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1-15 12:17 的文章

滴滴:在野心已成老生常谈的时代狂奔

如何定义滴滴?

如果是在四、五年前,我们会说它是线上打车APP。

那么,现在呢?

有人说滴滴是野心家,也有人说它是估值560亿美元的出行领域独角兽,还有人说它是全球范围内融资额最大的未上市公司。

作为堪称“现象级”的存在,滴滴也曾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但在这个新时代科技洪流的席卷下,它依旧站在风口浪尖,呐喊着那句“让出行更美好”。

愿景:“出行”迭代,打造“小前端、大平台”

谈到滴滴的愿景或是使命,一直都是围绕“让出行更美好”展开的。

2012年,小桔科技在北京成立并推出“嘀嘀打车”APP。从其自身的定位能看得出,彼时的“出行”是有界限的,是要解决打车难的问题。

2014年5月,“嘀嘀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打车”。

2015年9月,“滴滴打车”进行全面品牌升级,更名为“滴滴出行”,明确构建一站式出行平台。

至此,滴滴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它要改变的“出行”,更是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

回头看2014年滴滴联合创始人李响谈公司终极愿景,其实已经能看到这家企业的野心。“其实我们一直在低头走,当然也抬头看看未来。其实出行,包括滴滴打车,其实只是互联网当中的一个应用场景,希望将来我们的应用可以结合吃穿住行,无论是你吃完饭以后,或者在任何地方,你的出行都可以跟我们联系上。真正做到小前端、大平台,把滴滴打车这个概念弱化,专门去做后面的调度平台,这是我们真正的想法。”

如今,滴滴的触角早已伸向整个出行领域。不仅基础的网约车业务做大、并在海外拓展业务,也跟上了新能源与自动驾驶的热潮,瞄准未来出行领域的“究极”解决方式。

为了更广地渗透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去,滴滴也做出了例如外卖服务等尝试。不过,加速扩张的野心终究还是碰壁了。

扩张:“抢食”受挫,人车关系才是正解

《滴滴程维:在巨头阴影中前行》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速度秒杀,就是不断加快发展速度,迅速覆盖全国市场,拓展多业务线,秒杀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奠定行业老大的地位。”

这样的野心,几乎从来都是行业巨头都拥有的,滴滴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因此,除了最基础的业务外,探索其他的方向也是常事。

举例来讲,“出行+外卖”组合,并非滴滴首创。出行领域的行业巨头诸如Uber、Grab,都在做这单从核心业务扩展到为用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生意,结果也都不错。

2015年推出的Uber Eats大获成功,在2019年第二季度亏损额度达到52亿美元时,Uber Eats这项增值服务表现亮眼:其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140%,与320万家餐厅合作,收入暴涨72%(为5.95亿美元)。这一季度盈利数据甚至可与中国外卖巨头美团外卖的数值比肩。

2018年3月Grab合并Uber东南亚业务之后,加速了业务扩张的脚步。据悉,过去一年,Grab的外卖业务扩张到了6个国家的199个城市,其市场份额在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已经排名第一。

而滴滴的这条路走得却并不顺心。自身布局失策、强大竞争对手美团,让滴滴这条分支业务很“短命”。

2018年4月,滴滴的外卖业务登陆无锡,此后在南京、泰州、成都等相继开城,有知情人士透露过滴滴外卖还有个“百城计划”,即在2018年年底将滴滴外卖业务覆盖到全国,再把外卖业务独立出来,用独立的APP来承载更多品类和服务。但是在2018年7月进驻河南郑州后,滴滴至今没有开新城,暂止步于国内5个城市。

对此,滴滴方面回应称,其外卖业务并未停止运营,“滴滴目前在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的特定区域上线外卖业务。”不过,有消息表示尽管滴滴的外卖业务没有被裁撤,但是着手解聘和分流员工却早已开始,滴滴外卖的裁员或高达50%。这意味着,近十亿元资金相当于打了水漂,滴滴外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基本画上了句号。

应该说,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靠烧钱解决,任何一家在某个领域已经做大的企业也都不应该低估另一领域的进入壁垒、竞争者的反映程度。这也是为什么滴滴出行进军外卖失败,而美团在打车领域也难成气候。

