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痛苦的事情,大脑越是经常回想,为什么大
你能控制自己内心的想法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曾做过一个著名的“白熊实验”。
他要求实验人员不要去想白熊。可是,当这个指令发布以后,即便实验人员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逼着自己不去想白熊,“白熊”却像反弹似的更加频繁的出现在脑海中。
实验证明,我们大脑越是想努力地摆脱某种想法,到头来这种想法却更加牢固地记在了我们的脑中。
那到底我们的大脑能控制住自己的思考行为吗?哪些思考对我们是有益的?哪些思考是无益的?我们要如何做才能驾驭我们的身心?
有没有想过,导致我们失败的原因其实就是过多的思考。当然,我并不是反对日常在工作、生活中的必要思考,而是希望约束内心,进行“正确的思考”。
只有大脑停止各种的无意识的、杂乱的思考,自由的控制有意识部分的思考,我们内心才会变得清澈明亮、充满智慧。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启“思考之路”。
关于大脑的思考大脑思考的特征:
人类的大脑是人们思考认知的核心。作为人类,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思考。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透彻的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
许多人认为:因为人类具有思维的能力,所以比其他动物更加高级。
与此同时,大脑作为人类的身体器官,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逃离危险是生物自然淘汰过程中的真正有用的技能,于是大脑就形成了逃避或是忍耐痛苦的特质,就这样大脑最初的结构就形成了。这个结构的基础就是我们的大脑能迅速感受与捕捉到“痛苦与不快感”。
随着我们大脑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发达,大脑在捕捉痛苦方面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相比较平淡的现实感受,那些我们想要努力摆脱的消极想法与痛苦感受,带给我们大脑的刺激要更强烈一些。而且,当我们强烈的想要忘记某件事情时,内心反而不停的将这件事情在我们脑海里回放。
这些消极的想法以及不好的感受就这样不断的反复刺激着大脑关于“痛苦与不快感”的感受。另外,大脑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痛苦与强刺激感,根本就不在乎我们的痛苦。
于是,我们的思考就朝着这个方向欲罢不能。所以,大脑思维的特征是喜欢痛苦与不快感。
思考病:削减我们能量的无意识的思考
我们可以将我们大脑的思考分为有意识的思考和无意识的思考两类。
比如,当你决定要认真被考试,你的脑海中就会传出反对的声音:“如果没考好多丢人啊。”
“要认真备考”,这是一种大脑发出的有意识的思考指令;而大脑的另一个声音“如果没考好多丢人啊”是一种无意识的思考。
就如我们开篇所提到“白熊实验”证明的那样,我们的有意识思考根本就阻挡不了我们大脑无意识的思考。无意识的思考总是能如潮水般淹没了我们有意识的思考。
爱因斯坦相对论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跟人类其他行为相比,这种无意识的思考更容易消减我们的能量。
这种消减我们能量的无意识的思考就可以被称为“思考病”。这种思考病它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是一种与现实本身无关的妄想症,我们人类普遍的都患有这种“思考病”。
那引发我们大脑思考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星君从《不思考的练习》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的作者叫小川龙之介,是日本最受欢迎的心灵僧人。
书中作者与日本神经脑科学家池谷裕二有一段关于大脑的对话。池谷裕二先生是日本药学博士,目前就职于东京大学,他致力于“大脑的可塑性”研究。根据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的大脑其实是没有真正的自由意识的。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要上一个台阶,不知你是否注意这个问题:你是先抬右腿还是先抬左腿?绝大多数的人应该是都没有注意过的。这是因为我们在发动意识前,大脑就已经发出了抬腿的指令,我们并不是通过自我意识而抬腿的,而是大脑自动控制了我们的身体神经系统。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时刻,张嘴、伸手、眨眼之间,这些动作的完成其实都是被我们的大脑自动控制着的,而非有意识完成。
作者还在书中列举了心理学家跟踪民意调查一事,来说明我们根本就没有自由意识,人的行为模式大部分出于我们的条件反射。事例中,美国将在中东某地建一个美军军事基地,当地居民意见纷纷,最后当政者决定采用民意调查来决定是否建这个军事基地。整个调查过程,有一批心理学专家全程参与。
这批心理学家在投票前一周向调研对象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发放调研问卷的同时,他们还对被调研者进行了自由联想的研究。这个自由联想的研究内容就是:问被调研者“听到水,你会联想到什么?”而被问的人回答时往往只是出于他自己的条件反射。就这样,这批心理学专家通过被调查者在自由联想中所做出的答复,就掌握了被调查者的“思维习惯”。以此就能准确的判断出他们将在一周后得到的调研问卷中是选择“赞成”还是“反对”。
由此可见,人的行为模式大部分出于大脑的条件反射,是一种无意识的思考产物。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自由意识,我们的内心不过就是一个奴隶而已。
既然大脑的使用是连续不断的,而我们又无法停止大脑这种无意识的思考,那么我们如何有效保证大脑的正常运行呢?
