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击锤的绍尔38H手枪,为何二战后销声匿迹?
今天要介绍的是德国绍尔公司在二战时期生产的绍尔38H手枪,此前彩云曾介绍过绍尔M1913、M1930手枪,也就是“蛇牌撸子”,这个绍尔38H属于“蛇牌撸子”的更新换代型号。
绍尔38H的出现也是因为瓦尔特PP、PPK给小型自动手枪领域带来的技术冲击,使得一大批早期小型自动手枪瞬间落伍,其中也包括绍尔公司的M1913、M1930等型号。为了与瓦尔特公司竞争,绍尔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了一种自由枪机原理,单/双动击发机构,内置击锤的小型自动手枪,也就是绍尔38H。
绍尔38H手枪全长171mm,枪管长83mm,空枪重705g,7.65mm口径,发射7.65x17mmSR勃朗宁手枪弹(.32ACP),弹匣容量8发。绍尔38H名字中的字母H是“hammerless”的缩写,直译是“无击锤”,但该枪是有击锤的,只不过击锤不外露,藏在枪身里面,这样全枪外观很圆滑,类似没有击锤的击针枪。因为击锤不外露,在外观上无法直接辨识绍尔38H手枪是否处于待击状态,所以绍尔公司特地设计了一个击锤待击解脱杆:该释放杆位于枪身左侧扳机护圈后上方,在击锤待击状态按压这个杠杆,击锤就能安全释放,再次扣扳机的话将以双动模式击发。这个设计影响很大,多年以后已经与瑞士SIG公司合并的SIG Sauer公司在P225、P226等自动手枪上还在用类似的击锤待击解脱杆。
绍尔38H手枪的弹匣插在握把里,但弹匣释放钮没有采用欧洲手枪惯用的,装在握把底部的式样,而是像今天常见的自动手枪那样装在枪身左侧扳机护圈后方,用大拇指按压就能释放弹匣,这个设计要比释放钮装在握把底部更利于快速更换弹匣。
绍尔公司在设计绍尔38H手枪时还比较注意降低生产成本。该枪的扳机、弹匣底板等不承力的零件采用较廉价的锌合金铸件;套筒则继承了“蛇牌撸子”即绍尔M1913的设计——套筒本体和封闭枪膛的枪机为两件式,拆下套筒后可将枪机单独拆下,这样只有枪机体需用高质量钢材满足强度需求,套筒可用较廉价的普通钢材制造,不需要用整块高质量钢材一体加工,而且枪机体和套筒形状都比较简单,加工面少,节约加工工时。
绍尔38H手枪原本是作为面向民用市场的商业枪设计的,但设计定型的次年二战就爆发了,一时间德国军队对轻武器的需求大增,大量二线人员、后方人员甚至军队行政官员也需要手枪,于是包括绍尔38H手枪在内的诸多民用手枪被德国军方看中,签下了大量订单。采购绍尔38H手枪的主要是德国空军和警察部门,后陆军也有采购。
随着战时轻武器供给缺口越来越大,为提高产能,绍尔38H手枪的结构和工艺也一再简化。初始设计的绍尔38H手枪在套筒后端有手动保险,关保险后击锤、套筒都被锁定,到战争中期这个手动保险被取消了,手枪只有击锤待击释放杆,没有手动保险。
到战争末期纳粹德国已山穷水尽,绍尔38H手枪的工艺被一减再减,连击锤待击解脱杆都取消了。由于该枪是内置击锤,无法用拇指按住击锤慢慢释放,这意味着手枪只能空膛携行,拉套筒推弹上膛后如果不射击就只能抽出弹匣,再拉套筒退出膛内子弹,随后空枪击发释放击锤。除此之外,金属零件表面的加工也非常粗糙,遍布加工刀痕,表面防锈处理也从烤蓝变成了廉价的灰色磷化。这种终末版的绍尔38H手枪存货不多,看着这样粗制滥造的枪也不难想象纳粹政权的日暮途穷。
1945年5月德国战败后,绍尔38H手枪的生产地划入苏战区,东西德分别建立政权后东德武装力量全面向苏联靠拢,没有再自行设计、生产轻武器,所以东德方面未再生产绍尔38H手枪;而西德方面因为种种原因,也未再生产绍尔38H手枪,故该枪未能像瓦尔特PP、PPK、P38以及毛瑟HSc手枪那样在战后复产,其生产终结于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