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12-16 16:24 的文章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文丨苦笑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用戏谑的口吻,肆意调侃并嘲笑着台湾同胞的想象力。在如今的互联网认知下,“台湾偶像剧”似乎就是一场沙雕名场面的公开处刑。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你们不要再打了啦~

古早台湾偶像组合Kone在雨中深情演绎的暴力美学,完美诠释了陈慧琳在《不如跳舞》里唱的那句:“用这个方式相处,没人会觉得孤独。”

毕竟打架的本质就是尬舞。

但打开2020年的百度“终极一班”系列贴吧,你会发现依然有人在磕CP、写同人,他们都在怀念一去不回的汪东城。

Hàn那段随台湾偶像剧逝去的青春。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百度“终极一班2”贴吧

曾经辉煌的台湾偶像剧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点开“台湾偶像剧”百度词条,糊脸就是《流星花园》的海报

就像提到AJ就得说说乔丹一样,提到台湾偶像剧就一定绕不开《流星花园》。在这之前,台湾并没有偶像剧这一说法。

2001年4月21日,由不知名组合F4主演的《流星花园》被佛系地放在深夜档播出,因为实在是没人认识他们。

显然,台湾的电视台主管不具备大陆的斗地主思维。他并没有意识到,哪怕扔出的牌是四条三,那也是炸。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橙色头巾男

这部剧一经播出就刷新了台湾电视剧的收视纪录,甚至包揽了大陆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收视冠军。

彼时一直被《还珠》支配的大陆青年,哪受得了这种强烈的青春荷尔蒙。

有精品店的地方就有《流星花园》的海报,盗版光盘卖到脱销。重庆的少男少女们不惜翻山越岭,一起到北碚的道明寺去看“流星雨”。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我佛道明寺

甚至引起了广电总局第一次出手,理由是“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然而禁播除了让盗版VCD从两位数炒到三位数以外,并没有降低这部剧的热度,网吧里除了《热血传奇》就是“陪你去看流星雨”。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流星花园》让F4火遍了整个亚洲,同时也摸索出一种“以剧造星”的台湾流行偶像生产模式。

从此,偶像剧在台湾成为正式剧种,台湾偶像剧的黄金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台湾的影视公司、电视台开始腹泻式产出纯爱风格的偶像剧。据统计,至2005年台湾青春偶像剧总量已突破100部。

其中就有你主动看过或者被动听过的《恶作剧之吻》和《王子变青蛙》。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高冷学霸江直树

前者高冷学霸X舔狗学渣的人设,以及女追男的套路为偶像剧提供了新玩法,直到2018年都还有网剧在效仿这种套路。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霸道总裁单均昊

后者凭借在传统纯爱路线中掺杂商战和家族情仇,让剧情更加丰满,在观众审美疲劳的情况下杀出一条血路,打破了之前《流星花园》的收视神话。

从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间,大陆平均每年引进台剧16.3部,占所有引进剧的19.7%。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斯文俊美贺军翔,稳重忧郁陈柏霖,阳光男孩阮经天,深情痞帅王大陆,没有台湾偶像剧就没有这些爆款男明星。

2005年,90后青春期少男的一生之敌飞轮海横空出世,为日后的“终(làn)极(weǐ)”宇宙埋下了伏笔。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这部剧的内核其实是世界和平

当时台湾流传着这样一句狠话:“你可以没看过《终极一班》,但绝不可以没听过《终极一班》。”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这个绿脸男人是整部剧的演技担当

凭借电玩式的死亡特效、日漫式的角色设定,和从劲舞团里走出来的酷哥靓妹造型。《终极一班》把90后新新人类的非主流审美拿捏地死死的。

飞轮海的印花图案,贴在了当时中小学生的书桌、课本、文具盒,甚至《快乐暑假》的封面上。

尽管如此,这部号称台湾偶像剧最强IP“终极”系列的开山之作,也没能成为第二部《流星花园》。

同年,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武林外传》里的同福客栈,和《士兵突击》里的王宝强。收视冠军《乔家大院》反向输出台湾,掀起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的热潮。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我想做傻子,傻子不伤心。”——许三多

从2009年开始,台湾偶像剧开始走向下坡路。

大陆对于台湾偶像剧的印象,最终停留在了2011年的《我可能不会爱你》。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这部豆瓣评分8.9的优质偶像剧,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和魔幻的平行时空设定。只是用主角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故事抛出了一个问题:男女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友谊?