通过正确的休息能够使大脑变得清晰,修复身体以及精神损伤
大脑生物性之一,就是我们的大脑需要休息。通过休息可以有效驱除大脑无意识的干扰,使大脑变得清晰,这样就能修复大脑所受的精神损伤,从而带动身体的修复。
脑神经科学家们有一项关于大脑活性的研究。研究是这样的:他们对一个人做某件事情时大脑的活性状态进行记录,譬如,见到某种颜色时,大脑的活性如何?在使用右手时,大脑的活动如何?在睡觉时,大脑的活性如何?通过实验,科学家们在人类大脑休息时发现了DMN回路。
DMN是人大脑中一个叫做默认模式网络的部分,位于头部从前到后的正中间。它在我们专注的时候不活跃,但在大脑休息的时候特别的活跃。它的功能主要有四个:形成自我意识;反思过去,担忧未来;寻找问题。
当人们大脑休息的时候,也就是DMN回路被激活时,我们能清晰的观察到自我大脑的活动状态。这样我们就能用自己的意识,去捕捉到内心的无意识,当捕捉到了内心的无意识活动,我们就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活动梳理清楚,这样我们的内在也会显得更加的井然有序了。
大脑虽然只占2%的人体重量,但却消耗人体20%的能量。杂乱无章的无意识的思考能消耗这20%能量的60%-80%,而井然有序的思考只会耗费人体能量的5%。所以,相比较“思考病”,让大脑处于休息的DMN状态,能有效帮助我们大脑进行休息,缓解大脑疲劳,保持大脑的清醒。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我们大脑的思考特性就是喜欢痛苦与不快感,而我们人类根本就没有自由意识,我们的行为都是出于一种大脑的条件发射,我们不能自由的控制自己的意识,所以我们需要让大脑休息。通过休息让大脑停止各种杂乱无章的思考,从而让大脑得到有效的恢复,这样我们才能正常的生活。
详述思考病带给人们的三大烦恼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脚步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几乎人人都有烦恼。而在佛教,会把人的烦恼归类总结为“心中三毒”,即欲望、愤怒和迷惑。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无时不刻不是在看到、听到、闻到、触碰到或是想到些什么。这些所有经由我们感官系统采集进入到我们大脑的信息,都会引发我们大脑的思考与内心冲突。在这种思考与内心冲突的能量中,占比最大的就是这“心中三毒”。那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种思考病,是如何引发我们的烦恼的。
首先,是关于欲望的烦恼。
人们对于每日发生在身边的信息,耳闻目睹后,内心总是希望“多些、再多一些”。这种希望获得更多信息的内心冲动就被称作“欲望”。
譬如,我们逛街买东西,很多人会提前做好采购清单,设定采购预算。但实际情况是,当我们进入商场后,会看到许多的商品正在打折促销。这时,我们除了购买采购清单上需要购买的物品外,还会再买许多其他计划外的东西。结账的时候发现超出预算了,我们内心就会这样安慰自己,“正好碰上打折嘛”、“打折时买,多划算的啊”、”这样能省好多钱啊“。
殊不知,实际上我们内心“想要多买一些”的冲动已经完全占据上风,采购计划、采购预算等理性意识早已被抛之脑后了。
接着,是关于愤怒的烦恼。
人们对于每日发生在身边的信息,耳闻目睹后,“不想接受、不想看、不想听”,这种抗拒的内心冲动能量被称为“愤怒”。
当我们被领导、父母批评指责时,内心就会有一种“烦死了,不爱听这样的话”、“你别说了”的抗拒心理。内心的反抗之力稍有发动,我们便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这种愤怒的情绪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它们会潜藏在内心,等待时机爆发。
以后每当我们被负面情绪所左右时,这种愤怒的情绪能量就会得到累积,久而久之,我们的精神压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可能到最后,我们就会毫无理由、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快乐。但是对于不快乐的原因,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为什么。
最后,是关于迷惑的烦恼。
人们对于每日身边发生的信息,自以为“看见、听到、触摸到”的某种东西,实际上因为内心被大脑中太多漫无边际的无意识思考杂音所剥夺,对于眼前的事物感到索然无味,转而去追求别的刺激,这种内心冲动就被称为“迷惑”。
就像孩子在家跟我们说着她学校发生的事情,而我们却心不在焉地想着别的什么事情。对于孩子跟我们说了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却是什么都没有听进去。等到孩子生气说,“你压根就没听我讲话”时,我们才回过神,“刚刚孩子跟我讲了些什么?”原来,我们的耳朵里什么也没有听进去。就在那一瞬间,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意识在进行怎样的活动。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就这样,我们五感所获取的真实信息被“大脑中的想法”给消除了。
