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外卖员与保安,不该成“冤家”
▲图片来源@平安仙桃官方微博。
文|龙之朱
一则“外卖员凌晨送餐与小区保安起冲突被打后身亡”的消息,日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事发地是湖北仙桃,1月3日凌晨,当地一名40岁的外卖员在往小区送餐时与保安发生冲突,外卖员倒地后被送医,被120送往医院抢救无效身亡。目击者称,外卖员进小区时被保安阻拦后放行。送完餐时,再次遇到阻拦,之后发生冲突。涉事保安目前已被警方依法刑拘。
一次外卖配送连着一起命案,令人痛心。目前案件细节还不清晰,相信随着调查的深入,会呈现出更完整的事件脉络。但至少清楚的是,保安与外卖员之间确实发生了冲突,且保安还使用了器械。
外卖员和保安的冲突早已不是个例,双方冲突的新闻时不时上社会新闻的热搜。广西外卖员因拒绝防疫登记被保安钢叉锁脖、湖北某大学门卫和外卖员群殴案、商场保安群殴外卖骑手⋯⋯这些新闻里,保安和外卖员两个完全不同职业动辄因为“门”这一关产生交集,伴随而来的是冲突。
对于外卖员而言,利索地进出小区大门,关乎配送时间,也关乎收入;对于保安而言,杜绝“闲杂人等”,维护必要的秩序,也是个人绩效的重要指标。而负责盯着人员登记的保安,有时自然而然就成了与外卖员正面冲突的对象。
在部分外卖员眼中,有些保安似乎态度恶劣,各种刁难;对很多保安——无论是商场保安、小区保安还是高校保安来说,可能存在故意刁难的个体,但也少不了物业公司的门禁规定。
外卖有配送时间的硬约束,有客人的差评威胁,而保安则有来自物业或用人单位的各种要求。双方的压力均是刚性压力,且直接与保安或外卖员的切身利益挂钩。一旦双方的利益之间缺乏弹性调和空间,又碰上有当事人脾气硬,恐怕就只能“硬刚”了。
▲视频截图。对于保安和外卖员而言,他们都是这个社会最末梢的群体,他们代表一个群体与这个社会发生直接的接触,面临的摩擦也是最直接的,这点很难回避。别的工作可能有轻重缓急的弹性空间,但保安和外卖员并没有,送餐晚了就是晚了,不该放人而放了人,就是失职了。
不少网友在此类新闻下评论要“外卖员和保安要互相理解”,但这类冲突,不能以一句简单的“互相理解”一笔带过。
此类冲突的背后,跟外卖送餐到户的要求和小区物业安保措施之间的冲突不无关系。而这样冲突理应回归由平台和物业来解决,而不能把外卖员和保安推向冲突前线。
这样讲,并不是给保安或外卖员的冲突开脱,也不是给他们的暴力行为找借口,冲动了,动手了,伤害人了,就要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再怎么说,暴力都是该谴责的,也是该付出代价的。
只是想由一桩桩个案引向更多社会行事规则层面的思考。社会规则在制定时应该更多地从尊重个体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参与工作流程每一个人,特别是要多考虑这类社会末梢群体。否则,流程设计得再好,把执行的压力推给他们,都难免异化走形。
事实上,此前媒体也多次讨论,外卖员为了抢时间而无视交通安全——占用外卖员时间的,除了商家出餐慢外,进出小区、写字楼困难重重也是个重要原因。鉴于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疏解办法。
就外卖平台而言,在设定配送规则的时候,可以设置外卖员对小区进入难度的反馈系统,根据小区配送进入难度系统来弹性分配配送时间,而不能让他们一直靠个别保安的“通融”才能进小区。
而为了防止个别保安故意刁难外卖员,小区物业物管是不是也可以针对面对外卖员、快递员这类进出小区频次高、却非业主的群体,针对性地制订绿色通行政策,也明确其进出的明文规范?非但如此,在明确进出规则的基础上,还要强化对保安的培训,明确保安的职责范围与问题处置方式,对“刁难”做法予以否决。
说到底,外卖员不是机械地送餐机器,保安也不是机械执行禁入规则的“拦路虎”。这需要规则去保障。
进一步言之,社会有关各方在制定规则时就要考虑他们,给保安与外卖员弹性空间,同时也是给他们“一点就着”的矛盾提供缓冲余地。
揆诸现实,外卖员和保安虽只是职业名称,但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同一批人,这两类职业人员流动性都比较大,没准今天的外卖员明天就做了保安,保安也可能换工作去当了外卖员。
每一种职业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不能人为设置各种障碍。多一点温情,多一些弹性,各个行业、职业之间才会有善意。由此看,外卖员和保安,要的不只是“相互理解”,更是被现实社会运行规则“理解”。
龙之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