趣闻实际上是在乾隆和纪晓岚等人游历至灵岩山寺时所作。
三、雨后对诗乾隆君臣在灵岩山寺游历之时,兴致未尽,便见到天空突然飘来一朵乌云,随后便是电闪雷鸣,紧接着大雨如注,瓢泼而下。
不得已,乾隆和纪晓岚等人只好前往殿内避雨,场面一时颇为尴尬。
就在此时,乾隆突然开口问纪晓岚:“纪爱卿,这雨为何来的这样突然呢?”纪晓岚当即回应:“云从龙,风从虎,万岁爷圣驾至此,故而云兴雨降。”对于纪晓岚的回答,乾隆显然是特别满意,听了之后自是大为高兴。
不多时,雨停云收,在东方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乾隆见此景象便诗兴大发,随后便吟出了一句:“谁把青红绒两条,半红半紫挂天腰。”然而只吟得这两句之后,没了灵感,怎么也续不出下面的诗句。
随后乾隆灵机一动,便看向纪晓岚:“卿可续来!”纪晓岚不愧是乾隆的“知音”,当即不加思索便续了两句:“上皇昨夜銮舆出,故尔空中驾彩桥。”这两句一出,便引得乾隆开口称善,也使得随行众人对纪晓岚佩服不已。
从这一些只言片语可以看出,乾隆对于诗文对联有多喜爱。六次南巡之后,遍观苏州古寺、遗址之所,几乎都能看到乾隆题下的诗作和联句。
而对联文化,也正是因为乾隆在位期间大力推广,才快速发展起来。传承至今,对联文化已经融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结语:说起对联文化,古代才子佳人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些才子佳人之中,纪晓岚算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纪晓岚一生留下了许多谐趣横生的对联,也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对联。
临终前,纪晓岚的儿子汝亿一勺一勺的喂他吃莲子羹,纪晓岚吃了一会儿之后停了下来,想了一个对子让子孙后辈来对:“莲(怜)子心中苦”。随后,纪晓岚见儿孙沉默不语,便道了一声:“何不对对,‘梨(离)儿腹内酸’”。说罢,便溘然长逝。
纪晓岚留下的最后一联,细细品味之下,却也能体会出其中难舍家人的复杂情绪。此对联不仅结构工整,寓意也是极为深刻,催人泪下。
参考资料:《纪晓岚全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