再比如,我们准备给一位权威人士打电话希望获得他的帮助,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出来许多的声音 “他怎么可能会接我电话”“就算接了,他怎么可能会帮我呢?”这样一来,我们就陷入了大脑的各种想法中,而不会去思考我该如何去拨打这个电话,或是思考如何做才能说服这位权威人士帮助自己。这就好比我们倾听别人说话的时长为1秒,但真正用在“听”这个动作上只有0.1秒,剩下的0.9秒我们都在被“对方究竟如何看我?”的思考所干扰。
久而久之,这种毫无益处的大脑思考,会消耗我们许多的能量,我们内心会变得杂乱无章,人也会变得呆板而迟钝,无法认清新的现实。
由此可见,我们越是过度使用大脑进行思考,人就越不能正确把握身体和内心的信息,那么内心的冲动与情绪就会积累的越厚,对于真正的现实和自己的意识活动就会变得更加“无知”,自然而然引发的生活烦恼也就越来越多。
进行“不思考”的练习,重获内心的充实与智慧生活的烦恼皆因这无意识的思考而来,那我们怎么做才能停止我们无意识的思考,让大脑进行正确的思考呢?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套具体可行的身心训练方法,从“正思维”开始,到对五感六门的自我感觉进行主动训练,再到通过冥想进行自我内心意识的觉察,从而达到内心意识的自我控制。
首先,约束内心,进行正思维训练
“正思维”即正确的思考或正确的进行思考,它要求人只思考当下之事。
比如,我们与自己恋人在一起时,就不要去想那些令人烦恼的工作上的事情。因为在当下这种客观环境下,就算去想了,工作上烦恼的问题也不会立马得到解决,反而会引发焦躁的情绪,还会引起恋人的不满。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思考都毫无意义。还不如此刻为了与恋人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去思考一些能增进彼此感情的事情。
正确的思考,就是要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譬如某日,领导给你布置一件任务,也不问你的想法,还要求你尽快完成。这时候,我们大脑首先开启的是一种消极的抵抗情绪,“怎么可能这么快完成?”“每次都是要求人快快快”,当这部分思考打开后,我们的烦恼就开始产生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学着在内心注视自己的情绪,并试着对这份情绪做一个标注。
例如,如果我想要抗拒,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想要‘抗拒’、我想要‘抗拒’”然后你就会意识到:“现在我很抗拒领导给我布置的任务,这只是我内心的一个想法而已。而事实上是我应该思考如何快速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这才是当下最要紧的事情。”
通过与自己内心进行这样的对话,我们就可以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内心,被激活的杂乱的思考被认识到后,情绪就不会被引发,我们就会变得沉静,大脑意识也会变得清醒。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正思维”的训练,首先就是要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心,回归到当下,看看当下实际发生了什么,告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就只是想法”而已,这样我们就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要真正面对的事情上了。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我们的五感六门进行自我感觉的主动训练。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五感六门,五感指的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六门则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六门来采集信息,这些信息会让我们产生“看到”、“听到”、“嗅到”、“味觉”、“触觉”、“思考”等感觉。每每有这些信息进入时,我们要能自觉地搞清楚在五感中,我们究竟应该使用哪一个。
生活中,我们最多的就是与别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交流的时候,我们会用到我们的眼、耳、舌、身与意。如果是我们主动去说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训练在说话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在倾听自己的声音上,去感受自己喉咙发生的声音刺激上。
一旦我们内在有了这种意识,在注意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声音过高,或者语速过快,内心自然就会感到不和谐。当觉察到这份不和谐时,我们可以试着中途停一拍,这样就能调整自己声音速度与音量,尽量让自己做到不快也不慢、不高也不低。这样训练的好处,可以帮助我们将意识集中在说话上,使我们大脑从被动说话的奴隶状态中解脱出来,可以使话说得更加自如,更加真实。
