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1-15 12:19 的文章

消费者怎么不爱买衣服了?

一边是 " 买买买 " 的消费主义热潮,另一边,很多消费者却发现,虽然时尚越来越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但人们似乎不爱买衣服了。

服饰行业的不景气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这种情绪也反映在数据上。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 8.4% 至 19853 元,其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增长 4.1% 至 1289 元,但占人均消费支出的 6.5%,低于 2017 年的 6.8%。

另据腾讯数据实验室统计,2016 年起中国服装零售额的增幅就放缓至单位数,2018 年服装类零售额同比增长 7% 至 1.5 万亿元,而 2017 年的增幅为 8%,人均服装年总花费最多的价格区间为 1000 至 3000 元,仅 13% 的人在这方面的年均总花费超过 8000 元,在服装方面开支最多的仍是一线城市消费者。

根据德勤去年的报告,1987 年普通消费者将其支出的 5.9%用于服装,但到 2017 年,这一比例已经暴跌至 3.1%。对于低收入者而言,女性服装的平均支出尤其下降,鞋类支出的上升是唯一的亮点。

事实上,无论是 Zara、H&M 等快时尚近来的业绩放缓,还是奢侈品牌高级成衣靠手袋与鞋履补贴利润,无论是欧美市场购物意欲低迷,还是二手市场的兴起,无一不佐证着,服饰行业巨大的变化正在发生。

一、着装场景变化

服装支出越来越少,首先与消费者穿着服饰的场景变化有关。以往,消费者需要为工作场合购置专门的通勤装和职业装,为运动场景购置运动装备,为年会等社交场合准备的正式礼服,还有其他各种居家服、休闲服等。

而现在,深受 Athleisure 运动休闲风潮和 Streetwear 街头潮流影响的消费者,对舒适度的追求越来越高,职场和正式场合的着装要求也在不断松动,经历着 " 去正装化 " 的演变。很多人都被允许穿着运动装和球鞋工作,而这样的着装也同样适合室内居家,人们能够直接穿着运动装下班去健身,或是去家庭聚会等很多场合。

城市生活需要在不同场景自由转换,随着人们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消费者更偏爱适合多场景的服饰。这样一来,消费者对不同种类服饰尤其是传统时装的需求便相应地减少了。

二、预算被其他品类分流

基于此不难理解,消费者原本为服饰准备的消费预算被其他品类分流了。运动服饰品牌近年来的高昂走势有目共睹,特别是象征着中产阶级的加拿大瑜伽品牌 lululemon。据时尚商业快讯监测,得益于强劲的业绩增长,lululemon 自今年以来的股价涨幅累积高达 48%。

同时,消费者还拿了更多预算购买手袋和鞋履。买快时尚的衣服,用符号价值更高的奢侈品手袋和鞋履,已经成为很多消费者的共识。手袋和鞋履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全球经济不稳的大环境下,相较于服饰而言更加保值。

买快时尚的衣服,用符号价值更高的奢侈品手袋和鞋履,已经成为很多中产阶级的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潮流市场的升温,运动鞋价格水涨船高,不仅奢侈品牌推出了大量奢侈品运动鞋,Nike、Yeezy 的部分鞋款也在二级市场被炒至五位数。运动巨头拿出更多营销预算制造新鲜感,争夺消费者注意力,从而刺激消费,而陷入低迷的服饰零售商拿不出足够的营销预算,陷入恶性循环。

三、只买爆款的年轻人

由于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越来越受到社交媒体影响,并且消费者购物的目的变为寻求社交媒体上的认同,爆款效应深刻颠覆了传统的服饰零售。爆款的定义,是指在商品销售中,供不应求,销售量很高的商品。通常所说的卖的很多,人气也很高的商品。

与品牌忠诚度较高的上一代消费者不同,如今的年轻人习惯于在不同品牌中购买明星爆款。只要任何品牌出了爆款,他们就会转向新的品牌。不难发现,业绩表现出色的奢侈品牌的背后都是持续地制造的爆款。

根据 Lyst 发布的第二季度潮流榜单,服饰类单品仅占男女装最热单品的三分之一,配饰类占据半壁江山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畅销的爆款主要为手袋和鞋履等配饰产品。根据 Lyst 发布的第二季度潮流榜单,服饰类单品仅占男女装最热单品的三分之一,配饰类占据半壁江山。

相较于购买大量平价服饰,价格敏感的年轻人更愿意把预算攒起来投资辨识度更高的爆款,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让消费者克制了冲动消费,更谨慎地分配预算,而正如上文所述,爆款手袋和鞋履要比爆款服饰的性价比和耐用性更高。

四、全价购物减少

除此之外,服饰产品贡献的收入比重越来越小,与越来越少的全价购物有关。根据 MakerSights 报告,喜欢购物的 Z 世代购物者表示,他们 25%到 50%的时间会全价购买衣服,但那些不喜欢购物的人表示,他们只有四分之一的概率会全价购买服饰。

