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05-11 15:28 的文章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温馨提示:本文约7600字,配图30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就是二战北非战场的布景,沙漠地势平坦,起伏轻缓,很少有高山或河流的阻隔,是装甲部队展现机动优势的理想舞台,更是装甲部队指挥官发挥想象力和主动性的天堂,“沙漠之狐”隆美尔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北非的地理环境。然而,比德国人更早踏足北非的意大利人却没有成为沙漠坦克战的主角,因为他们既没有表演的灵感,也缺乏合适的道具。虽然意大利陆军非常迫切拥有强大的装甲部队,但意大利孱弱的工业实力与其野心并不匹配。当1940年6月意大利加入战争时,意大利陆军装备的坦克大多是3吨级别的超轻型坦克,10吨级别的中型坦克刚开始列装,装甲师的组建仅初具雏形。尽管如此,意大利人还是将大部分装甲部队都投入到北非战场的沙漠风暴之中……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0年6月,意军第133“利托里奥”装甲师在接受检阅,一水的L3/35超轻型坦克。

灾难的1940

二战前意大利陆军在北非驻扎了20余万兵力,大部分为非摩托化的步兵部队,仅有少量机械化单位编成快速集群,用于配合步兵作战。在1940年6月,北非意军装甲部队仅有7个坦克营,即第9、20、21、60、61、62、63轻坦克营,共装备324辆坦克,虽然数量不少,但全部都是L3/33或L3/35超轻型坦克,实际战斗力很弱。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0年6月北非意军的L3/35坦克集群,数量虽多,但战斗力很弱。

在二战爆发时,意大利陆军装甲部队的基本作战单位是坦克营,根据装备坦克类型的不同分为轻坦克营和中坦克营。轻坦克营下辖营部和3个坦克连,共计40辆超轻型坦克;中坦克营下辖营部、营直属坦克排和2个坦克连,共计37辆中型坦克。坦克营之上设有坦克团,但与德国陆军不同,意军坦克团属于行政单位,负责编组坦克营或连以及日常训练工作,除非处于装甲师的编制下,坦克团通常不参与前线战斗。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安萨多尔公司生产的CV35超轻型坦克,装备2挺8毫米机枪,装甲贫弱。

在二战初期,意大利陆军的主力坦克是L3/33(35)超轻型坦克,是安萨多尔公司于20世纪30年代初开发的车型,最初命名为CV33(CV为意大利语“快速坦克”的缩写),1933年列装。CV33以英国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为原型设计,全重仅2.7吨,采用固定式战斗室和双人车组,装甲厚度6~12毫米,仅装备1挺6.5毫米机枪,最大速度35公里/小时,行程110公里。1935年,安萨多尔公司对CV33进行改进,设计了CV35,车重增加到3.2~3.5吨,装甲厚度增至9~15毫米,武备强化为2挺8毫米机枪,最大速度42公里/小时,行程为150公里。CV33/35的防护和火力都很弱,仅能执行有限的侦察和步兵支援任务,也能作为装甲牵引车使用。1938年,根据新的命名规则,CV33/35改称为L3/33或L3/35,前面的数字表示车辆吨位,后面的数字为服役年份。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0年秋季在利比亚作战的L3/35超轻型坦克侧视图,注意这辆坦克安装了1挺苏罗通20毫米反坦克枪。

在北非战役之初英意两军的小规模冲突中,L3坦克的弱点就暴露无余,比如在6月15日的某次战斗中,2辆英军A9巡洋坦克和少量装甲车就打垮了一支意军摩托化纵队,负责支援的意军第9轻坦克营损失12辆L3坦克。作为火力强化措施,北非意军为部分L3坦克换装了20毫米反坦克步枪或12.7毫米机枪。1940年7月,为了发动对英属埃及的进攻,意军加强了北非装甲部队的力量,将刚组建的2个中坦克营,即第32坦克团第1、2中坦克营(装备72辆M11/39中型坦克)派往利比亚,与原有的7个轻坦克营统归8月29日成立的利比亚坦克司令部,由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瓦伦蒂诺•巴比尼准将指挥。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北非战役初期意军装甲部队使用的两种坦克:M11/39中型坦克(左)和L3/35超轻型坦克(右)。

