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脂肪是好还是坏?一文帮你会挑更会吃
脂肪是我们人体必需营养素,很多人看到它就会觉得“咦,油腻腻”,我们在很多营养饮食食谱中看到,为了防止体重增加、预防心脏病、糖尿病等健康问题,都会建议少吃或不吃食物中的脂肪。
但其实对于正常饮食来说,一些好的脂肪不仅能降低胆固醇水平,保持健康,同时还有以下重要功能:
·给你能量
·保持身体温暖
·建立细胞
·保护器官
·帮助身体从食物中吸收维生素
·制作有助于身体正常运转的荷尔蒙
脂肪有好有坏,关键是在饮食中学会识别它们,同时和其他营养素保持膳食平衡。
不饱和脂肪是健康脂肪,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则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化学结构,所有的脂肪都是由碳原子链组成,这些碳原子和氢原子相连(或键合)
说明:
1.在饱和脂肪中,碳原子完全被氢原子覆盖或“饱和”,这使它们在室温下为固体。
2.在不饱和脂肪中,更少的氢原子与碳原子结合,这些脂肪在室温下为液体。
饱和脂肪
如果你经常吃这些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可能会提高体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坏胆固醇的含量,从而堵塞你的血管、心脏,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或心脏病。
(椰子油)
我们在哪些食物中可以发现饱和脂肪,主要来自动物油脂和全脂奶制品:
·红肉,如牛肉,羊肉和猪肉
·全脂奶制品,如牛奶,奶酪和冰淇淋
·牛油、羊油
·棕榈油和椰子油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
从饱和脂肪中摄入的卡路里不超过每日卡路里的5%或6%。也就是说如果你每天吃2,000kcal的热量,应将饱和脂肪限制为120kcal或13克。
不饱和脂肪
不饱和脂肪主要来自蔬菜,坚果和鱼类。它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单不饱和脂肪,另一个叫多不饱和脂肪。
(葵花籽油)
含有单不饱和脂肪的油,在室温下是液态,在冷藏时就会变成固态,这些食物包括:
·牛油果
·橄榄油、菜籽油和花生油
·杏仁、榛子、山核桃和其他坚果
含有多不饱和脂肪的油,在室温和冷藏时都是液态,比如这些食物:
·亚麻籽,玉米,大豆和葵花籽油
·核桃
·鲑鱼,金枪鱼和其他脂肪鱼
多不饱和脂肪又分为两种类型:omega-3和omega-6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有三种形式:
·二十碳五烯酸(EPA),主要存在于鱼类中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也主要存在于鱼类中
·亚麻籽,植物油和坚果等植物来源的α-亚麻酸(ALA)
EPA、DHA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不仅能够对我们的大脑功能起着重要作用,还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是服用omega-3补充剂可能就没有啥效果。
(鲑鱼,又名三文鱼)
想要在饮食中摄取足够的omega-3脂肪酸,建议你每周至少吃两次鲑鱼,鲭鱼和鲱鱼之类的鱼。
Omega-6脂肪酸,你可以从绿色蔬菜、种子、坚果和植物油等食物中发现,大部分人在平时饮食中已经摄入了足够的Omega-6脂肪酸,所以不用担心自己吃不够,倒是刚刚提到的omega-3脂肪酸要有意识多吃。
反式脂肪
在一些动物性食物中,天然存在着少量的反式脂肪,比如肉和牛奶。
但是大多数反式脂肪则是在工业加工生产过程中制作添加的,比如在液态植物油中添加氢催化,使它在室温下保持固态,延长保存期限。
常见的氢化植物油有:奶精、植脂末、人造奶油、代可可脂。
在食品加工中,食用氢化植物油,可以让食物吃起来更加酥脆,不油不腻,口感好,比如这些:
·油炸食品,如炸薯条
·蛋糕、饼干、甜甜圈和其他烘焙食品
·人造黄油
·微波爆米花
·披萨
反式脂肪虽然吃起来味道不错,但对我们的健康却是大大的坏。这种不健康的脂肪会提高坏胆固醇水平,增加患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不仅如此还会降低好胆固醇。
1
阅读食品标签
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学会查看食物包装背后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氢化植物油、起酥油等配料。
同时看一下它的卡路里含量以及脂肪含量,还要注意检查它计算的份量,有的别看脂肪少,可能只是按照30g的份量来计算的。
2
无脂低脂不代表健康
有时候包装上写着无脂低脂,就会受到减肥人士的追捧,实际上这样的食物一般吃起来口感不太好,商家可能就会加入其它成分,比如糖、盐、增稠剂等,热量就会蹭蹭蹭往上升。
如果一味看商家包装宣传,可能就会被欺骗,不仅不能减肥,还不健康。
3
少吃动物性食物
不管是猪肉、牛肉,还是猪油、牛油、黄油都是饱和脂肪大户,平时最好选择鱼肉或植物油。但植物油中,也要注意椰子油和棕榈油,它们的饱和脂肪已经快赶上动物油啦。
4
饮食多样化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豆类和粗粮,这些食物可以让你长时间保持饱腹感,而且卡路里通常较少。燕麦,蔬菜和水果也含有可溶性纤维,有助于人体降低血液胆固醇。
脂肪不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饱和脂肪虽然“坏”,但是一两个月吃上几回也没事,关键是不偏食、不挑食,营养均衡,啥都吃点,啥都不多吃才行哦~~
撰稿 | xue姐吖
排版 |小鱼儿游
美句分享:事情要慢慢做,人也要慢慢喜欢。
(部分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