二手转售市场风靡侧面证明了这一趋势。服饰消费与全球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当全球经济步入振荡期,奢侈品消费者们也开始勒紧裤腰带,开始选择退而求其次。与传统奢侈时尚零售商在资本市场的惨淡相比,近期 Revolve、Stitch Fix 等时尚类互联网初创公司新股都大受热捧,特别是奢侈品二手转售平台 The RealReal。

除了价格便宜之外,可持续性也是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的主要宣传点,图为 The RealReal 的实体店铺

零售分析公司 GlobalData 数据显示,去年美国二手服装销售总额达到 240 亿美元,并且可能在五年内翻一番至 510 亿美元。根据贝恩公司的一份报告,2018 年美国高端商品转售市场估计为 60 亿美元,预计到 2023 年全球将达到 510 亿美元。以往瞄准中端市场的 Depop、ThredUp 和 Poshmark 均开始涉足奢侈品行业。

五、Z 世代消费者也爱买假货

不仅如此,令奢侈品牌头痛的是,Z 世代并不拒绝假货。国际商标协会 INTA 对中国、日本、美国等 10 个不同国家的 Z 世代年轻消费者进行调查,该报告发现,过去一年中,71% 的美国年轻人购买了假冒商品,而 84%的中国年轻人购买了假冒产品,这一结果让行业感到非常意外。

原则上,Z 世代对人们的创意的价值十分尊重,这也导致他们拥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上。但在实践中,无论是街边小店,还是大卖场和电商,Z 世代生活在一个假货无处不在的世界,因此他们的理想受到周围现实环境的严峻考验。对购买假货的高接受度,将支撑假货市场的长期存在,损害奢侈品牌的利益。

购物正从一种十分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变成受互联网影响的无处不在的行为

六、购物习惯的迁移与仪式感的消弭

以淘宝和亚马逊为代表的在线零售平台,分流了传统百货和购物中心的人群。Henri Bendel、Lord&Taylor 和近期 Barneys 百货的破产,都昭示了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巨大改变。传统百货那种讲求高端体验和私密性、将购物作为身份地位标志的生活方式,被具有自由随意购物氛围的商圈和更随机的网上购物取代。购物正从一种十分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变成受互联网影响的无处不在的行为。

过去 10 年的中国处于一个飞速成长的时代,消费路径早已被重构,不再是传统的 " 认知(Awareness)- 兴趣(Interest)- 购买(Purchase)- 忠诚(Loyalty)",当他们浏览微信公众账号、微信群、朋友圈时,随时会因为一条信息而决定购买。

实体店试衣服的时间成本令繁忙的消费者降低了购买欲望,转而对决策时间成本更低的鞋履和手袋进行投资。与此同时,电商购物的体验越来越用户友好,给足了消费者进行灵活、充分、理性决策的时间。亚马逊早前就推出了先试再买的 Prime Wardrobe 服务,Stitch Fix、Rent the Runway 等互联网服饰租赁平台更是大受欢迎。

面对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不少服饰零售商甚至百货也推出了租赁服务,例如 Bloomingdale's 作为美国首个推出租赁服务的百货,消费者每月交 149 美元的费用便可以挑选至少 10 件想要租赁的商品。Urban Outfitters 最近推出了租赁平台 Nuuly,以提振不断放缓的业绩。在截至 7 月 31 日的三个月内,Urban Outfitters 集团销售额同比下滑 3% 至 9.62 亿美元,净利润大跌 35% 至 6030 万美元。

美国高端时尚零售商 Nordstrom 日前发布第一季度财报,在截至 5 月 4 日的三个月内其销售额同比下跌 3% 至 34 亿美元,净利润则大跌 57.4% 至 3700 万美元,均未达到分析师预期。Nordstrom 总裁 Erik Nordstrom 坦承,在吸引消费者方面公司的策略发生了失误,目前正面临客流量减少的困境。

七、可持续时尚崛起

服饰行业需要警惕的是,消费者心中不断提升的品质标准以及消费看法的改变。随着众多市场进入 " 后物质时代 ",消费者不再像 10 年前为了彰显成功而购买手袋、手表和豪车等奢侈品,而是更愿意花钱在精神层面的提升上,比如旅游、教育和健康。

在这方面,日本是一个参照,最近几年,日本人开始崇尚 " 简约生活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著作《断舍离》中号召消费者把家里半年以上不碰的东西扔掉,只留下必须使用的东西。 无印良品 MUJI 也是这一风潮的代表品牌。无印良品创立于上世纪 80 年代,原意是 " 没有商标的优质物品 "。它的诞生和繁荣是日本社会奢侈品消费泛滥后的反弹。这样的主张在当下浮躁的中国显然十分适用。类似地,主打简约百搭的品牌如优衣库掀起了一场基本款革命。

可持续时尚的普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理念。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那些质量较差、只能穿一季的快时尚消耗品,逐渐被一些消费者摒弃。" 买少买好 " 成为新的购物口号,这样的理念在一些中产阶级时尚类 KOL 的影响下更加快速地深入人心。

上述种种因素都成为消费者决策心理改变的催化剂,他们并非突然不爱买衣服了,而是服饰零售商疏于理解他们。从未发生改变的是,消费者永远会毫不犹豫地为 " 懂 " 他们的产品买单。

来源:时尚头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