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武松》就为争口气,祝延平并非最初人选,
四大名著拍电视剧是从山东电视台的《武松》开始的,这部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视剧曾在全国引起轰动,祝延平扮演的武松迄今为止仍被认为是影视作品中最经典的水浒人物形象。
一切源自于1979年下半年的全国第一次电视台台长会议,会上播放了一部日本民营电视台NTV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拍摄的26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
该剧改编自日本著名漫画家横山光辉的同名漫画,汇集了中村敦夫、松尾嘉代、丹波哲郎、土田早苗等一批日本当红明星,造价也达到了空前的6亿日元。
可是台长们看了却是骂声一片,因为剧中梁山好汉的形象太丑了,不仅故事被篡改,还加入了很多香艳镜头,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国人心目中的《水浒传》。
最气愤的莫过于山东电视台副台长金钊,水泊梁山的故事发生在山东,岂容他人如此糟蹋。他发誓要拍出中国人自己的水浒,一回到台里便找来文艺部的赵长海、王汉平商议拍摄计划。考虑到拍整部《水浒》工程浩大,财力物力人力非一时之功,于是商定从拍摄水浒人物入手,首选的人物毫无疑问是武松,因为武松是妇孺皆知的英雄,也是山东人的骄傲。
赵长海、王汉平立刻动手,根据施耐庵原著以及民间流传的“武十回”等话本改编出了“醉打蒋门神”、“身陷都督府”和“血溅鸳鸯楼”三集剧本,这三集的故事围绕武松的两度发配展开,所以总的剧名定为《武松发配》。剧本通过后,台里力邀山东话剧团的王浚洲担任导演。
王浚洲毕业于上戏表演系,演员出身后改行导演,山东电视台建台后的第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委托》就是由他执导的。王浚洲担心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便找来了剧团的同事刘柳与他一起挑起导演的重任。
刘柳原来是北影厂演员,曾出演过《新儿女英雄传》《红旗歌》《鬼神不灵》《一件提案》,尤以在《智取华山》中饰演为解放军带路的药农常生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因被打成右派,1958年调入山东话剧团,自嘲是“武松发配”,所以拍武松戏也是他的一大心愿。
接下来便是演员人选,当时台里定下了两条选人标准:一是必须山东人,二是要有武功的底子。两位导演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试了六、七个前来应试武松的演员,最终选定的是丁汝俊。丁汝俊是青州人,曾是济南京剧团的武生演员,毕业于上戏导演系,条件基本符合,只是他的气质偏温文,与观众心目中的山东大汉有一定距离。
就在丁汝俊为武松一角作案头准备时,有人向编剧之一的赵长海推荐了祝延平。祝延平是泰安肥城人,巧的是,他也曾是济南京剧团的武生,当时正在上戏表演系学习,身高一米八的他真就像《水浒》中描写的武松,“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睛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王浚洲见了他,当即认为他是扮演武松的不二人选。
祝延平大学二年级就参加过《元帅之死》一片的拍摄,之前他本有机会在电影《原野》中饰演仇虎,不料演金子的刘晓庆嫌他太过稚嫩,结果中途被杨在葆换下。一方面情绪正处于低谷,另一方面临近毕业急需补课,祝延平本想放弃这次饰演武松的机会,可是架不住两位导演的再三劝说,他最终决定接下这个角色。
武松的戏以打为主,没有专业武术队的支持不行,为此山东电视台商约山东省武术队和山东体育学院给予协助。当时,《少林寺》正在内地拍摄,山东武术队教练于海在片中饰演昙宗大师,并兼任该片的武术指导,一时脱不开身,于是他推荐了片中头号反派王仁则的扮演者于承惠担任《武松》的武术设计。有着螳螂醉剑宗师之美誉的于承惠刚刚卸任宁夏武术队教练,他出生在山东蓬莱,早年曾入选山东省体育学院运动系武术队,是山东走出去的武术家。另一位武术设计邱方俭则是于承惠的同门师弟,曾获得过全国武术比赛九节鞭冠军。
