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女神,至今无人能及
母亲节刚过不久,但关于「母亲」的新闻却频频登上热搜。
从papi酱的持续骂战;
到#妈妈在案板上卖卤菜,女儿在案板下上网课#
有人觉得很励志,「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希望」。
有人同情女儿,「穷,就别生了」。
打爆了热心电话,提出要给她送台灯、送电脑、甚至是捐款。
不过,这位母亲都给拒绝了。
她说会给孩子增高案板,再买一台护眼灯,但压根没想过要接受捐款。
小摊贩或许在一些人眼中「不入流」,但也是体体面面地做生意赚钱,
在接受采访时,还十分欣然地告诉大家:
「孩子的成绩在班上是中上等,未来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
这就是普通人自食其力的生活。
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最好的,即便条件不算特别优渥,也是合格的父母。
他们不需要太多拔高和赞颂,也不需要被施予太多同情和怜悯。
更不应该被他人带着有色眼镜大肆批判。
这让鱼叔想起一部经典国产电影,片中母亲的职业引起更多非议——
《神女》
1934年,此片问世。
被国际影坛誉为中国电影黄金年代的最佳默片之一。
201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对该片加以修复,请著名作曲家邹野为其创作了全新的配乐。
让人们终于可以再睹它的风采。
主演阮玲玉,有着标志性的柳叶眉、丹凤眼。
风姿绰约、柔情万种,气质中又带着一股幽怨和哀愁。
她曾经是中国电影界最耀眼的明星。
不仅美得独一无二,还代表了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的最高水平。
在这部代表作《神女》之中,阮玲玉饰演了一个低下层的穷苦女性。
出身淤泥,但气质高贵。
粗糙简陋的衣物,也难掩她的天生丽质。
当时有人这样形容她:
婷婷长成,琼葩吐艳,朗朗照人,虽荆布不饰而韵致俨然。
故事背景设立在二十年代的旧上海。
阮玲玉饰演的单身母亲,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靠出卖肉体换取金钱。
但每当回家看到襁褓中健康成长的孩子,就觉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
原本平静的生活,被一次意外打破。
那天夜里,为了躲避抓捕私娼的警察,她误入了流氓的住所。
流氓帮她打了掩护,却要求她用身体回报。
不仅如此。
第二天更是带着几个泼皮无赖的小弟,闯到她家里要把她强占为妻。
阮玲玉孤立无援,迫不得已屈服于流氓的淫威之下。
不仅要委身于他,受尽欺辱。
自己辛苦积攒的血汗钱还被流氓抢走,拿去赌场输个精光。
她试过带着儿子偷偷逃走,想换个工作营生。
但是各个店铺都写着「至亲好友,无荐不录」。
根本没有活路可走。
更糟糕的是,流氓又找上门来。
以卖掉她的儿子为要挟,逼迫她接着卖淫赚钱。
「孙悟空的筋斗云,逃不过我如来佛的手掌心」。
但日子再苦,也希望孩子能好好长大。
她偷偷把赚来的一部分钱,私藏在砖头后面,好不容易攒够了钱去学校给孩子报名。
她希望用知识改变孩子受人歧视的命运。
可好景不长,儿子在学校被其他孩子孤立和排斥。
被骂作「贱种」。
其他家长还给校长写信举报。
说这个娼妓之子是害群之马,会大大地污染了校风。
应该立即让他退学,否则将会带坏他们的孩子。
校长登门拜访,传达了意思。
得知消息的母亲,气愤地反问道:
「我把卖身的钱给他读书,为的是使他做一个好人,我的孩子为什么不配读书」?
校长体恤这位母亲的不易,但也终究敌不过校董会的意见。
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还是开除了她的孩子。
更绝望的是。
此时,她发现自己私藏的钱又被那流氓偷了。
恨到极致的她,终于用酒瓶从流氓的背后狠狠地砸了过去。
把人砸死了。
她因此锒铛入狱。
而她的孩子则经过法律裁判,被发落去教养院了。
校长同情这对母子,向她承诺会帮忙好好照顾那个孩子。
她叹了一口气。
「这个孩子有我这样一个母亲,一生都会让人瞧不起。等他长大了,请你告诉他,我这个母亲已经死了」。
这个苦命的母亲深爱她的孩子,但最终只能在孩子的生命里缺席...
