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三集片,仅一个房间就做到高潮迭起
观众都喜欢看正义打败邪恶的大团圆。
也因此,犯罪审讯题材,从来都是影视作品里的热门。
前有播出了十五季,口碑依旧稳坐9+的常青树《犯罪心理》。
后有开播两季人气爆棚,无数人翘首以盼第三季归来的《心灵猎人》。
正与邪,善与恶。
力量的交锋、转换甚至错位,真相的逼近、裸露或扭曲,都有极大的戏剧观赏性。
今天鱼叔要说的这部剧也是同样的主题,不过是属于冷门的优秀遗珠——
《审讯室:德国》
Criminal: Germany
这是网飞在2019年推出的一系列审讯题材迷你剧。
分为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四个部分,每一部分3集。
其中最为人称赞的就是其中的德国篇。
这个系列的特点就是结构紧凑。
在所有的故事里,场景都只有两个:
审讯室,监察室。
然后整个40分钟的内容,就围绕着警方与犯人之间的审讯展开。
没有什么追车爆炸的大场面,也没有枪战肉搏等动作戏。
戏剧张力全靠演员的台词功底来塑造。
这种「剧情全靠台词推进」的作品听起来很简单。
但恰恰是最难拍好的一种。
想依靠单一元素完成剧情的高低起伏,非常强调编剧的功力。
科幻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是运用对话推进剧情的经典作品。
影片将一个自称长生不死之人所经历过奇幻故事,全部融进了一个客厅内发生的对话里。
说太直白了显得流水账;
说太复杂了显得故作深奥。
在不借助任何大场面大动作的前提下,仅仅说话,却既要全程抓住观众的兴趣点;
又要自圆其说、逻辑严谨,令人信服。
完了结束之后还要让人心甘情愿鼓个掌竖个大拇指。
难度系数真的超标!
而这部《审讯室》,也是在有限的场地内,通过对话还原了背后各种案件。
每一个案子,情节都沿着审讯的过程慢慢铺展。
需要观众自己从对话的细节中剥丝抽茧,并将获取的内容拼成完成的故事。
同时审讯过程中层层递进的心理博弈,则给案件添加了不少紧张和悬疑的气息。
第一集的开头,就是一个被传讯而来的房地产大佬。
大佬身穿一看就不菲的西装,头发也被精心打理过。
显然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
就算坐到审讯室里面对警察,也依然云淡风轻。
并且表示自己很忙时间有限,希望对方能快点走完流程,一会还有工作要做。
但负责审讯的警官并没有对他的话接茬,而是直接按下录音键,告知对方审讯开始。
这个举动让大佬立马感觉有些不自在
整个审讯室内的气氛也压力陡增。
随着警方的质问,观众得以慢慢拼凑出案件的全貌。
最近的一次房屋翻修,翻出了一具已经成为白骨的尸体。
通过尸体所佩戴的手表查出,这是一名30年前就已经失踪的装修承包工人。
而他当时,正受雇于这位被传唤来的大佬。
但大佬一口咬定,自己当初跟此人只是单纯的雇佣关系。
除了工作上的交集,私下连饭都没吃过。
至于他为什么突然失踪,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
就在审讯似乎要进入僵局的时候,警方拿出了一张老人的照片。
此次,大佬的表情终于有了明显的震动。
照片上的老人正是那个工人的母亲。
警方通过调查发现,大佬这些年其实一直在偷偷的给老人寄钱。
这个奇怪的细节,让案情扑朔迷离。
因为不管人是不是大佬杀的,按理说都没有理由照顾对方的母亲。
难道是杀人后的心虚?愧疚?
剧 透 预 警
↓
↓
↓
↓
↓
在警方不断施加的压力下,大佬终于吐露了实情:
他其实就是当年的工人。
当年他为真正的大佬装修房子,有一天上班时却发现大佬因吸毒过量死在了家里。
于是,他突发奇想,顺势把大佬埋了,顶替其身份,一直活了这么多年。
可是,这样的顶替难道不是很容易被揭穿吗?