于承惠因为参加过《少林寺》的拍摄,对于武打和影视表演的结合深有体会,他与邱方俭一道设计出了一整套专业逼真的武打动作,手把手地传授给祝延平等主要演员。除此以外,于承惠还亲自扮演了张团练一角,而与蒋门神比武的好汉则是由邱方俭饰演的。
扮演蒋门神的原是青岛吕剧团的武功教练李宝生,在排练“醉打蒋门神”这场戏时,由于运动量过大,年过半百的他犯起了哮喘病,无法坚持下去。恰好这时,业余皮影爱好者王炳刚来台里做节目,导演一眼相中了这位膀大腰圆的山东大汉。王炳刚人送外号“203”,他身高1米78,体重203斤,力大过人,不仅如此,他还跟济南的武术老师学过长拳、洪拳、太子拳,也有一些表演的基础。
王炳刚的真实武功要比祝延平强三分,但为了演戏,他也只好甘拜下风。在剧中,他扮演的蒋门神固然穷凶极恶、出手阴毒,最终还是被武松的“倒踢金香炉”、“黑驴打滚”、“张飞捆猪”等一连串招数打得鼻青脸肿,跪地求饶。
“血溅鸳鸯楼”是《武松》最精彩的打斗戏之一,为了更好地展示武松形象,祝延平经过反复排练,实拍时选择用真刀上阵。不料,因为连夜赶戏,他的注意力还是出现了疏忽,结果一刀砍在了扮演张团练的于承惠的额角上,顿时皮开肉绽,鲜血直流。但于承惠毫无抱怨,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便忍着疼痛继续拍摄。
时隔多年之后,祝延平仍念念不忘这一幕,在他看来,正是大家敬业玩命的精神才打造出了《武松》这部电视剧精品。
经过半年多的拍摄,三集电视剧《武松》终于在1981年秋在山东台播出,立刻受到观众的欢迎。当时除了中央台、上海台和广东台,其他地方电视台都是不上星的,所以消息一经传出,全国许多兄弟台纷纷打来电话,要求山东台复制一套磁带给他们播出。福建、广东一带平时都看港台节目,结果《武松》一播出,很多人都把天线转过来,收看这部剧,连大街上的行人都变少了。
中央台得知这一消息,也从山东台调来片子,准备安排在1982年春节期间播映。可就在这时,中央台受到了一封要求禁播该剧的观众来信,写信人是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红学专家吴世昌,信中这样写道——
今日(二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载你台消息,将于本月廿七日播映山东电视台摄制的电视剧《武松》,包括《血溅鸳鸯楼》,还刊出一帧凶相毕露的举刀杀人照片。我还不知道这部电视剧的内容如何,但我知道《水浒》这部小说中有许多毫无道理的凶杀情节。鲁迅就批评过李逵抡起板斧,排头砍去,不管是市民或看客,见一个杀一个,杀得真痛快。这还是为了劫法场,救出梁山好汉。但我认为此书最残暴、最野蛮、最无理的凶杀情节正是武松《血溅鸳鸯楼》这一回。除了他的三个“仇人”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外,他还杀了些什么人?请看三十一回:
1.养马的后槽(马夫)一人
2.厨房里丫环二人
3.楼上张都监的亲随(仆人)二人
4.楼下房中夫人一人
5.唱曲子的养娘(姬妾)一人
6.奶娘二口
7.儿女三口
共十七人
这被杀害的十七人,除夫人外,都是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下等人”,而武松自己的出身却是“都头”(相当于警察局长),这种故事,也算是“农民革命”吗?这被杀的十七人,不正是农民的阶级弟兄,阶级姐妹吗?宣传这些凶杀,也是站稳马列主义的立场吗?
这种无原则、无是非、无阶级观念的凶杀,让青少年在电视中欣赏,会起到什么教育作用?我不知道山东电视台摄制此剧,目的何在?中央电视台为它转播此片,目的何在?这一部分情节之中尤其恶劣的是:武松这个“英雄”、“义士”偏不讲信义!对于手无寸铁,从未得罪过他的“底下人”,先骗他“说实话,便饶命”,等到说了实话,他却说:“恁地却饶你不得!”他杀了唱曲的玉兰还不够,又杀害了两个小姑娘。已经走出中堂,再回来,又寻了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地下”。这样的“英雄”值得崇拜吗?值得赞美吗?值得表扬吗?值得用电视剧来为他宣传,作为青少年学习模仿的模范吗?
