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1-15 13:46 的文章

滴滴剥离自动驾驶业务,到底是拆分,还是独立

编前语:

8月5日,滴滴出行一纸公告,宣告其自动驾驶部门正式独立,并公布了核心高管团队。几天来,关于滴滴此举,业内外有诸多分析和讨论,大体将其归因于资本的压力,滴滴不得不将自动驾驶业务“拆分”。

事实果真如此吗?

就在公告当天,路由社的兄弟媒体《出行百人会》刊发了一篇分析文章,认为滴滴此举的真实意图有三:找钱,落地,上市。而且,该文认为与Uber拆分自动驾驶业务的逻辑不尽相同,滴滴并不是简单地拆分自动驾驶业务,而是真正将其升级为独立公司。

文章最后提出疑问,下一个独立的会是谁呢?毋庸讳言,所指当然是传言已久的百度Apollo,不过,百度内部人士当天就对此可能性予以否认。

路由社认为,时移势易,现在下断言还为时尚早,还是静观其变吧。

全文如下,Enjoy!

被拆分是无人驾驶逃不掉的宿命?

编辑| 老司机

在Uber拆分其自动驾驶业务4个月后,滴滴的自动驾驶部门宣告独立。

在一片滴滴自动驾驶部门将独立的流言蜚语中,我们等来了滴滴的官宣:

滴滴出行宣布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 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滴滴出行CTO张博兼任自动驾驶新公司CEO , 原顺为基金执行董事孟醒出任COO,贾兆寅和郑建强分别担任美国研发团队和中国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三人均向张博汇报。

滴滴的一纸声明,让我们得以更清楚地看到这家出行巨头自动驾驶业务的前进方向,同时也映射出一些在行业内四处流动的趋势。

滴滴自动驾驶四驾马车

在滴滴宣布自动驾驶部门独立后,有声音将其解释为“为集团整体发展考虑,滴滴将自动驾驶‘降权’”。但从滴滴为新公司配备的高管阵容来看,事实恰恰相反。

首先,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EO由滴滴CTO张博亲自挂帅。一方面,强技术背景的张博能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自动驾驶,推动这一业务;另外一方面,在此之前,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在集团层面就是由张博分管,业务独立后张博再挂帅,实际上保证了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的延续性和战略地位。

其次,滴滴为独立后的自动驾驶业务招来了顺为资本的执行董事孟醒出任COO,这与孟醒的投资经历分不开。在顺为资本任职时,孟醒主导了顺为对智行者、Momenta、北醒光子三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的投资,对自动驾驶产业有清晰且全面的认识。基于孟醒的背景,他的加入,无论对滴滴自动驾驶公司的管理还是融资,都有裨益。

再看滴滴自动驾驶公司两位直接技术负责人——分管美国技术团队的贾兆寅是滴滴杰出工程师,在加入滴滴之前,他在美国谷歌无人车项目中工作了三年,离职前是感知模块的技术主管,2017年加入滴滴之后直接带领滴滴的智能驾驶团队,并长期在滴滴美国研究院工作。

分管中国团队的郑建强在加入滴滴则在百度工作,是百度基础架构部的高级技术经理,主要从事云计算方面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滴滴有两家经营自动驾驶业务的子公司,法人都是郑建强。

在这样的人事架构中,张博统御全局,孟醒主抓管理与融资,贾兆寅与郑建强分管中美技术研发,刚好形成了一个“四驾马车”的体系。

滴滴为自动驾驶独立公司排出这样的高管阵容,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自动驾驶业务目前的战略重点——专注技术研发,摸索商业节奏。

为何独立?找钱、落地、上市

从此前动作来看,滴滴将自动驾驶业务升级为独立公司并非是突然的决定,至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准备。

2018年11月,滴滴于苏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苏州滴滴旅行科技,进行了经营范围的变更,加入了“智能汽车及其车载设备、零部件设计、研发、测试及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今年3月,滴滴又在上海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上海滴滴沃芽科技,其经营范围包含“交通设备技术、智能驾驶汽车技术、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等。

