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装备铁路机动的“导弹列车”?
冷战中,美苏两国为了追求核战略优势,提出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构想,比如的“铁路机导弹动发射系统”,即大名鼎鼎的“导弹列车”,其中苏联还将其变成了现实。1987年10月20日,搭载S S-24“手术刀”洲际弹道导弹的世界首列导弹列车,在苏联战略火箭军科斯特罗马导弹师投入战备执勤。截至苏联解体前,共部署了3个铁路机动导弹师,每师下辖4个团,每个团拥有1列导弹列车。然而好景不长,苏联解体后,继承了核武库的俄罗斯国力持续衰退,无力维持庞大的核武库, 2005年8月15日,俄战略火箭兵司令宣布,俄已将铁路机动型SS-24全部、永久性地拆除。至此,前苏联研发的铁路机动发射系统寿终正寝。
虽然“导弹列车”已成为历史,但不少军迷仍对其念念不忘。网络间不断传出消息称俄罗斯将研制铁路机动发射系统。还有不少人盼望中国版的导弹列车早日出现。
单纯从技术角度分析,我国已具备了研制铁路机动发射系统的技术实力。然而,具备研发实力并不等于一定会研发,这要看国家战略需求而定。那么,中国真的需要导弹列车吗?
此前,许多人在描述铁路机动发射系统时,都会对其隐蔽性和由此带来的高生存能力赞不绝口,但其实,这种优势被极端夸大了。所谓导弹列车有“广阔机动空间,一昼夜机动距离可达1000千米”只是纯理论上的,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与之类似的是公路机动导弹,理论上也可以大范围机动,但实际上此类系统大部分时间是隐蔽在拥有坚固掩体的基地里,平时就规划好了战时机动路线,事先选定了发射场和技术保障阵地,并提前做了测量。这些地方距离基地并不太远,且沿途设有补给站、掩蔽所,并处于防空系统和地面警卫部队的严密保护之下。导弹列车毕竟是趟列车,车载设施和保障条件无论再如何完善,都无法与基地相提并论。如果脱离保障范围机动,其作战反应速度、车载导弹的可靠性及发射精度都将急剧下降。如果像媒体所述,导弹列车一昼夜机动1000千米,要么将保障力量沿线散开,并在沿途构建无缝防空网络及地面警卫力量,要么让导弹列车脱离保障和保护范围“裸奔”。
导弹列车的隐蔽性其实也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好,此前有文章称:“导弹列车在经过严密的伪装后与民用列车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像。以苏联研发的铁路机动发射系统来说,其导弹发射车拥有4个2轴转向架,这与普通的客货车2个2轴转向架有明显不同。即便是对铁路一无所知的人,也很容易注意到这个明显区别。此其一也。另外,普通货物列车一般都编组几十辆、上百辆,甚至几百辆,且都是清一色的货车车厢。而美国铁路机动发射系统编组8辆,苏联的同类系统编组20辆,明显短于普通货物列车,且编中车辆是客货车混编。这一编组特点,不仅天基、空基侦察系统能非常容易识别,也非常吸引地面人员的眼球。也许有人要问,只要在铁路机动发射系统中多编入一些货车,不就可以迷惑侦察系统了吗?其实,这个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如果编入载货货车,货车到达目的地后必须调入编组场解编。解编过程中,车辆与车辆之间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弹道导弹上和发射控制车厢内安装的精密仪表不少,虽然都采取了减震和加固措施,但如此剧烈的冲击,仍然有可能对其造成损害。调车解编过程中,铁路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要近距离接触导弹列车,这些铁路内行一眼就能察觉出列车的特殊性,由此增加了泄密的可能。
摊开中国铁路运营图就不难发现,路网呈现出东密西疏的格局。从铁路建设的合理性角度看,这是与各地人口密度、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从铁路机动发射系统的部署和保密角度看,这样的路网结构就很成问题了。铁路机动发射系统若要隐蔽,不能仅靠形似普通货车的外观,更要依靠绵密的铁路网和在上面运行的大量民用列车作掩护。中国西部地区铁路网相对稀疏,行车密度也不算高,这对于铁路机动发射系统的隐蔽非常不利。
若将该系统部署在东部的铁路网密集地域,擦肩而过的大量客运列车让保密工作变得困难重重。除去保密的难题,铁路机动发射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也较突出。陆基发射井大都建在荒漠或深山中,安置在其中的弹道导弹平时并不安装核弹头,临战时才“两弹结合”。部署在机动发射系统中的弹道导弹,无论是潜基还是陆基,从作战反应速度方面考虑,担负战备值班任务时就已安装了核弹头。但是公路机动发射系统基本上都部署在人迹罕至的山区,专门为其设立的机动区域都避开了人口密集区。海基机动发射系统有大海这个天然屏障的掩护,不仅隐蔽性最佳,而且远离人口密集区,无论是平时发生事故还是战时被击中,都不至于对已方民用目标造成伤害。
如前所述,出于隐蔽的需要,铁路机动发射系统若部署在地广人稀,路网稀疏的中国西北部地区,则难逃敌方天基、空基侦察系统的监控定位。若将其部署在东部人烟稠密地区,则在机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沿途大量城镇。导弹核武器和平时间就在这些地区往来机动,一旦发生脱轨或撞车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若战时在上述地区被敌方击中,造成的灾难则无法承受。事实上,前苏联的铁路机动发射系统大都部署在地广人稀的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宁可牺牲一定程度的隐蔽性也坚持要这么做,就是考虑到一旦发生不测时,控制灾难后果。美国当时研究M X导弹的铁路机动发射方案时,也是将其部署和机动范围都控制在人烟稀少,铁路基本闲置的地区。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铁路机动发射系统的效费比堪忧。据报道,SS-24洲际弹道导弹的设计寿命只有10年,这与前苏联同期发展的其他洲际弹道导弹20~30年的使用寿命相比,明显偏短。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这种导弹出厂时就装在密封的储运发射容器内,担负战备值班任务时,几乎始终处于使用状态。不断的通电测试,让导弹老化速度加快,难以保证射程和精度。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铁路网为部署铁路机动发系统提供了先决条件。但这一系列自身存在的隐藏性、安全性和效费比方面的先天不足,将会是制约我国实际部署该系统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