“四人帮”统治期间所摧毁的,不仅是我国有形的物质文化、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文物古籍等等;同时也摧毁了解放初期的一些良好的社会风尚。“四人帮”教人武斗,把一些无知的“红卫兵”引导得像蟋蟀或公鸡互相斗争,“四人帮”则高高在上,顾而乐之。当时武斗之风遍及全国,到现在许多青年还藏着匕首一类武器,在某些人手中很可能变成犯罪的凶器。这种电视剧对社会有什么“好”影响?
在《血溅鸳鸯楼》这一故事中,武松宣布他的杀人哲学是:“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这和姚锦云开车到天安门撞死无辜市民五人,伤十九人,不正是同一种疯狂嗜血的杀人哲学吗?
同志们:你们选用电视剧本时,有没有考虑到它的社会效果?美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我们常引以为戒。但他们也不是生下来就是罪犯。
因此,我紧急动议:立即停止播映《武松》这类货色!
“救救孩子”!!
正如吴世昌在信中所说,他是在没看到《武松》一剧的情况下写这封信的,实际上,该剧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已经对杀人血腥的部分作了删减,而且剧中的韩玉兰被处理成跳楼自尽,武松还想奔过去救她。所以,中央台并未采纳吴世昌的意见,按原计划播出,但播出之后,还是引起了舆论界就电视剧社会效果的话题展开激烈讨论。
其实,“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因为电视剧的传播范围大、影响大的效应,这番争论就格外引人关注。更何况反方还提出了一些令人堪忧的事实,称《武松》播出后,青少年打架斗殴的现象多了,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菜刀队”,抢劫路人,拦劫妇女,造成了多起伤亡事件,这些社会问题无疑给《武松》一剧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好在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解放,《武松》最终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改编,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赞誉。
经过这轮风波,山东台和《武松》剧组的创作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从1982年6月开始,他们在已有三集的基础上,追加拍摄了之前的“景阳冈打虎”、“兄弟话别情”、“斗杀西门庆”以及之后的“二进十字坡”、“二龙山聚义”等五集,较为完整地将武松的传奇故事呈现于荧屏之上。
新拍的五集中,西门庆由青岛市歌舞团的于志杰扮演,他虽然在《货郎与小姐》《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歌剧中担任过主角,但在镜头前表演还是第一次。
潘金莲的扮演者是山东艺术学院的二年级学生牟霞,牟霞版的潘金莲后被网友评价为“人长得美,戏演得大方”,是后来饰演同一角色的王思懿和甘婷婷无法超越的。
扮演武大郎的王景秋同样来自济南京剧团,此前他在京剧舞台也多次扮演过这个角色。
“景阳冈打虎”无疑是这五集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集,经过多番试验,剧组最终采取了让祝延平打假虎,用替身演员与真虎搏斗的方案。
而这只名叫“圆圆”的真老虎来头也不小,它诞生在哈尔滨动物园,八个月大时进入佳木斯马戏团,不满周岁时便登台表演,当时国内有几家驯兽团都爆出了老虎伤人的事件,佳木斯马戏团不得不放弃了老虎表演,忍痛将“圆圆”卖给河南新乡人民公园。这场武松打虎的戏就是在河南新乡拍摄的。
1983年,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在昆明颁奖,山东台的《武松》与中央台的《蹉跎岁月》《赤橙黄绿青蓝紫》并列获得优秀连续剧奖,祝延平则以最高票数与郭旭新(《蹉跎岁月》)、陈宝国(《赤橙黄绿青蓝紫》)同获优秀男演员奖。在随后的第三届飞天奖评选中,《武松》也获得了最佳长篇电视剧奖。
《武松》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它浓郁的山东味儿,不仅演员是山东人,拍摄地在山东,就连音乐也是醇厚的山东味道,正是这种独特的地方特色让这部剧成为了永恒之作。之后,山东台又接连拍摄了《鲁智深》《林冲》《宋江》《李逵》《晁盖》《顾大嫂》等一组水浒人物剧,并通过重新剪辑产生了至今广为流传的40集山东版《水浒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