而Uber自动驾驶部门ATG(Advanced Technology Group)在今年4月拆分并获得10亿美元融资的举动,无疑给了滴滴一个良好的操作范本。

综合多位行业人士观点,路由社认为,滴滴将自动驾驶业务独立出来有三点意义:

1、 找钱

在官方声明中,滴滴提到其自动驾驶部门有超过200名员工,这意味着每年光是人力成本支出就达到上亿元。同时,滴滴主体业务目前处于不盈利的状态,烧钱且将长期烧钱的自动驾驶业务是个不小的负担。

在独立之后,滴滴自动驾驶业务可以像Uber的ATG那样引入外部融资,解决发展资金来源问题。

不过,滴滴未对路由社关于新公司是否开启融资的问题予以置评。而此前有消息称,软银有意投资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软银同样投资了Uber的ATG)。

滴滴自动驾驶业务估值如何尚不明确。作为参考,Uber ATG今年融资时估值为72亿美元,当时其员工超过1000人。

2、落地

在官方声明中,滴滴自动驾驶独立公司CEO张博讲且只讲了一句话——“新公司希望进一步开放与汽车主机厂和产业伙伴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真正落地成为产品服务进入每个人的生活。

从张博的话里,可以读出滴滴对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渴望。在此之前,滴滴的自动驾驶以海量数据优势著称,但业务进展不算快,长期保持低调。按照小公司总是更灵活 、跑得更快的逻辑,有了更独立的地位、更清晰的人事架构和分工后,滴滴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但这仍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张博表示无人车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未来最快让普通人真实体验自动驾驶技术的方式,很可能是通过出行服务平台提供混合派单,例如:在路况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平台通过分析评估可能会派出配有安全驾驶员的自动驾驶车辆;而大多数复杂路况订单仍要派给专业的驾驶员。自动驾驶可以在特定场景下提供运力补充,填补供需不足。

3、 为滴滴上市铺路

还有部分行业人士认为,将自动驾驶业务独立是滴滴为其IPO采取的措施。

今年,Lyft与Uber在美国相继上市,在资本市场上为网约车刻画出了大致的估值/市值模型。在国内,与滴滴同时期创立的美团、小米等公司相继上市,网约车赛道上不断出现新对手。于内于外,滴滴都有着不小的IPO压力。

若要IPO,则滴滴需要一份好看的财报,一个没有沉重包袱的未来预期。将自动驾驶业务剥离出去,可以有效地降低自动驾驶这台“资金抽水机”对滴滴上市估值的负面影响。

下一个独立的会是谁?

借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独立,回顾一下一些大公司的自动驾驶务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历史惊人地相似。

2016年末,谷歌将其苦苦孵化了7年的无人驾驶业务拆分为子公司Waymo,为行业做出了一个“榜样”。

通用与福特两家大车企的部门虽然没有拆分,但他们各自收购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和Argo.AI时,均保持了两者独立运作的形态。这种相对独立的模式,保障了Cruise和Argo.AI分别从一些竞争对手(本田、大众)处拿到了数十亿美元融资。

而Uber在临近上市时,也选择了拆分自动驾驶部门。

各个企业异曲同工的操作,反映的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周期之长,已经超过一般性企业和一般的资本投资回报周期太多。本该是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大家,被逼上了最能保命的同一条道。

在业绩承压时让烧钱凶猛的自动驾驶业务独立,让其更方便地融资、商业化,几乎成了减轻压力、分散风险的唯一解。

而主机厂们一份份延后的自动驾驶时间表,也会再度放大这一操作方式的重要性——研究机构Gartner去年8月发布的2018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社会对L4级自动驾驶的期望正在进一步下坠。Gartner认为,L4级自动驾驶还需要超过10年时间才会完全成熟。

显然,没有几家企业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独力顶住压力、找到机会。那么,下一个独立的又会是谁呢?

ROA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