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民军用三天就可以攻下汉城,为何用了一
文|三将军
对于中国来说,抗美援朝是一场不得不打的立国之战。
打了,结果大家都知道。可假若当时不打,美国人把枪炮可以直接架在鸭绿江边上,直接监视着我们在东北的一举一动,到那时候,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还怎么进行?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万事皆有因,导致刚刚结束国内战争的中国,与当时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交战的肇因又是什么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朝鲜人民军的溃败。由于邻邦战败,整个朝鲜半岛,都有落入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掌中的危险。
朝鲜半岛,在二战结束后,由美苏策划,以北纬38度线,隔开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北面的朝鲜,另一个则是南面的韩国。在当时,双方都想改变这种分裂局面,因此分界线上摩擦不断。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以得到极大改进的T-34坦克为前驱,出动超过十万精兵,跨过三八线,兵分东西两路,直插韩国的政治心脏汉城,试图尽快结束战争,统一朝鲜半岛。
朝鲜人民军的闪电攻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虽然有不少人民军官兵缺乏实战经验,但由于战前准备充分,所以进展颇顺,南朝鲜首都汉城在战争爆发第三天头上便被朝军占领。
韩军内部本就成分复杂,矛盾重重,缺乏反坦克的武器,结果,在朝军攻势下,斗志低落,溃不成军,向南败退。
面对一个接一个传来的捷报,金日成大喜过望,他一面命令部队进行追歼敌军,一面干脆把自己的指挥中枢搬到了汉城,打算以此作为未来国家的首都。
攻占汉城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不但解放了朝鲜半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和人口,还把韩军残余逼到了釜山一隅上。对于朝军来说,只要再把釜山打下来,就大功告成了。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被视为弹丸之地的釜山,竟然顶住了朝鲜人民军的猛攻,固守釜山外围要隘的韩军与奉命增援的美第八集团军不但扛住了对手的致命一击,还将战争又按照自己的计划延长了一个半月之久,当朝鲜人民军在釜山敌军防线面前一筹莫展之时,"联合国军"的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已经率领着七万海陆空精锐打进仁川,彻底截断了朝鲜人民军主力的退路。陷入夹击的朝军被迫北撤,战事瞬间发生逆转,釜山也成为了朝鲜永远的伤心地。
为什么朝鲜人民军只用三天就可以轻易攻克汉城,却在釜山拖了一个半月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简单探讨一下。
造成人民军对釜山攻势受阻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自然是美军的参战。
早在汉城刚丢失的时候,美国方面就将驻扎在日本的海空军全力增援溃败的韩军,试图协助对方构筑起新的防线。可是,经美国人一手调教的韩国徒弟实在是不太争气,无数韩军将武器丢掉,化装成百姓,混入难民队伍,拥往南方,部下的这种做法,让当时韩军首都师师长看在眼里,急得想自杀。眼看韩军暂时无法恢复战斗力,美国人只得自己亲自赤膊上阵,将在日本驻扎的两个师先调往半岛救急,除此之外,他们又从国内和欧洲抽调精兵,来充实麦克阿瑟手中的军力。
增援半岛的美军刚进入战区,就发现自己需要同时面对两个敌人,一个是攻势咄咄逼人的朝鲜军队,另一个却是慌不择路的韩军。当时,美军曾计划在韩国的大田地区组织会战,挡住朝鲜的步兵和装甲部队,可是,负责协助防御的韩军根本不去阵地,导致朝军趁虚而入,在大田指挥步兵团设防的美第24师师长威廉·迪安瞬间被冲到眼前的T-34坦克瞬间闹懵了,他想组织手下用火箭弹和榴弹炮反击,但根本聚拢不起来人手。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一个是因为朝鲜方面不但以正规军进行迂回包抄,还出动着便衣的小分队进行渗透,对美韩防线的漏洞做到了了如指掌,美韩军队的防线已经彻底垮了。
另一个则是驻日美军多未参加过实战,不熟悉地形,且军纪不佳,所以这些援军面对真枪实弹,难免不会溃散。由于身边已经没有可以依靠的成建制武装,威廉·迪安只能丢掉部队独自逃离,即便如此,饥寒交迫的他仍然被朝军在山地俘获,直到1953年被释放。