M11/39是意大利陆军装备的第一种中型坦克,全重11吨,装甲厚度6~30毫米,其武器配置相当独特,一门37毫米37/40型火炮安装在车体右侧,2挺8毫米机枪则置于车体上方左侧的旋转炮塔内,最大速度34公里/小时,行程210公里,车组成员3人。M11/39中型坦克的设计主要着眼于步兵支援任务,其火炮射界有限,不适合与坦克交战。随着性能更好的M13/40中型坦克投产,M11/39仅生产了100辆即告停产,但它奠定了之后各型意大利坦克的技术特征。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0年秋季行进在利比亚戈壁上的M11/39坦克纵队,可能属于第1或第2中坦克营。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意军M11/39中型坦克侧视图,隶属于第32坦克团第1中坦克营,1940年9月。

1940年9月初,意军由利比亚向埃及推进,但攻势非常短暂,到9月中旬就偃旗息鼓,转入防御,在交战中意军损失了35辆L3坦克和4辆M11/39坦克。10月,第32坦克团第3中坦克营也抵达利比亚,装备了37辆最新的M13/40中型坦克,该营与先前抵达的第1、2中坦克营及7个轻坦克营共同编为特别装甲旅,但意军指挥部将大部分轻坦克营都分散配属给步兵师,难以形成合力。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1年1月,一个英军摩托车兵从被意军遗弃的L3/35坦克旁经过。

1940年12月9日,英军发起“罗盘”行动,将战线反推到利比亚境内。面对皮糙肉厚的英军“马蒂尔达”坦克的进攻,意军坦克毫无还手之力,部署在埃及境内的3个轻坦克营相继覆灭,特别装甲旅主力退守托卜鲁克。为了挽救北非危局,意军将所有可用的中型坦克全部派往利比亚增援,包括极度缺乏训练的第5、6中坦克营,并利用第21轻坦克营残余官兵和新抵达的M13/40坦克组成一个暂编营。然而,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意军兵败如山倒,巴尔迪亚、托卜鲁克、德尔纳等重镇相继失守,一路向西溃退的意军最终于2月7日在贝达富姆遭到截击歼灭,特别装甲旅的坦克被大量击毁或被英军缴获,连巴比尼准将本人也做了俘虏。在“罗盘”行动中,北非意军装甲部队遭遇灾难性的损失,72辆M11/39坦克、145辆M13/40坦克和近300辆L3坦克从装备清单上消失了,更痛心的是失去了大量有经验的坦克兵。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一位英军士兵在查看“罗盘”行动中缴获的意军M13/40坦克。

“阿里埃特”师

当整个昔兰尼加落入英军之手时,北非意军装甲部队的实力几乎跌到谷底,仅有1940年12月底抵达的第4、5轻坦克营(46辆L3/35)。为了填补巨大的装备和人员缺口,恢复部队实力,意军总部将第132“阿里埃特”装甲师派往北非,该师部队与隆美尔率领的德国援军一道于1942年2月登陆的黎波里。第132装甲师下辖第32坦克团所属的第1、2、3轻坦克营(117辆L3/35,含24辆喷火型)和组建不到20天的第7中坦克营(于3月11日到达)。此时,意军改变了中坦克营的编制,将坦克连由2个增加到3个,取消了营直属坦克排,这样第7中坦克营的建制内就有46辆M13/40中型坦克。“阿里埃特”师与第4、5轻坦克营会合后,北非意军的坦克数量回升到200辆以上,被纳入隆美尔的进攻序列中。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1年3月,意军第7中坦克营的M13/40坦克在的黎波里接受检阅。

