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9-10 15:46 的文章

承认吧,你也骂过外卖小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功夫财经】(ID:kongfuf)

文/ 张是之

9月8日,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刷屏朋友圈,文中重点讨论了骑手被外卖平台压缩配送时间,并由此引发了各种连锁反应和社会问题。

9月9日凌晨,饿了么通过官方微博宣布,将于近期发布两个新功能:一是在结算付款时增加“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自主小按钮,消费者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

承认吧,你也骂过外卖小哥

饿了么会为按下按钮的消费者提供红包或吃货豆等权益;二是针对历史信用好、服务好的蓝骑士提供个别订单的“超时免责”权益。

饿了么这波紧急公关再次引发热议,有人表示理解并愿意让步,也有人表示“外卖送达时间也是系统出的,现在叫用户去多等,自己出来卖情怀,搞得好像是用户催着外卖员去赶时间的一样。”

承认吧,你也骂过外卖小哥

但饿了么这个做法大概率不会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因为吃饭是一个时间节点要求比较高,而且比较集中进行的。比如大部分人的午饭时间一般都习惯在十二点左右,那么这个时间点的单子不论怎么推迟,它都还是集中在这个点。

即便是所有用户都同意推迟 5 分钟,送单的压力依然不会因此减少,只不过是将这个压力的爆发点从十二点推迟到了十二点过五分。但如果单纯是消费者自愿延长送餐时间,那么势必将会影响自己的就餐体验。

比如冬天饭菜可能很快就会变凉,面条可能很快会粘在一起,饺子时间一长就会严重影响口感。正如有的用户说的,都支付了配送费,为什么还要我做出牺牲?

实际上,催着外卖员赶时间的人永远都是消费者。无论是美团还是饿了么,这些外卖平台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挖掘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已。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显示:2016年,3公里送餐距离的最长时限是1小时;2017年,变成了45分钟;2018年,定格在38分钟。

很明显,从1小时到38分钟,这22分钟的差距足以影响任何饭菜的口感和质量,消费者对提速的要求是一种必然。

饭菜变凉、口感变差,进店堂食自然就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消费者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需要换衣服下楼,需要走路或者开车,需要面临风吹、日晒、雨淋,还会影响手中的工作、正在追的剧、正在打的游戏。

承认吧,你也骂过外卖小哥

外卖平台发现了这些痛点,挖掘出了消费者的需求,并且用技术手段巧妙地将商家、骑手和顾客联系起来,相互为对方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终端消费者自然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就餐体验,最好是能够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着跟堂食一样的口感。

正因为消费者有这样的需求,外卖平台才会不断压缩配送时间,追求配送速度。我们看到的时间和速度,实际上背后要求的,仍然是口感和质量。而提出这些要求的,只能是消费者,虽然未必由他们直接提出。

假如没有消费者对配送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准时这样的行为认可,外卖平台完全没有必要去“为难”骑手。但市场竞争之下,只要一家外卖平台决定缩短配送时间,那么其他平台势必就要跟进。因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项竞争力,你不跟进,消费者分分钟就会选择其他平台。

消费者的需求是核心,外卖平台用技术买服务和满足消费者。《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并不是没有留意到这个关键点,而是在文章长长的铺垫和诉说之后,才花了短短的篇幅来描述消费者的诉求。

文中引用学者卢泰宏在《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一书中的观点,“数字时代提供的便捷,令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他们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和产品体验,但对产品和品牌的忠诚度降低,随时准备更换供应商,因此,他们拥有不同于以往的、对市场更大的影响力和主导权。”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整。完整的看法应该是,在所有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的市场中,消费者都在变得越来越挑剔。不仅仅是就餐的问题,就是在小到买手机、买衣服,大到买车子、买房子,谁不是一言不合就走人,一眼相不中就不买?

自由市场让人们有了挑剔的机会,挑剔成为常态,数字时代为这种挑剔提供了便利,但消费者也并不比以往对市场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和主导权。消费者手中的权力依然还是手中钞票的选择权,除此之外别无他选。

这种选择权,并不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和外卖平台的算法构筑起一种权力结构,顾客站在最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至高无上”完全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构建。

至于什么“下载劳动、平台工人、算法剥削”这样的创造性词汇,并没有如实刻画平台、顾客和骑手之间的合作本质。

承认吧,你也骂过外卖小哥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外卖平台就做的完全正确,甚至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是说,“工人原有的主体性被全面塑造乃至取代,他们看似用更自由的方式在工作,但同时却遭受着更深切的控制。”

这样的表达和算法剥削这样的字眼,把原本属于技术和管理层面上的小矛盾,无中生有地上升为不同人、不同群体,当然还有资本和人之间的大矛盾。

在我看来,这种“升华”毫无必要。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选择性地强调了骑手在平台的要求下,有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这些我们都承认。但这既不是消费者的错,也不是资本、资本家之恶。

骑手的辛苦,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正因为有了足够的回报,所以才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骑手队伍中来。

美团发布的《骑手就业报告》,展示了外卖行业的就业和收入状况。截止2020年上半年(6月30日)美团拥有外卖骑手295万;超过一半的骑手学历是初中和高中,四分之一的骑手学历在大专以上,其中本科生17万,研究生近6万人。

承认吧,你也骂过外卖小哥

而在刷屏的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位江西南昌的脑瘫骑手。能够为脑瘫患者创造就业机会的公司恐怕并不多,但现实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创造无数就业岗位,解决消费者消费问题和就业等实际问题的企业家在挨骂。

描述一番悲惨景象的学者和记者,却轻易收获点赞和掌声。这倒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当年把富士康描绘成“血汗工厂”的也是他们。

谁不想躺在家里等着别人来为自己上门服务,谁不想雷雨交加的时候在家里凭栏听雨,但有些责任终归要有人去背负,有些工作终归要有人去承担。

你不跑腿别人也会跑腿,你不搬砖别人也会搬砖,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即便是世界头号巨星C罗,在曼联效力时,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锻炼腰腹和肌肉。转会皇马后,每天2000个仰卧起坐。即使是休赛期,还要在家健身撸铁六个小时,客厅就是他的健身房。这个劳动强度恐怕一点不比骑手们少。

承认吧,你也骂过外卖小哥

包括足球在内的各项体育赛事中,永远都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是为了获得观众和裁判的认可。训练强度之高,投入经费之大,细节研究之细致,也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百米赛跑也不过是为了提高零点几秒的时间而已。

企业为了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同样的也永远在追求更高、更快和更强,在各种细节上下功夫做研究,提高的也不过是几分钟的时间,和消费者那边好一点点的体验而已。

C 罗也许太远,那些高高的脚手架上的建筑工人、深入地下几公里挖煤的煤矿工人、常年高温环境作业的钢铁工人、冒险出海打鱼的渔民们,工作强度和危险程度上哪一个都不比骑手差,赚的也未必比骑手更多。

外卖平台一边要招揽消费者、一边要招揽商家,另外还要招揽骑手。骑手也很明确,哪个平台赚的更多就选择哪家。市场是自由的,竞争就永远存在,而只有竞争和自由才能够让骑手在更好的平台之间,在更好的行业之间做出选择。

无论是钢铁工人、煤矿工人还是骑手们,他们工作环境的艰辛值得同情,但改善他们的处境和待遇既不是道德呼吁也不是行政监管,而是需要更多实打实的资本投入和付出,而做这些工作的依然是被群众口诛笔伐的资本家和企业家。

批评当然可以有,但针对具体问题更有效,而不是轻易上升到对企业家、资本和市场的高度。善待企业家和资本,市场才有更多向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