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场会的不确定性,国际油价暴跌近5%
资料图。图/视觉中国
11月30日,是以沙特和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佩克+”达成减产协议三周年纪念日,而就在这一天,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跌——隔夜WTI原油大跌近5%,创出两个多月以来最大跌幅,布伦特原油跌幅也超过4%。
面对这种情况,12月5日至6日即将召开的“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将做出何种决定,引发国际能源市场的高度关注。
国际油价震荡加剧
虽然有分析认为,伊拉克总理辞职是此次油价大跌的导火索,但这一因素并不是关键原因。
伊拉克总理迈赫迪宣布辞职,主要是由于国内持续的大规模民众游行抗议。而伊拉克国内的民众游行已经持续了两个月,早在10月底,迈赫迪就曾宣布要辞职。
作为欧佩克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伊拉克国内局势的持续动荡的确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但目前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并未受到直接影响,十余年来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规模也呈现上升趋势。伊拉克石油出口中断的担忧本就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而其在欧佩克内的话语权也较为有限。
“欧佩克+”减产协议的不确定性、国际原油供应增加等因素,才是导致市场预期发生转变和油价暴跌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前夕的各种风吹草动,一向挑动着国际能源市场的敏感神经。
由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在三年前形成了制度化合作机制,结成了更具影响力的“欧佩克+”,共同达成了持续至今的减产协议。目前,“欧佩克+”内部政策分歧更为凸显,释放出相互矛盾的信号,导致外界对减产协议的前景感到悲观,进而引发国际油价大跌。
另一方面,在很多“欧佩克+”成员国消极执行减产协议、超额生产的背景下,其他产油国产量的快速上升,进一步引起国际能源供需失衡的担忧。
美国、巴西等国的原油产量继续快速增长,“欧佩克+”的减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这些不参与减产的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原油增产所抵消,导致全球供过于求的预期上升。
近日,美国能源署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石油出口量超过进口量8.9万桶/日,70年来首次成为月度石油净出口国,预计在2020年美国将成为年度净出口国。
此外,考虑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市场对未来市场原油供应过剩的担忧正在不断上升。
“欧佩克+”减产协议前景不明
12月5日,“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即将召开,将于2020年3月底到期的现有减产协议是其核心议题。
目前的减产总额是120万桶/日,欧佩克产油国承担了其中的三分之二,其中沙特承担的份额最大。但作为领头羊的沙特与俄罗斯两大产油国,在减产配额、减产协议执行情况以及凝析油的界定等问题上,存在着日益突出的政策分歧和利益冲突。
首先,俄罗斯、伊拉克等不少产油国并未严格遵守减产协议,一直在超配额生产。而沙特在多数时候进行了超配额减产,为维护减产协议做出了更大牺牲。这两个群体之间,一直存在利益冲突。
而近日,沙特似乎表现出不愿意再超额执行减产的态度,并可能促使各国严格履行减产协议。而俄罗斯却还在想方设法降低减产协议对本国石油生产的制约,希望在减产指标中排除凝析油产量,强调本国在冬季完成减产有难度。这导致两者间的分歧进一步扩大。
如果按照俄罗斯的要求,调整对于列入减产配额的凝析油的定义,那么,全球石油供应量无疑将进一步扩大。这会降低减产协议的效果,并引发其他凝析油产量较少成员国的不满,进而影响合作关系和减产协议的稳定。
因此,“欧佩克+”维持现有减产协议难度上升,更难以达成进一步扩大减产的协议。
应该看到的是,欧佩克和俄罗斯在维持减产协议、防止油价暴跌方面,还是有共识的。面临经济困难的俄罗斯高度依赖石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在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表达了不希望改变配额的态度。正在推进阿美石油公司上市的沙特也希望油价能够稳定在一个更高的价位。双方都不会轻易放弃减产协议,各方之间还是会寻求达成平衡,维持现有的合作关系。
欧佩克近日的报告预计,如果维持目前的产量水平,国际石油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平衡,这也表明欧佩克总体上希望维持继续减产。
如果各方无法就减产协议达成一致,而导致会议无果而终,无疑将对国际石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因此,在我看来,此次会议极有可能决定维持现状,将现有的减产协议和各国配额再次延长半年或更长时间。
□邹志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似水 校对: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