随着第1、2中坦克营被英军消灭,M11/39损失殆尽,M13/40中型坦克成为北非意军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同时也是二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意大利战车。M13/40可以说是M11/39的升级版,其车体设计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了M11/39,但武器配置有较大变化。M13/40全重14吨,装甲厚度6~30毫米,并有一定的斜度,采用四人车组。M13/40将主炮由车体移到旋转炮塔内,配备1门47毫米47/32型坦克炮,使用穿甲弹可以在500米距离上击穿43毫米垂直装甲,在炮塔内另有1挺8毫米并列机枪,在炮塔顶部也可架设1挺机枪,在车体前部右侧安装一座双联装8毫米机枪。M13/40的最大速度为32公里/小时,行程210公里。就性能而言,M13/40虽然说不上优秀,但足以抗衡当时除“马蒂尔达II”之外的所有英军坦克,其主要缺陷是引擎容易过热或吸入沙尘,动力不足,被意军坦克兵们没好气地称为“行走缓慢的铁棺材”。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沿着公路向前线开进的意军M13/40坦克纵队,属于“阿里埃特”师,摄于1941年秋季。

相比性能不佳的M13/40坦克,更让隆美尔头疼的是初到北非的意军坦克兵的素质。第7中坦克营在开拔前只进行了不足三周的集训,驾驶员的平均训练时间不到2个摩托小时,有些人连驾驶证都没考过,坦克车组之间也没有组织对抗演练,协同很差。这些问题导致第7中坦克营在行动初期出尽洋相,损失很大,隆美尔咬牙切齿地称之为“笨鸟”。就算是“笨鸟”,只要肯舞动翅膀也总有冲上云霄的时刻。“阿里埃特”师参与了隆美尔从1941年2月展开的进攻,在收复昔兰尼加的过程中从德国同行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逐渐成熟起来。期间,意军装甲部队参与了对托卜鲁克要塞的围攻,“阿里埃特”师下属的轻型坦克中有一半被分散到4个意大利步兵师中负责支援。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在北非战场作战的M13/40坦克车组成员,意军坦克兵的头盔很有辨识度。

在“阿里埃特”师向西征战的同时,更多的补充兵员和装备也从意大利本土运来,使该师实力日渐充实。训练充分的第8、9中坦克营陆续抵达,为了更好地指挥3个中坦克营,意军于9月1日成立了第132坦克团,统辖第7、8、9营。原有的第32坦克团下辖第1、2轻坦克营,第3轻坦克营与新组建的第52中坦克营(19辆M13/40)划归意大利机动军指挥。第4、5轻坦克营分散配置给前线步兵师和后方安保部队。此时,北非意军拥有165辆M13/40坦克和187辆L3/35坦克。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1年秋季在托卜鲁克外围作战的意军L3/35坦克群。

1941年11月18日,英军发动“十字军”行动,旨在打破托布鲁克之围。获悉英军即将进攻的消息后,北非意军总司令巴斯蒂科上将将机动军部署在内陆,防备英军装甲部队从沙漠深处迂回。果然,英军第7装甲师兵分三路插入利比亚境内,其左翼的第22装甲旅直扑“阿里埃特”师防守的古比井据点。此时,英军对意军的印象仍停留在去年“罗盘”行动中的窝囊样,150多辆“十字军”坦克摆开阵势向意军阵地发起攻击。然而,经过大半年的战火淬炼,“阿里埃特”师已非吴下阿蒙,改变了战术,不再使用坦克正面对攻,而是效仿德军以神枪手步兵的反坦克炮正面迟滞英军进攻,辅以炮兵袭扰,挫敌锐气,最后才出动坦克从正面和侧面实施包抄,最终迫使英军丢下52辆坦克的残骸狼狈撤退。古比井之战可以说是二战中意军装甲部队最光彩的一战。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意军“阿里埃特”装甲师的M13/40坦克群,从车体侧面的标识可以辨认出属于第7中坦克营。