原来这样匪夷所思的操作能成功,一方面是大佬的双亲已经去世,平时独自生活。
另一方面,则要归因于德国复杂的政治局势。
当时正是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国重新统一的时候。
从政府部门到人民生活,一切都是混乱无序。
因此,他随便谎称证件丢了,就轻松拿到了原本属于大佬的证件。
这是一个荒诞的案子。
而这样的荒诞,又成了当年东西德国从分裂到统一的缩影。
在这个案件中,警方的审讯是步步紧逼,一点点增加筹码。
而受审的人,本身也并非十恶不赦,本来也心虚。
因此很轻松地就被攻破了心理防线。
但这样高压式的审讯,面对一些心态特殊的罪犯时,却并不能奏效。
反而可能激起对方极端的反抗心理,导致事半功倍。
第三集的案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接受审讯的罪犯是个中年女性,一个犯下6起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在20年前,她和男朋友合作,将数名年轻的女孩骗到荒郊野外奸杀。
在等待审判的时候,她的男朋友自杀了。
而当时已经怀孕的她,则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6起案件,后面5起的尸体都已经找到。
唯独第一个受害的女孩,尸体至今依然下落不明。
这场审讯的目的只有一个:
问出第一个受害者的尸体下落,给受害者家属一个交代。
但困难的是。
在进行多番审讯后,对方就是不松口。
哪怕警方开出了很多优厚的狱内待遇作为合作条件,也被直接拒绝。
转机出现在一名怀孕的女警介入之后。
女警没有进行威胁或强迫,反而跟她聊起了孩子。
原来,当年罪犯的孩子出生后就被送到了寄养家庭,母女俩从未见过面。
因此,罪犯提出了一个条件。
要用自己孩子的姓名和地址,交换尸体掩埋的地点。
面对这样的要求,女警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亲生母亲的所作所为,会怎样看待她?
与其告诉孩子她的母亲是一个纯粹的魔鬼;
倒不如把详细的故事讲述出来,说不定会得到一些理解。
通过这样的心理战术。
这个犯下重罪的女人,第一次,跟人讲述了自己当初的犯罪心理。
也最终在20年后,指出了尸体可能所在的位置。
在IMDb上,这一集有着8.4分,是三集中评价最高的一集。
不但因为剧情编排的巧妙。
更是因为它揭露了审讯的矛盾所在。
恶魔固然可恨,但偏偏又掌握了最多的信息。
如果想要从中套取信息,就得去站在恶魔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是设身处地与他们共情。
从私人情感上,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但问题是,如果不这样做,很多时候就无法攻克审讯时的难关。
获取不到需要的信息,也就不能帮助到受害者。
对于这个问题,犯罪剧集《心灵猎人》有更细腻的呈现。
主角想要辨别和抓捕连环杀人魔。
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却得先去接近和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换句话说,是培养杀人犯的思维。
而当自己愈加靠近深渊的时候,想要守住正义和道德的底线,就变得更加困难。
早期的经典犯罪片《沉默的羔羊》也传达了通用的讯息。
史达琳为了侦破连环剥皮杀人案,能够寻求到的最有效的帮助,反而是更加恐怖的汉尼拔。
因为魔鬼才清楚魔鬼想要做什么。
面对犯下伤天害理罪行的恶徒,谁都想对他们进行痛斥与批判。
这种站在道德高地的呵斥固然是正确的。
但其实也是最简单的。
骂完了,谴责完了,除了情感上得到宣泄,并没有其他收获。
已经形成的犯罪事实不会消除,对未来的犯罪预防也没有太多作用。
反之,如果能在在各种情感冲击之下,依旧保持理智与清醒。
采取最恰当的方式和反应,走入他们的内心,跟其形成有效的沟通。
很多时候不但可以解决这个案件本身。
甚至可以以此类推,更好地总结同一类型罪犯的心态。
从而对类似的情况进行提前干预,防止未来犯罪行为的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要去「理解罪犯」。
理解不代表同情心泛滥,更不是圣母心无条件原谅。
而是去搞清邪恶是怎么发生的,又是如何诞生的。
从而能够在下次类似的情况下,早一步采取行动。
减少更多悲剧的重演。
这也是除了破案本身之外,审讯存在的更重要的意义。
罪恶或许永远无法被彻底消灭。
它扎根在人性最薄弱的地方,在所有可乘之机里蠢蠢欲动。
但也正因如此。
我们才会用尽各种方法,披荆斩棘在与罪恶斗争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