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平台监管要遵循“包容审慎”原则
上海交通委日前发布消息称,上海市交通委等部门的联合检查人员对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出行平台进行了上户执法检查,发现不少问题。滴滴打车平台在今年7月被罚550万元以后,仍在为无资质的车辆派单,占比超过82%。美团打车的情况也不好,平台在黑名单预警占比也达到15%。按照上海市交通委的要求,如果滴滴、美团继续违规派单,可能导致两家公司的APP下架。
自从网约车这个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的市场新业态出现以后,围绕着其合规问题,几年来市场上的争议就没有断过。网约车的特点是车辆的营运人员并不在固定的场所从事经营,平台机构难以用传统的模式来管理、制约相关人员。而对监管部门而言,则只能通过对网约车平台施加压力,来逼迫网约车平台加强对司机的监管。
然而,由于网约车平台特有的经营特点,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监管还是平台对司机的监管,都很难产生直接的效果。以上海市出台的关于网约车业务的管理规定来说,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两条,一是要求车辆“在本市注册登记”,二是要求驾驶员有“本市户籍”。上海车,上海人,这两个要求可以视为监管的“硬件”,但管理部门的意图显然并不在此,而似乎是出于其监管的方便,万一出了事查起来比较方便。但是,这样的规定除了涉嫌地方保护主义,有违城市开放的形象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与上海目前私人车辆的实际保有情况是严重不符的。由于上海私人车辆的车牌实行拍卖,导致上海车牌成为“世上最贵铁皮”,很多上海人的车辆都在外省市登记,现在走进上海的任何一个居民小区,都可以见到大量外地车牌,而它们的车主并不是外地来客。这些人多数是“新上海人”,他们虽然没有上海户籍,但工作地和居住地都在上海,已经融入上海。
网约车之所以受到消费者欢迎,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以大量的私人用车为基础。如果按照上海交通部门规定的两个“硬件”,把“非上海车”和“非上海人”从上海的网约车业务中剔除出去,那将使上海的网约车市场迅速凋敝,上海的消费者也不可能再享受到网约车之便捷。很显然,滴滴、美团在已经吃到巨额罚单以后继续“我行我素”,并不是它们无视政府权威,而是因为网约车业务的特点无法满足“上海车”“上海人”这两个条件。在这里显示的,实际上是政府监管与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所产生的矛盾,是市场服从政府还是政府顺应市场,如何回答这个现实的问题,是摆在上海面前的一张考卷。
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更大激发市场活力的目标,聚焦平台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遵循规律、顺势而为,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力度,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落实和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要求,推动建立健全适应平台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按照《指导意见》对平台经济“遵循规律、顺势而为”的包容审慎监管要求,政府部门和网约车平台出现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