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看“六稳”:因何要“稳”如何求“稳”
原标题:年底看“六稳”:因何要“稳” 如何求“稳”
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定调2020年经济工作时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从去年7月面对新问题新挑战首次提出“六稳”,到去年底要求进一步“六稳”,再到此次政治局会议,“六稳”已经成为去年下半年至今,并将延续至2020年的我国宏观调控一以贯之的重点。
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我国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前三季度6.2%的增速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物价、就业、国际收支,四项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均总体平稳。“稳”的同时更有“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升级,新动能不断累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已迈入深水区的改革稳步向前,中国经济韧性、潜力、活力全面彰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
站在当前的时间点上回望,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在稳中求进的基调下,“六稳”的贡献。
因何要“稳”?
缘于问题导向:纵观国际,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明显变化。把脉国内,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要让“黑天鹅”飞不起、“灰犀牛”冲不动,既要有先手,也要有高招。要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需要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守住定力、稳住方向,办好自己的事。
缘于底线思维: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经济社会大局才能稳定。要牢牢托住稳就业、避免大规模失业,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如何求“稳”?
就业、金融、外贸、外资、投资、预期,六个方面相互关联,又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如何协调推进六个“稳”,又如何把握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四个坚持指明了航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怎样看“稳”?
2019年,“六稳”贯穿全年,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部署,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揽子硬招、实招掷地有声。
——稳就业,位列“六稳”首位。就业稳,则人心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横跨20多个部委的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力促政策协调联动。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大规模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作为新增就业主渠道的作用。
在贵州,云上刺梨花科技有限公司乘减税降费等政策东风,建成了刺梨原材料培育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新增约80个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乡镇居民“足不出乡”即可就业。
全国来看,今年前10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提前2个月实现全年目标,新增就业连续7年超额达标。
——稳金融,其要义在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关键任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其中重点。今年以来,防风险取得积极成效:有效稳住了宏观杠杆率;平稳有序处置高风险机构;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应对金融市场波动风险;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总体看,经过一年多的集中整治,我国金融风险逐渐转向高位缓释,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金融支持实体方面,金融系统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渠道更畅通,资金供需关系更合理。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3.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1万亿元。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等多项金融数据整体向好,正是实体经济存在较强的资金需求和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共同作用的结果。
——稳外贸,对于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而言,这关乎经济发展全局,关键则在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一系列自主降低关税政策,下调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完善财税金融支持,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提升贸易便利化……一系列举措为外贸企业派发“红包”,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逾90%的产品远销海外,今年前8个月累计销售额约28亿元,同比增长超五成。“一系列稳外贸降成本的举措实实在在缓解了资金成本压力,推动新一轮产业升级,使我们的国际竞争能力大大增强。”谈起逆势增长的秘诀,其负责人贾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