在古比井打了漂亮仗后,“阿里埃特”师主力北上,会同德军围攻英军主力。由于英军在兵力上占据优势,德意军人困马乏、补给困难,在鏖战两周后隆美尔被迫在12月初选择引军撤退。在连番激战后,意军装甲部队再度蒙受严重损失,到12月26日,“阿里埃特”师仅剩3辆M13/40坦克可用,而L3/35坦克在后卫作战中全部损失,从此退出北非战场,第32坦克团也在1942年1月被解散。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意军M13/40中型坦克侧视图,属于第132装甲师第7中坦克营,1941年12月。

新装备、新征途

北非战局很快开始了新的轮回,大批增援跨越地中海抵达利比亚,到1942年1月中旬,“阿里埃特”师的实力恢复到93辆坦克,随后遵照隆美尔的命令转入反攻,将英军击退,最后战线稳定在加扎拉,双方暂停行动,各自积蓄力量。在1942年春夏之交的平静时期,北非意军装甲部队获得了更多的增援和装备,并对部队编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2年,安萨多尔公司的坦克生产车间内正在制造M14/41中型坦克和75/18型自行火炮,为了弥补北非战场的战损,意大利加紧装甲车辆的生产。

1942年1月,第133“利托里奥”装甲师分批抵达的黎波里,该师所属的第133坦克团下辖第10、11、12中坦克营,到3月1日时该师已有64辆坦克抵达北非。“利托里奥”师在进入北非战场后,因编制调整被拆得七零八落,第10中坦克营被划给“阿里埃特”师,以替代因损失巨大而解散的第9中坦克营,第5、6自行火炮营(后改称第551、552营)连同防空营也移交“阿里埃特”师;第11营被调入第101“的里雅斯特”摩托化师,从国内调来的第31坦克团第51中坦克营被纳入“利托里奥”师作为补偿,第12中坦克营在海运途中遭遇英军潜艇袭击而损失了一个连的坦克,随后得到了补充。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2年初在北非战场开进的意大利坦克纵队。

1942年5月,北非意军按照新的AS42编制重组装甲师,每个中坦克营的坦克数量由46辆增加到52辆,下辖3个坦克连;坦克团下辖3个中坦克营,团部新编一个坦克连(33辆坦克),加上原团部直属的3辆坦克,使坦克团的坦克编制数量增加到192辆,较旧编制大幅增强。此外,师属装甲炮兵团辖2个自行火炮营,每营辖2个连,每连4门自行火炮,加上营部备用的2辆自行火炮,全营共有10辆自行火炮,此外还有4辆用中型坦克底盘改装的指挥坦克(营部2辆,每连1辆),用于火炮指挥和射击校准。为了加强战场情报搜集能力,AS42编制还规定装甲师内编成1个装甲侦察营,配备装甲车或轻型坦克。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在北非战场作战的意军M13/40中型坦克,在1942年其改良型M14/41也开赴利比亚。

在改革编制的同时,北非意军还获得了几种新型装备。M14/41中型坦克是M13/40的改良型,根据北非战场的经验更换了马力更大的新引擎和空气滤清器,改善了动力性能,行驶速度增至33公里/小时,其他方面与M13/40相同。75/18型自行火炮利用M13/40或M14/41坦克底盘改装而成,去除炮塔后在车体内安装一门75毫米75/18型火炮,备弹44发,正面装甲厚度最初为40毫米,后改为双层装甲板共计50毫米,动力性能与同底盘的中型坦克相当。此外,新型的L6/40轻型坦克也被投入北非战场,其定位为侦察坦克,全重6.8吨,装甲厚度6~30毫米,安装一座AB41型装甲车的炮塔,内装1门20毫米20/65型机关炮和1挺8毫米同轴机枪,并配备了无线电台,采用双人车组,最大速度可达42公里/小时,行程200公里。L6/40的性能全面超越L3/35,更适合战场侦察的角色,但装备数量较少,只有“利托里奥”师侦察营配备了52辆L6/40,该营是利用第5“诺瓦拉”枪骑兵团第3大队的留守人员加其他单位抽调的单位于1942年2月组建而成,辖大队部和3个中队,4月间调往北非,直到6月下旬才抵达前线。其他侦察单位装备AB41轮式装甲车。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意军L6/40轻型坦克与坦克兵的对比,这种坦克主要担负侦察任务。

