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刘亚楼、杨成武、蔡英挺,鼎鼎大名的上
由于福建长期是革命老区(闽东苏区),且距离当时的中央苏区的核心瑞金距离不远,因此在开国将帅中,来自福建的将帅为数也不少。这其中57位开国上将中,有3位来自福建的将军,他们分别是曾任海军司令员的叶飞上将、曾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上将和曾任代理总参谋长的杨成武上将。
1988年9月我军恢复实行军衔制,上将成为最高军衔。此后,共进行了28次上将军衔警衔的授(晋)衔仪式,共计有188名高级军官警官成为新一代上将,这其中,只有1位来自福建的上将——蔡英挺上将。
这样算起来,我军共有4位福建籍的上将。
叶飞上将
叶飞是菲律宾华侨,出生于1914年5月,出生地为菲律宾奎松省,菲律宾名为西思托·麦卡尔托·迪翁戈。祖籍为福建南安。他4岁时随家人回国定居,1926年起先后在厦门中山中学和省立第13中学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4岁的叶飞开始从事革命工作。1930年7月在厦门被捕入狱,出狱后,到福州继续从事共青团工作,任福州团中心市委书记。1932年3月入党。1933年5月率领工农自卫队取得“霍童暴动”的胜利,后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任红军闽东独立师政委、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创建了闽东红色根据地,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在闽浙边取得沙埕、桃坑等战斗胜利,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清剿”,恢复和重建了闽东4块游击区。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团长、江抗副指挥、纵队政委兼副司令员、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1师1旅旅长兼政委、副师长、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黄土塘战斗、夜袭浒墅关车站、突袭上海虹桥日军机场、半塔集、郭村保卫战、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反击战和苏中地区反“扫荡”、反“清剿”和反“清乡”作战等,参与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野1纵司令员兼政委、三野10兵团司令员、福建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收复泰安、大汶口、胶济路反击战和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睢杞、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漳厦等重要战役和福建剿匪作战。在孟良崮战役中,受命率部分割敌人并参与组织总攻,各部队密切协同,为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作出了贡献。渡江战役中,率领所部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防御阵地,并争取江阴要塞国民党军起义,为我军顺利突破长江天险起到重要作用,后率部解放丹阳、常州、无锡,切断宁沪铁路,占领苏州。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指挥金门战役。1953年起历任福建省委第二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军区政委。组织指挥了东山岛防御战斗,1958年指挥炮击金门战斗。1975年1月任交通部部长。1979年2月任海军第一政委。1980年1月至1982年8月任海军司令员。1980年参与指挥部队首次远航太平洋,圆满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海军的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
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4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刘亚楼上将
刘亚楼,1910年4月出生,福建武平人。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早年曾考入长汀省立第7中学。后任教于崇德小学,曾联络48名热血青年成立“铁血团”,并被推举为农民组织“大青年会”领导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兼政委、支队政委、团政委、红1军团第1师政委、师长。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曾参加文家市、第二次攻打长沙和吉安等战斗、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直罗镇、东征战役。长征中参加了突破4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进攻遵义、四渡赤水、夺取泸定桥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1939年到苏联入著名的“将军摇篮”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2年毕业后,编入苏联红军参加卫国战争,战场表现优异,被授予少校军衔。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进入我国东北参加对日军最后一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兼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参谋长,四野14兵团司令员。协助林彪、罗荣桓组织指挥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平津战役中,任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提出“东西对打、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正确作战方针,指挥5个军向天津发起攻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军13万人,生俘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高度重视加强司令部机关的基本建设,举办参谋训练队,培养和提高参谋人员的业务能力,并组建测绘学校,训练绘制军用地图的专门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空军首任司令员。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司令员、军委委员。1960年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和国防部第5研究院院长。作为空军首任司令员,受命组建了人民解放军空军。在空军初创阶段,主持制定了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正确方针,迅速组建了空军部队。朝鲜战争爆发后,参与组建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总结制定“一域多层四四制”的航空部队战术原则并取得惊人战果,被美国人惊呼为“一夜间建立世界一流空军”。朝鲜战争结束后,带领空军部队担负日益繁重的国土防空任务。提出“稳步前进、完成计划、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的飞行训练方针;主持编写空军首批各种条令、条例、教材、操典和训练大纲;先后领导建立空军学院、空军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航空学校、航空预备学校等29所院校,为全面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使空军部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国防力量。
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遗憾的是天妒英才,1965年5月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年仅55岁。他逝世后,中央基于他的突出贡献,破例按照大将标准举行追悼会,林彪主祭。
杨成武上将
杨成武,1914年10月出生,福建长汀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学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12岁的杨成武考入福建长汀省立第7中学学习。毕业后参加了古城、四都农民暴动,任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大队长。1929年6月参加红军,任秘书、宣传队长、干事、教导大队政委、团政委、红1军团第1师政委、红1师师长、师长兼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资等战役,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直罗镇、东征战役,长征中参加了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沪定桥、抢占腊子口等著名战斗。他和福建老乡刘亚楼曾经长期是搭档,堪称“双子星”。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独立1师师长、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冀中军区司令员。领导开辟了恒山地区抗日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率部参加了收复涞源、广灵、灵邱、浑源、阳原、蔚县、易县等7城的战斗和易涞战斗、晋察冀军区1938年秋季反“围攻”、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及百团大战、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在黄土岭战斗中,所部击毙了日军“名将之花”独立混成第2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并毙伤日军900余人。1941年9月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地区反日伪军“清剿”中,所部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中,指挥所部相继发起任河、文新、饶安、子平河东、大清河北等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冀中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委,华北军区3兵团司令员,解放军20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平绥路、大同集宁、张家口保卫战、易满、正太、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涞水、察南绥东、集宁、包头、平津、太原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司令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20兵团司令员,指挥所部参加了夏、秋季防御战役,1952年回国。后历任副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防空军司令员,第一副总参谋长、代理总参谋长、军委常委兼副秘书长、军委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4年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蔡英挺上将
蔡英挺,1954年4月出生,福建石狮人。1970年12月参军。他从一名陆军战士干起,历经班长、排长、福州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参谋、南京军区守备某师副参谋长等多个岗位的锻炼。1996年,南京军区在福建举行规模空前的大演习,时任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的蔡英挺因在此次大演习的筹划、组织中表现出色,被前来观摩演习的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看中,被选调给他当秘书。1999年,时年45岁的蔡英挺升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成为副军级将领。2003年转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成为正军级将领,时年49岁。一年后,他调任陆军第31集团军军长。2007年9月任南京军区参谋长,成为副大军区级将领,时年53岁。2009年晋升中将军衔。2011年任副总参谋长,成为正大军区级将领,时年57岁。2012年转任南京军区司令员。2013年7月晋升上将军衔。2016年2月,七大军区正式成为历史,他也转岗任军事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