过去大陆规定,合拍剧的港澳台主创人员不能超过5人。如今,台湾参与大陆电视电影制作不受数量限制;引进台湾电视电影不受数量限制;主创人员比例、大陆元素、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只是台湾偶像剧,也和当初阻挠它的政策壁垒一起消失了。

一成不变的套路,把台湾偶像剧薅秃了

早期台湾偶像剧之所以能在大陆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主要有两个原因:像网文一样让人上头的剧情和领先大陆的人均GDP。

歪嘴战神的爽文套路在2020年都能火,更不用说在二十一世纪初人民精神生活更加匮乏的大陆了。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篮球火》在2008年就暗示我们,罗志祥可以掌控时间

成功的套路总会引来无数跟风狗,台湾偶像剧用固有模式造星的后果,就是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从而彻底失去兴趣。

台偶男一有三宝,帅气、多金、面瘫佬;台偶女一有三绝,漂亮、励志、傻白甜。

其中一定有一条优质舔狗,呸,舔狼式的男二和男一竞争女一;也一定会有一个融各种刁钻茶艺于一体的顶级绿茶婊作为女二,就是不让男一和女一修成正果。

然后男一女一开始必互看不爽,犹有杀父之仇,在经历诸如摔跤、滑倒等无数匪夷所思的小意外后开始互生暧昧。

再经历男二、女二制造的各种狗血八十一难后最终修成正果。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忘了他,我偷电动车养你

甚至连渲染情绪的方式,都一直沿用着《流星花园》中下雨+BGM的老套路。

这就是典型的薅羊毛只盯着一只薅。

现在回过头来看,即使算上台湾偶像剧的黄金时代,也没有几部剧的制作水平能够比得上2000年大陆拍摄的鬼畜版《西游记》。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西游记后传》里的原片段

同样看个爽,人民群众为什么不选择制作更精良的韩剧呢?

况且大陆剧也不差,像《雍正王朝》《大宅门》《乔家大院》这种早期优质大陆剧,在台湾偶像剧风靡大陆的时候就完成了反向文化输出。

更不用说2012年的《甄嬛传》,在台湾复刻了当年《流星花园》在大陆掀起的狂潮。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时代变了,偶像剧

随着互联网神秘力量的出现,英剧、美剧、日剧甚至俄罗斯剧,又抢走了一批大陆观众。

从土味代名词到彻底消亡

剧情无法再给观众带来刺激,而早年间由于GDP领先,在画面中展现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也随着大陆GDP的提高失去新鲜感。

原本看上去洋气的台湾偶像剧,瞬间不那么洋气了,甚至有些城乡结合部的土气。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2015《明若晓溪》,滤镜都拯救不了的土味

可以说,2011年后的台湾偶像剧俨然处在了看剧鄙视链的底端,只能吊打《白衣校花与大长腿》。

如果人民群众喜欢看垃圾,那像这样的垃圾我们有一打。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只要绿幕用得好,卢浮宫可以和巴黎铁塔肩并肩

内容失去竞争力,而偶像剧造星又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的博弈。

从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间,大陆平均每年引进台剧16.3部,仅截止于2005年,台湾偶像剧的数量就远超100部。

这就意味着,即使在黄金时代,能通过偶像剧走红的艺人也是少数,更多的是那些在无人问津的剧里被淘汰的台湾小鲜肉。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哪怕是边拍边播,艺人想要出道,也是建立在这部剧能完播的基础上。偶像就这几个偶像,如果观众硬是不喜欢,再怎么调整包装策略都没用。

勉强完播不如及时止损。

在近几年走红的台剧上,已经很难看到传统偶像剧的身影。以《想见你》,除了爱情元素外,剧情基本和偶像剧扯不上什么关系。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但它还是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所谓“台湾偶像剧”复兴的热烈讨论。

包括之前的《荼蘼》《我们与恶的距离》都不再是约定俗成的“台湾偶像剧”,更像是披着青春偶像剧外衣的新兴台剧。

偶像练习生,压死偶像剧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管是F4还是飞轮海,没有偶像剧的成功就没有他们日后的辉煌。

然鹅,时代变了。

如果说台湾偶像剧是摸着石头过河,那大陆从日韩搬来的练习生模式就是踩着别人扔的石头过河。

练习生在出道前就通过O2O互动的方式培养了一批“黏性粉丝”。这批“黏性粉丝”不但为艺人带来更多自然流量,甚至在艺人迎合粉丝喜好时,还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养成似的成就感。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我说易烊千玺就是一部分老粉看着长大的,没毛病吧?

根据市场反馈灵活调整培养策略,实在掀不起风浪就及时止损。

呐,这就叫做容错率。

到了互联网造星时代,练习生直接精准出道,被钦定送到河对岸。

《创造101》《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这些选秀综艺,你就算没看过也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这就是互联网流量的可怕之处。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偶像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已经成为过去式,“养成系”的偶像生产模式更贴合年轻一代的情感需求。

在一次次的投票、打榜、应援等活动中,粉丝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对偶像的忠诚度就更高。最后能成功出道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有潜在的后浪可以收割。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不是每个艺人都要像你们的易烊千玺一样优秀,就像有些明星你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干嘛的,但他就是有很高流量,以及异常凶狠的粉丝。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谁杀死了台湾偶像剧?

1、台湾偶像剧发展史(2000-2010)。——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田园

2、浅析台湾偶像剧发展历程。——南京大学 万雅婷

3、大陆古装剧在台湾的收视表现及缘由解析。——中央电视台海外传播中心 徐兰梅

4、“嘲笑”即礼遇:偶像“出圈”的传播研究,基于洛文塔尔社会学心理学接受理论的分析视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郭沛沛

5、历史进程中的台湾偶像。——X博士

6、你哭着对我说,台湾偶像剧都是骗人的。——看客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