在1942年5月20日,即隆美尔对加扎拉防线发起进攻前夕,北非意军装甲部队的实力达到了战争期间的顶峰:“阿里埃特”师拥有193辆坦克(123辆M13/40、70辆M14/41)和20辆自行火炮;“利托里奥”师拥有157辆坦克(39辆M13/40、117辆M14/41、1辆M15/42用于测试);“的里雅斯特”师拥有52辆M14/41;另有17辆M13/40和19辆M14/41作为后备。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2年在北非战场作战的意军75/18自行火炮,背景中可见隆美尔站在指挥车上。

由“阿里埃特”师和“的里雅斯特”师组成的意大利第20摩托化军参加了1942年5、6月间的加扎拉战役,而编制不整的“利托里奥”师则在后方等待补充,并接受沙漠适应性训练,迟至6月底才开始前调参战。加扎拉战役是隆美尔在北非战场的巅峰表演,经过近一个月的攻防作战,德意军成功击败了英军第8集团军,并在一天之内攻克了托卜鲁克要塞,缴获了大量物资。之后,意大利装甲部队又与德军一道向埃及境内推进,最终止步于阿拉曼。经过数月的消耗,加上补给线越来越长,德意军的可用兵力直线下降,第20摩托化军一度只剩下2000多人和14辆坦克。“利托里奥”师的一位上校用铅笔在电文纸上潦草地写道:“我师的油料只够前进20公里,可我们距离亚历山大还有150公里!”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这幅画作表现了“阿里埃特”师的一辆M13/40坦克开赴火线,与后撤补给弹药燃油的另一辆坦克擦身而过。

阿拉曼之殇

1942年7、8月间,北非战局再度陷入僵持,隆美尔于8月底最后一次尝试从阿拉曼南侧迂回英军防线,却在严阵以待的英军阵地前撞得头破血流,德军损失坦克38辆,意军也失去了11辆坦克,只能退回出发阵地。此时,德意军的进攻能力已经“油尽灯枯”,只能就地转入防御,等待补充。“阿里埃特”师将第8中坦克营解散,由本土调来第31坦克团第13中坦克营替补,新建的第554、556自行火炮营于7月24日和8月4日抵达非洲,与第31坦克团第4中坦克营一道编入“利托里奥”师,使其该编制基本完整。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2年7月,意军“利托里奥”师的M13/40坦克纵队正向阿拉曼开进。

在1942年10月下旬英国第8集团军发起决定性攻势之前,非洲装甲集团军共有547辆各式坦克,其中意大利第20摩托化军拥有288辆中型坦克、33辆自行火炮和32辆指挥坦克:“阿里埃特”师117辆中型坦克、17辆自行火炮、14辆指挥坦克;“利托里奥”师106辆坦克、16门自行火炮、18辆指挥坦克;“的里雅斯特”师33辆坦克。意军的中型坦克与英军“丘吉尔”等新型坦克和美制M3、M4中型坦克差距很大,因此意军通常将75/18型自行火炮直接投入一线战斗,为装甲薄弱的中型坦克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这幅彩绘表现了在北非作战的75/18型自行火炮。