戏内的母亲,在吃人的社会里无处生存。
戏外的阮玲玉,坎坷的命运同样颇具戏剧性。
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在一家姓张的大户人家里做女佣。
一开始,她与张家的少爷张达民相恋,展开同居生活。
但张达民是一个纨绔子弟,整日吃喝嫖赌。
即便在阮玲玉独自踏上从影之路后,也时不时前来勒索和威胁。
她想离开张达民,和做茶叶生意的唐季珊在一起。
但万万没想到,却又被张达民以重婚的罪名告上了法院 。
更雪上加霜的是。
唐季珊自己有了新欢,继而家暴阮玲玉 。
比起爱情的屡次失败,更汹涌的是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
作为当时全国最知名的电影女明星,同时也是最没有隐私的人。
民间小报上全是阮玲玉的桃色丑闻,骂她是个不知检点、肮脏下流的戏子。
1935年3月8日,长期抑郁的阮玲玉服了三瓶安眠药自杀。
年仅二十五岁,一代名伶香消玉殒。
鲁迅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批判看客的国民劣根性。
「她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
后来,张曼玉出演了传记片《阮玲玉》。
深刻地诠释了那种撕裂般的痛苦:
「我觉得人言可畏,舆论那东西不分任何年代,现在同样可怕」。
她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柏林影后和金马影后。
曼神的演技十分精湛,但她与阮玲玉的呈现还是有些许不同。
前者多了一丝倔强和愤懑,后者更添一股温婉和哀怨。
在《神女》中,即便没有一句台词,微妙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变化,足以让观众震撼。
一开始受到流氓威逼时,她明知道无可奈何。
却不卑不亢地要流氓给她点一支烟,骨子里充满了不羁的傲气。
当流氓吓唬她,孩子已经用两百块钱卖掉时。
她的脸上在短短几秒中,快速流转过听闻消息的震惊、失去爱子的哀痛欲绝、与流氓不共戴天的怨恨。
后来,遭到长舌妇的鄙夷眼神和恶意辱骂时。
她只凭借疾步快走的样子,和摇曳生姿的背影,就构筑出了东方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式的哀恸。
最令人心碎的一幕,莫过于校长来家里劝退。
因为自己的职业受人歧视,断送了孩子的前途,那种绝望和无力感,隔着银幕都让人倍感揪心。
职业歧视的现象,在今天看来也不少。
2015年,一个13岁的重庆女孩。
为了帮环卫工妈妈分担压力,四年来一直坚持在假期凌晨1点起床扫大街。
却因此遭到班上同学的讥讽嘲笑。
2019年,一名广西某小学的蒋姓老师。
不满学生的母亲在殡仪馆工作,担心她的工作会给班上带来阴气,就要求她换工作。
在遭到对方拒绝之后,蒋姓老师又号召班上的同学孤立她的孩子。
更令人心寒的是。
这名老师因此事被调离之后,家长群还为其感到遗憾。
说这个在殡仪馆工作的母亲,「一个人影响了54个人、54个家庭」。
教育这个行业,本该秉持着人人平等的思想,为何处处充斥着无知的偏见?
回到电影中,更令人气愤。
原本校长希望留下娼妓之子,但校董会觉得校长太注重主观感情,忽略了客观环境。
「不能将其他家长的责问置之不理,否则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前景」。
校长愤而离职,不与其同流合污。
他反驳众人的一席话,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这个母亲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在生活的旋涡中挣扎。
我们负责教育的,更应该把这母亲的孩子从不良的环境中拯救出来。
你们不能为了迎合一般人的错误心理,来伐害一个孩子向上的生机。
这完全忽视了教育的原理」。
虽然这部电影诞生于80多年前,但其中的思想并不落后。
它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如果说这个母亲的职业有什么问题,那也是全社会的问题。
断不能因此否定她的人格,以及她孩子的人格。
放到现代来说。
无论是小摊贩、清洁工还是在殡仪馆工作。
只要坦坦荡荡做事,磊磊落落做人。
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社会之所以可以正常运转,是因为有各行各业的人各司其职。
凭自己的本事赚钱养家,又有何高低贵贱之分呢?
生活本来不易。
但彼此共担风雨,就有了温暖的栖息之地,与努力前进的动力。
我们只有放下狭隘的偏见。
才能看见生活中最朴实动人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