美国陆军在朝鲜战场初战中的挫败,进一步刺激了五角大楼的神经。更多的美国和英国作战部队被运往还未陷落的釜山。而到了8月初时,朝军已经逼近釜山最后一道外围防线——洛东江防线。
在强渡洛东江的作战中,韩军强行炸桥的行为,给美军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不过,这也恰为美军集结主力,构筑新的防御阵地争取到了时间。到了朝军修复桥梁,渡过洛东江,抵近釜山西北的交通枢纽大邱之时,迎面对峙的美军不但一扫大田之战时的混乱和散漫,还用优势火力击垮了朝军的首轮冲锋。朝军的T-34坦克由于缺乏炮火的支援和步兵的支持,被美军密集火网一辆接一辆击毁,暂时没被击毁的,也因履带被对方破坏而滞留战场,无法及时撤下,成了对方的活靶子。而更糟糕的是,釜山的特殊地理,也影响到了朝军之前一度引以为豪的装甲部队的突进。
的确,釜山只是一个港口城市,但是在它的外围,则有崎岖的山地,这正是美韩军队得以暂时顶住朝军坦克进攻的天然屏障。从釜山初战到美军在仁川登陆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朝鲜方面的第一军和第二军在总指挥金策与参谋长姜健指挥下,发动了无数次进攻,其中,朝军的进攻,在八月十五日和九月四日至五日两个阶段达到了高潮,可即便如此,仍然无法击垮正面防御的美军阵地。到了九月初时,在釜山的美英军队已经达到了八万之众,这还不包括跟他们数量相仿的韩军,以及远远超过朝军的重型坦克与轰炸机。防守一方的实力,光在人数上,就已经超出围困方一倍还多了。
由于有美军配合作战,之前溃散的韩军也恢复了信心,他们逐渐聚拢起来,在督战队威胁下,利用地形负隅顽抗,这场战争会拖长也就不奇怪了。因此,美国军事力量的迅速干预,是导致朝军在釜山被牢牢拖住的主要原因。
当然,围困釜山的失败不能仅仅归结于对手的强大,朝鲜方面也有很大的问题,有些缺陷甚至是致命的。
与得到加强的韩军相比,围攻釜山时的朝鲜军队可以说是独立难支,深入韩国内地的朝军虽攻占了很多城市,但其缺乏管理城市,维护后勤的人才和制度机制,这一短板再加上战事紧急,以致于朝军解放的大片城市和乡村的管理被搁置起来,本可以成为物资、兵员输送站的半岛南部,不但没有为朝军扩大进攻力量提供足够的物资支持,反而使得朝鲜方面不得不留下一定的机动力量来巩固地方,削弱了可用于最后进攻的兵力。由于生产停滞,交通被破坏,半岛南部产生了大量失去生计的难民,陷入困境的他们,与军队争夺有限的粮食资源,让战局雪上加霜。
由于长期无间歇作战的损耗,朝军损失了很多富有作战经验的官兵,九月初的时候,朝军的多个主力师兵员,竟然只能勉强达到编制要求的一半。而吸收的新兵在短时间内却无法训练形成战斗力,弥补这种损耗。
由于不少新兵入伍仓促,缺乏思想准备,他们也出现了和韩军类似的问题。在攻打釜山外围的作战中,不少朝军受不了饥饿的折磨与炮火的威胁,选择临阵倒戈,还把己方军事机密泄露给了美军。朝军缺乏补给、战斗力严重下降的问题很快传到对方阵营内部,成为了鼓舞美韩防御部队士气最有效的工具。釜山之战中朝军打不开局面,麦克阿瑟敢兜圈子迂回仁川而不急于增兵釜山,原因正在于此。
除了兵员的匮乏和后勤的瘫痪之外,朝军的战略战术也有很大的问题。一个是体现在进攻上的步调不一,另一个则是对后方的提防不够。咱们先说第一个,在攻打釜山之初,沿着朝鲜半岛东海岸前进的朝军主力师本可以趁对方立足未稳,从釜山以北的浦项迂回包抄敌军,可是这一路精兵的实际表现却是行动迟缓,且在朝军主力对大邱等要隘发动总攻时,采取作壁上观的消极态度。东路朝军进展得缓慢,不但让朝鲜军队前线统帅金策感到不满,还使得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感到吃惊。朝军配合上的失调,让本就恶化的战局,急转直下。
其次,在朝鲜人民军逐渐陷入缺兵少将的困境之时,中国同志曾经提醒他们要注意改善自己脆弱的补给线,同时还提出若对方有需要,可以派出少量部队来协助其保卫后方,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敌登陆部队。可以想象,倘若这一建议被金日成接受,那么美军在仁川的登陆将不会像后来那么顺利,之后的战争也会好打许多。可是,中国方面的未雨绸缪,再度被朝鲜高层忽略了。金日成低估了釜山方面敌人的力量,也低估了美军出奇兵走仁川的潜在风险。在他看来,自己既然能在开战之初一个月时间里就拿下半岛大部分地区,那么也完全有实力拿下已被自己逼入死角的"残敌",对后方的布置并不上心。
而当仁川门户月尾岛被美海军炮火夷为平地,美军在仁川站住脚跟时,朝鲜方面在这里的防御力量只有区区两个营,这真是再讽刺不过了。仁川登陆一周后,汉城便重新陷于敌手。直到此时,金日成才逐渐意识到,己方与美韩阵营差距之悬殊。而向中国同志求援,也成为了他最后的希望之所在。
参考文献:
《彭德怀自述》,解放军出版社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台海出版社
《麦克阿瑟回忆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王树增《朝鲜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