如果是我们倾听呢?人们常说,现代人越来越不擅长倾听了。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不快的经历:当希望别人倾听自己的话时,对方却置若罔闻,或是表现出来的很敷衍。为了不再增加这种不快的体验,我们自己要先学会如何去倾听。书中作者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倾听”这个行为上,练习如何控制由听觉带来的刺激和烦恼,从而摒弃多余的思考。
譬如,我们可以在周围喧闹的声音中,试着将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风声”上,用积极主动的“听”去感受风声带给我们信息,集中注意力,你会发现“风声”时而速度很快、音量很高,时而速度变缓,声音很轻柔。通过这种从细小处去认识大自然诸行无常的微妙变化,能使我们的意识变得更加敏锐。
当然,除了上述说到“说话”、“倾听”之外,还有“观看”、“读写”、“饮食”等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我们都可以集中自己的意识,去感知那份身体在获取信息时的感觉,当我们集中意识去感受这份身体感觉时,我们就会将大脑无意识的强烈感受带回真实的世界。如果我们的意识能跟上这份现实体验的感觉,那我们因为无意识模式下,所产生的条件反射也会慢慢的得到改变。
最后,通过冥想法,觉察并改变“内心活动”。
前面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讲到了我们的大脑是需要休息的。脑神经科学家们发现在人类休息的时候我们大脑有一条DMN回路。这条回路是井然有序的,能帮助我们驱除大脑杂音。那除了休息外,科学家们还发现通过冥想法,也可以让大脑产生这样一条回路。
冥想,可以使我们进入很深的意识集中状态。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眼睛完全闭上,一种是眼睛闭上一半以限制自己的视线,这样有助于我们减少“看”的能量消耗,然后我们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心上,关注我们的内心活动。
当我们意识清楚明晰时,身体就像做梦一样,非常放松,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活动能被捕捉到,也能被梳理的很清楚,这个时候我们有意识的思考就能发挥作用。
当然,让大脑停止思考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只是要借助冥想这种方法,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当我们的意识非常集中时,我们就能很清晰的看到我们的意识走向与趋势,也就会知道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到“内心奴隶”这个游戏中的。明白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停止原来的选择,重新选择一条正确的信息去执行。
那这个重新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内心重组过程。这就好比,当我们听到别人批评我们时,我们内心第一反应是由抗拒引发的愤怒,而内心重组后,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反应调到“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要批评我呢?我可以做什么得到他的谅解呢?”
就这样,我们的大脑就会对于痛苦与不快感的执着就会减弱,对于烦恼不再本能地产生条件反射,内心就会显得清澈明亮,充满慧光。
结语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失败,而失败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我们的内在有太多消极的想法。我们大脑越是想努力地摆脱这种消极的想法,到头来这种想法却更加牢固地记在了我们的脑中。那到底我们的大脑能控制住自己的思考行为吗?又有哪些思考对我们是有益的?哪些思考是无益的?我们要如何做才能驾驭我们的身心?
在《不思考的练习》这本书中作者从多方面跟我们系统的介绍了如何通过“不思考”的练习,帮助我们觉察并控制自己的意识。
通过本文,首先我们先了解到大脑关于思考的特征;接着我们明白了“思考病”是如何带给我们烦恼的;最后是我们学会如何进行“不思考”的练习,让我们重获内心的充实与智慧。
针对“不思考”的练习书中也给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首先,我们需要觉察自己的内心,从“正思维”开始,约束内心,进行正思维训练。
其次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入手,所有关乎我们五感六门的信息,我们都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应该使用哪一个,我们要针对自我感觉去做主动的训练。
最后,在生活与工作中,通过冥想法,觉察并改变“内心活动”。
当你学会了“不思考”的练习,让自己有意识的主动获取生活中的现实感时,焦躁与不安就会从我们心中消失,内心也会变得无比的轻松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