由于无法判断英军攻势的确切地点,而极度缺乏油料的德意军难以实施大范围机动,隆美尔在防御部署上可谓煞费苦心,将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分散在前线的各个地段:意军“的里雅斯特”师和德军第90轻型师驻守北部沿海地区,防止英军沿海岸线突破或实施两栖登陆;德军第15装甲师和意军“利托里奥”师防守战线中央,并分为三个战斗群并保留一定的预备队,视英军突破情况发起反击;德军第21装甲师和意军“阿里埃特”师部署在战线南段,也分为三个战斗群和预备队。隆美尔将德意部队混合部署的意图很明显:装备居于绝对劣势的意军如果直接面对英军优势兵力的大规模进攻,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这种情况必须避免。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这幅彩绘表现了“阿里埃特”师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在神枪手步兵的配合下展开作战。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2年10月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交战双方的兵力部署,可见德意装甲师都是混编部署。

1942年10月23日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揭幕,英军步兵通过工兵在雷区内开辟的通道渗透到德意军防线内,而坦克群紧跟其后向纵深突击。每当防线上出现缺口,位于后方的德意军装甲战斗群就会赶来封堵,冒着英军密集的压制炮火和反坦克炮火力,与成群的英军坦克正面交火,最终在钢铁与火焰组成的大熔炉中一点点地熔化。战至11月3日,德军第15装甲师和意军“利托里奥”师的可用坦克数量都下降到个位数。隆美尔从战线南段调来第21装甲师与英军交战,很快也只剩下不足20辆坦克可用,仍然无力阻止防线垮塌,只剩下意军“阿里埃特”师还有大约100辆坦克可用,隆美尔命令该师阻击从战线中部突破的英军,为德意军主力撤退争取时间。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被击毁的意军M13/40坦克,可能属于“利托里奥”师。

11月4日,“阿里埃特”师行进至比尔艾比迪西北5公里处,被英军第7装甲师的第4轻装甲旅和第22装甲旅包围。意军M13/40、M14/41坦克和少量75/18自行火炮向英军坦克群发起勇猛的冲锋。坐镇司令部的隆美尔元帅从望远镜中看到南方和东南方扬起遮天蔽日的沙尘,坦克开火的炮声、不绝于耳的爆炸声和远处英军火炮集中射击的隆隆鸣响交织在一起。下午15时30分,隆美尔收到“阿里埃特”师的最后一封电报:“敌军坦克突袭了本师南侧,我们被包围了,……‘阿里埃特’师的坦克仍在交战中。”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1942年11月阿拉曼战场上,一辆被击毁的英军“丘吉尔”步兵坦克周围是更多的意军坦克残骸。

“阿里埃特”师以近乎全军覆没的代价,成功击退了英军第7装甲师,掩护德意军主力从阿拉曼撤退,该师仅有第13中坦克营的10余辆坦克和6辆自行火炮突破包围,与主力会合。然而,灾难并未结束,11月6日,沿海岸追击的英军第8装甲旅在富卡截住了德意部队的车队,击毁了大量车辆。德意装甲部队奉命挡住英军坦克的冲击,意军第13中坦克营残余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参加行动。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意军M14/41中型坦克侧视图,属于“阿里埃特”装甲师第13中坦克营,1942年10月。

在完成阻击任务后,为了让主力顺利撤退,后路被切断的第13中坦克营第10连连长路易吉•阿比布•帕斯库奇少尉毅然决定向英军发起决死反击。帕斯库奇率领11辆坦克突入英军第8装甲旅的战线中央,把英军搅得阵脚大乱,部分英军坦克甚至慌忙掉头逃跑,帕斯库奇的坦克在后面追赶。最终,意军坦克被清醒过来的英军坦克团团包围,在一场短促却惨烈的坦克战后,意军坦克全部被击毁,帕斯库奇少尉也在自己的座车中阵亡,为北非意军装甲部队的奋战留下了一个悲壮的注脚。至此,除了军部和极少数零散单位外,意大利第20摩托化军不复存在。(未完待续)

非洲军的另一半: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

■在阿拉曼战役中发起决死突击而牺牲的帕斯库奇少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