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06-01 17:45 的文章

画竹、画兰、皆画己:近看“怪人”郑板桥,他


画竹、画兰、皆画己:近看“怪人”郑板桥,他

到清代中叶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这时,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在江南,历来富庶繁华的扬州,此时更凭借着地域的优势和丰富的物产趁势而上,迅猛发展,尤其是以盐业为龙头的产业链的形成,使地方经济不断加速,富甲东南,成为一个繁华的大都会和重要的贸易中心。在这样一个地方,自然就聚集着许多成功的商人,特别是以贩盐起家的盐商,他们个个都腰缠万贯。但那个时候大款可不像今天这样的目空一切,你瞧瞧,在"士农工商"这几个主要的社会阶层中,商人那可是排在最后一位的,社会地位特别低。

画竹、画兰、皆画己:近看“怪人”郑板桥,他

大款们尽管随时可以豪掷千金,却登不得大雅之堂,总是有些底气不足。那可怎么办呢?既然"士"是社会地位最高的人群,那就往他们那儿靠拢,可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却不是一天两日的事情,比较现实的做法就是结交文化名流,跟他们一起来点"雅聚"之类的活动,或者收购一些古董搁在家里,购买几幅名家字画挂在墙上,装点装点门面,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别人看得起,别以为咱就是投机倒把的暴发户,咱也有文化,也懂艺术!不管是附庸风雅还是真爱艺术,这样的需求客观上都为艺术家们的作品走向市场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一来,各地以卖画为生的画家便纷纷聚集到扬州出售自己的作品。

画竹、画兰、皆画己:近看“怪人”郑板桥,他

如果说过去以书画自娛而标榜清高的文人画家们对出售自己的作品还有所顾忌的话,那么,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他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羞羞答答,而是理直气壮了。他们放下了文人的架子,下海了,赚钱了,却并不跌份。他们在艺术作品商业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聚集在扬州的画家既有普通的画工,也有不少著名的文人画家,但在市场中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职业画家,没有了身份的差异,而产品的优与劣完全由市场来检验。

"扬州八怪"便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那些画家的代表。历来有关"扬州八怪"具体是哪些画家的问题,争议很大,版本众多,把不同版本中涉及的画家加在一起总共有十好几位,可见"扬州八怪"并非确指八位画家。"八"大约是一个概数,表示多的意思。

在清朝末年,有个版本比较流行,也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可。这个版本锁定的八位画家是:

金农、黄慎、郑燮、李鳝、李方、汪士慎、高翔和罗聘。

画竹、画兰、皆画己:近看“怪人”郑板桥,他

他们的风格都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却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学识渊博,修养深厚,诗、书、画无所不精,还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更固守着传统文人、士大夫的道德准则,他们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权贵的蔑视,对民众的悲怜,他们以清高和桀骜不驯的态度表达着知识分子凛然的风骨和独特的个性。在艺术上,他们都以石涛、徐渭等大师为楷模,反对一味师摹古人,提倡到生活中去发掘最鲜活的绘画素材和创作灵感,表达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抒写胸中的逸气。

他们大多以花鸟画见长,笔墨酣畅,不求形似,追求神韵,寄托情怀,并以诗文、书法入画,突破了盛行一时的"正统派"的藩篱,使文人画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画竹、画兰、皆画己:近看“怪人”郑板桥,他

而"扬州八怪"的所谓"怪"又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一说"怪"人们就会产生许多联想,觉得他们一定和晋代的"竹林七贤"差不多,衣衫褴楼,疯疯癫癫,还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怪癖。其实,他们并无特别怪异之处,都很正常。他们并不像元代文人那样把自己藏起来,有时甚至还结交一些权贵,也常常成为雅好文艺的富商家庭盛宴上的座上宾,跟普通知识阶层的人士没有根本的区别。

要说"怪",大约是指他们独具个性的画风。他们秉承革新求变的创作理念,誓要创出 "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

因而他们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往往使人感觉新奇,便以"怪"称之了。在"扬州八怪"中,最为人称道也最为著名的当数郑燮了,但郑燮这个名字却未必人人都是耳熟能详。但要说郑板桥,那可是无人不知了。郑的字叫做克柔,号板桥。他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画竹、画兰、皆画己:近看“怪人”郑板桥,他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对了,郑燮就是这位"难得糊涂"的郑板桥。郑板桥是江苏兴化人,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三岁即能识字,八九岁已能写诗作词。长大成人之后,郑板桥也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不过他的科举之路走得非常艰辛,也很漫长,前后历时20年,共历三朝皇帝,所以他不无自明、也略带自豪地说,自己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考中秀才之后,为了生计,他曾到一位盐商开办的私塾里做过教书先生,其间也游历各地,以广博见闻。五十岁以后在山东做了几年的县官,在任期间,他体恤民情,尽量为老百姓多办实事。他曾经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听到风吹竹响便觉得是老百姓在喊冤,说明他心系百姓,所以他一生都爱画竹。但就是这样一位好官,在遇山东大灾之时开仓赈灾,却被诬告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结果还被罢了官。而他离开的时候,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全城老幼十里哭送。郑板桥后来南下扬州,绝意仕途,以卖画为生。这时,他画了一幅《墨竹图》,并在画上题了一首诗,以表达归隐之意。

画竹、画兰、皆画己:近看“怪人”郑板桥,他

乌纱掷去不为官,华发萧萧两神寒。

写去数枝清挺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这时,他已悟透了人生,决心做一个道遥垂钓的山水中人。正因为有了这样深刻的领悟,他更加超脱和自在了。他对竹更是充满了深情,在他看来,竹这种普通的植物虚心、清高、有节、脱俗,是高尚人格的象征。竹寄托了他的诸多情感。郑板桥画竹,此时也已是炉火纯青。

他提出,画竹要有三个阶段,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是指对竹的观察和认识;"胸中之竹"是指在对竹的形态和内在气韵有了深透认识之后,在心中构思、提炼,做到胸有成竹;而"手中之竹"则是指动手绘写,将胸中成竹变成画中之竹的过程。

有了这三个步骤,画出的竹才会有神韵,オ会有"真性情"、"真意气",オ会表达出画家内心的爱恨情仇。他笔下的竹都有一种挺直、刚正的气节和孤傲、不屈的秉性,往往都有一种深刻的寄寓。再题上诗句,更点明了主题。诗书画融为一体,既有笔情墨趣,又有形态之美,更有深邃内涵,尽显"清癯雅脱"的趣味。

画竹、画兰、皆画己:近看“怪人”郑板桥,他

郑板桥写竹,以水墨写意为法,运笔豪健,瘦劲挺拔,更以书法笔意人画,变化无穷,意趣横生。而布局上也十分考究,在高度概括的同时,又有生动的细节,真可谓"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而用墨则干湿得宜,浓淡并举,竹叶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竹枝挺垂斜逸,各具姿态。

他的《墨竹图》和《竹石图》,丛竹挺立,自下而上贯满画幅,有顶天立地之势。《竹石图》中,景石衬托于后,沉浑坚实,与竹的秀雅相互映衬。全篇布局严谨而轻快运笔苍劲,气势不凡,更有清高脱俗之质,可谓才情纵横,脱尽时习,颇得石涛神韵。

当然,郑板桥不仅画竹,还画梅、兰、石和山水,都很有成就,他的书法也是一绝,还独创了一种融隶、行、楷为一体的书体,被他称为"六分半书"。他在诗书画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是一位书画史上声名赫赫、当之无愧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