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豪宅”,细看二战德军野战状态下的
导语:本文中的战场宿舍指的是德军在野战状态下挖掘构筑的,能够抵御炮火同时可以居住生活的人员遮蔽部。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叫它战场“宿舍”。
德军的战场“宿舍”德军的战场“宿舍”一般都建立在主防线后方,通常位于步兵炮阵地附近,战争中后期多建立在防御支撑点内。每个战场“宿舍”能够居住2~10人,大多能住半个班或者一个班的样子。正常来说,在非战斗时士兵们大多都会待在战场“宿舍”内,只需要在前线战壕内留下一部分警戒部队即可;或者说在敌军展开炮击的时候,一线的士兵会退到二线阵地或者战场“宿舍”内躲避炮火。这些战场“宿舍”不仅能防炮击还得能供人员生活,这就意味着战场“宿舍”顶部要足够厚,内部要足够大,还得具有隐蔽性,那么把它建立在地下就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也可以把它叫做地堡“宿舍”。
通常来说这些位于防线后方的地堡“宿舍”,是没有射击孔的,因为它是完全位于地下的。它跟战场防空洞还是有区别的,它能够提供比防空洞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般来说防空洞只是用来躲避空袭和炮击的,除了内部的支撑柱之外,以能够尽量容纳更多的人员为主;而地堡“宿舍”不仅能够防空和防炮击,其内部还建有生活设施,比如木床和桌凳,以住人为主,就像战场上的“豪宅”。地堡“宿舍”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就是木材,德军的工兵都会携带便携式的切割工具,如下图。选择合适的原木,然后切割成能使用的木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战场“宿舍”都建立在地下,这个要根据周围的环境和地质来决定。如果地质特别坚硬的话,你就是挖不深,那也没办法,不过你可以尽量挖深一点,然后建成个半地堡式的战场“宿舍”;或者说这个地方地下水位特别高,比如沼泽地带,挖的太深了就会冒水,那也没办法只能挖浅一点,弄个半地堡式的,如下图。通常来说战场“宿舍”的墙壁都是用双层原木构建的,一般双层原木之间相隔50厘米,然后中间填上砂石和泥土。如果是半地堡式的“宿舍”,那么漏出地面的双层原木墙外侧会用泥土和砂石覆盖住,“宿舍”的顶棚是用原木平铺搭成的,然后上面盖上厚厚的泥土,再在上面盖上草皮,看下图。
一般来说战场“宿舍”顶棚的厚度都非常的厚,如果是完全隐藏在地下的地堡“宿舍”,那么它的厚度可能有2~3米厚,甚至有的会更厚;如果是半地下式的它的厚度可能在1.5~2米之间,这主要也取决于你能挖多深,挖的越深,顶棚相对可以搭的更厚。看下图,下图的战场“宿舍”就是完全建在地下的地堡“宿舍”,它光在顶棚上面覆盖的泥土就有1米深。这个地堡“宿舍”内部的空间能够住3人,宽有3.1米,长有3.9米,内部的三张床位全部靠墙放置,每张床长有1.8米左右,宽度在70~80厘米之间,基本框架是用木材制成的,床板用的是铁丝网。在门口处还建有一个直径是50厘米的“火炉”用于取暖,火炉距离门口有1.2米长,这个火炉一般用的是木材和泥土建成的,当然冬天才会建这玩意。通常取暖用的是小型的灌装燃油加热器,或者把装满沙子的铁罐内部装上汽油用来取暖,一般加热食物用的是折叠型的酒精炉,照明用的是蜡烛、煤油灯或者“兴登堡灯”。
“兴登堡灯”源于一战时期的堑壕战,一般用一个直径约5~8厘米、深1~1.5厘米的平碗或者是小一点的罐子,里面装满了蜡状的脂肪或者枪油,然后放上一根短灯芯,点燃之后能够燃烧几个小时;或者用其它的铁罐里面灌满燃油,上面开个小洞然后插上一根灯芯制作个简易的照明灯。战场“宿舍”的地面一般会铺上一层切割好的木板,如果没有木板的话,德军士兵也会铺上一层干草,不过这个干草要经常换。除了这些之外,通常“宿舍”内还会放上一张桌子几张凳子。在靠近门口的地方还会有一个枪架,用来放士兵们的步枪。在上图中的“地堡宿舍”中还留有一个应急通道,这个通道有80厘米宽,主要是防止出入口被炸塌后内部的人员被掩埋在地堡内,有个应急通道可以供出入。地堡“宿舍”的出入口有70厘米宽,供一个人进出即可,上下出入通过木梯或者阶梯。一般来说这个出入口距离地堡一侧的木墙有60厘米。大多数地堡“宿舍”的出入口都与交通壕相连接,或者说从地堡“宿舍”出入口挖一道壕沟直通交通壕。
当然战场“宿舍”并不是统一的建造样式,而是有多种多样的。通常位于防线后方的战场“宿舍”是没有射击孔的,但是有的半地下式的战场“宿舍”会留有一个隐蔽的射击坑。另外德军并不总是有充足的时间去建造地堡式“宿舍”,也可能会遇到时间很紧迫的时候,这时候的德军会利用现成的工具和材料建造一些简易的遮蔽工事。还是用莫斯科战役为例,从12月份开始德军就转攻为守,在战役前期德军损失了大量的坦克,这时候有的装甲师干脆被当做步兵师来用于防守。为了应对苏军的反攻德军不得不在远离村庄的地方建立防线,在这种天寒地冻的环境中一个师每天被冻伤的人员会达到七八百人,用不了多久就会丧失战斗力,但是配属的工兵营早就损失惨重,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员来挖掘这种能够御寒的地堡“宿舍”,因此建造能够保暖的遮蔽所就显得迫在眉睫。最后德军用炸药在冻土上炸出了一个个弹坑,做成了简易的战场“宿舍”。
另外这里补充一下这篇文章能打又能防,战场撕布机,细看二战德军野战机枪阵地,德军的机枪阵地在战争后期的时候还有一种特别经典的阵地样式。在东线战场上德军已经处于全线溃退的局面,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构筑野战阵地,因此德军就在战场后方征用了大批的平民提前构筑野战工事,等到前线的德军退下来时刚好进入已经构筑好的阵地中。这时候德军发明了一种新的机枪阵地样式,如下图。
这种机枪阵地首先要挖一个长4米、宽1.5米、深2米的壕沟,然后把一根直径1.5米、长2米的水泥管水平放入壕沟底部,其中的一端可以遮蔽起来;再把另一根直径1.5米,长2米的水泥管竖直的放入壕沟中,使它刚好与地面持平,把这个水泥管朝下的一头切开一个口,使得这个口刚好和另一根水泥管的一端想联通。然后在这根竖直的水泥管底部放一个供人员踩踏的射击台,能够使得人员踩在上面在地表进行射击。这种简易的机枪阵地建造很方便,就像一个地洞一样,由于上面与地面持平,也便于战场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