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三本、野鸡大学”,独立学院饱受争议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乍一看,应该是某大学的二级学院,却又不太像。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哪一个更好?不少人怕是一头雾水,殊不知三者根本不是一个类型。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几年前一名浙江考生以646的高分填报志愿,结果弄出乌龙后悔不迭,原来上的并非985大学。
自1999年第一所独立学院落地,独立学院这一类型大学已经走过20年历程,其间发展迅猛也饱受争议,被扣上“民办、三本、野鸡大学”的帽子。
如今,独立学院走向终结。教育部日前发布通知,到今年底中国现有的独立学院要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未来将不再有独立学院一说。
落幕根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含独立学院257所。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独立学院群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至少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民间出资的独立学院,这属于民办学校;二是地方政府出资的独立学院,这实质上是公办学校,实行国有民办;三是学校出资的假独立学院,这是所谓的校中校。
这257所独立学院,将在不久后转设为民办本科、公办本科或者终止办学。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依申请公开,要求“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针对校中校,《方案》特别强调,如转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须明确非营利性。
其实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颁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简称“26号令”,对独立学院给予了转设、回归母体高校、迁址新建、终止或停办等6条规范发展路径。
周光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独立学院最初的形态是依托名校办民校,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来的,在满足高等教育需求方面做出了贡献。
不过,周光礼指出,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暴露出资本逐利的天性,消解了教育公益性的信仰,诱发教育功利主义,破坏了教育公平,导致高等教育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无序。
办学条件不达标、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不健全……此次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出,独立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所划的重点。事实上,近年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在强调教育公平与质量。
2019年,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8年,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7年,办好公平优质教育;2016年,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5年,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功利独立学院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密不可分。彼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尚不足15%。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开启了扩招潮。与扩招相伴相生的,是大学的经费问题。尤其是地方高校,自1999年开始生均拨款逐年下降。
经费捉襟见肘,公办高校想要接着扩大体量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几乎难以为继。于是,引入社会资本创办独立学院,就成了一条路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独立学院的产生,本身就是体制不适应造成的,原有的大学管理体制很难吸纳社会资源。高校扩张,吸纳社会资源,于是就出现了不伦不类的独立学院。
1999年,我国第一所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此后独立学院野蛮生长,到2003年,全国25个省市创办独立学院的数量就达300多所。
随着独立学院的扩张,招生人数也迅速膨胀。从2005年起,独立学院的招生人数就已超过100万人,在本科招生总人数中的占比,持续多年保持在15%以上,最高曾超过20%。
由于独立学院膨胀过快,师资、教学不尽如人意,而且学费高昂,学生投入与产出不均,怨言滋生。毕竟,母体学校的冠名不是白给的,独立学院每年收取的高昂学费,20%-30%都要支援母校建设,被称为“本三养本一”。
最为混乱的是校中校现象。它们依附于母体学校,以母校的名义进行招生,占用母校的教学资源,有的甚至直接颁发母校的毕业证,让“三本变一本”,被指贩卖文凭。
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今很多独立学院所产生的效益已经达到了极限,高校不希望通过这种挂牌方式维持独立学院的生存,独立学院的学术含金量等各方面又跟母体学校有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说,分分合合都是短期的功利选择。
出路只不过,独立学院的转设又岂是那般容易,时至今日转设数量少之又少。
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26号令”要求,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在5年内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5年后的2013年,成功转设的仅有35所。
2008年,我国有322所独立学院。目前,独立学院尚有257所。这意味着,从“26号令”颁发至今,只有65所独立学院完成了转设工作。
周光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了规范高等教育秩序,十年前教育部就要求所有独立学院转设,但实施起来阻力重重,因为涉及太多人的利益。
民间出资的独立学院,转设的阻力主要源于依托学校的漫天要价。地方政府出资的独立学院,阻力主要来自办学者,转设意味着两头通吃的终结。学校出资的假独立学院即校中校,阻力主要来自母体学校,学校失去一个圈钱的项目。
周光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独立学院大规模扩张时,办学不规范,师资缺乏,一度成为文凭工厂。转设是规范办学,实现内涵发展的契机。
周光礼指出,在转设过程中,会出现两极分化,几乎所有学校在转设初期高考录取分数都会出现下滑,说明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品牌需要重塑。第二个问题,要防止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尤其是校中校和政府出资的独立学院。
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独立学院转设后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是当下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储朝晖指出,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体制依然没变,中国高校依然沿用一种封闭性比较强的体制。长远考虑还是要对大学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改革,使之更加开放,日本2004年左右实行的大学法人化治理改革,最值得中国高校借鉴。
这道槛,中国大学现在还没有跨过。储朝晖说,不能掩盖这个真问题,也不能绕过这个真问题,只有直视并解决这个问题才有出路。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作者俞杨,值班编辑薛梦昭。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