在此番尝试过后,滴滴似乎幡然醒悟,再次面对需要烧钱、在短期内无法带来直接收益的业务正变得更加谨慎。同时,这家企业的业务优先级也几乎确定下来:网约车是根基;盯住新能源领域;大力发展自动驾驶;其他方向可发展,但绝非主力。

正如滴滴官网上的愿景所写:“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全球最大汽车运营商;全球智能交通技术引领者”,探索出行新科技、聚焦人车关系,才是滴滴前行的正解。

出行:三层业务全覆盖,新能源+自动驾驶成引擎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内部将出行业务主要分为三层。

“最基础的一层是交通基础设施,由智慧交通团队(2018年升级为“智慧交通事业部”)负责,意思就是用滴滴掌握的交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能力去优化道路,比如实时根据路面流量动态去调整红绿灯,舒缓拥堵。这是滴滴现在进行时的工作,他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改造了2000处红绿灯;

中间一层是车辆本身,包括推动滴滴用车从燃油车变为电动车,以及从有人驾驶变为自动驾驶;

顶层则是人车关系的变化,也是程维和柳青口中一直的理想,让汽车从私有变成共享资源。”

从近来的布局来看,这个“三层论”是可确认的,而其中的中坚力量、亮眼“新星”便是新能源与自动驾驶。

聚合车源与能源,深化新能源布局

谈到滴滴的出行领域布局,它与31家汽车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成立的“洪流联盟”必须拥有姓名。这相当于是滴滴涉足多个不同领域的尝试,新能源便是其中一环。

2018年2月8日,在滴滴内部年会上,在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发表的演讲中,多次提到了“洪流战略”的重要性:“洪流浮出水面,滴滴进入线下围绕车主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并最终成为共享汽车运营商”。

此战略于2015年在滴滴内部被提出,2018年4月24日,滴滴正式对外宣布了与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发起成立的“洪流联盟”。滴滴方面表示,作为一个开放型组织,洪流联盟以开放融合、互相赋能为核心价值理念,广泛与汽车全产业链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开放、高效、共赢的汽车运营商平台,推进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的产业发展。

在发布会当日,程维提出了以下三点目标:

1. 成为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台,服务全球20亿用户及50%出行需求;

2. 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推广超1000万辆共享新能源汽车。据悉,目前滴滴平台上运营的新能源汽车超过60万辆,占到了纯电动车总量的近30%,并要在2020年运营超过100万辆;

3. 成为全球智能交通技术引领者,未来城市交通将因AI而改变。

截图来自滴滴官网

在新能源方面,具体来讲,滴滴内部正在从两个领域进攻。

首先,是车源领域。2019年的关键动作简单看一下:

滴滴与一汽、丰田、北汽、比亚迪、广汽等车企达成战略合作,与头部车企在车队运营、汽车租赁、能源、维保、网约车、自动驾驶等方面展开探索和合作,共同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

与车和家(理想汽车)共同探索和设计针对共享出行场景的智能共享汽车,推动“洪流联盟”进一步落地;

7月,滴滴旗下小桔车服进行组织架构升级,成立车企业务部,深化与车企的合作,连接滴滴与汽车产业的资源与需求,输出和赋能车企发展,成为滴滴与汽车产业链共生与双赢的桥梁;

8月,滴滴旗下小桔车服与平安集团旗下四家公司(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平安基础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租车、保险、维保、充电等领域展开合作。这也是“洪流联盟”落地的又一步。

业内有说法是滴滴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基础上,试图将网约车服务从C2C到B2C转换,打造出行领域的竞争壁垒。不过,滴滴方面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再次,是能源领域。

在这个部分,滴滴为与其新能源汽车形成配套产业,而加强对新能源充电桩、充电站的布局。

6月26日,滴滴出行与南网电动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实现平台互通互联,为新能源车主打造车、桩、网“一体化”综合服务。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出行、充电、汽车销售与租赁以及汽车后市场服务等领域达成深入合作;

8月1日,滴滴宣布与英国石油产业巨头BP成立合资公司,其共同目标是携手在中国建设开发和运营新能源充电站,为滴滴车主和社会车主在内的司机提供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在官宣当天,BP在广州建立的首个充电站已经接入滴滴出行旗下的小桔充电平台。

滴滴在这个领域的布局当然不只是为了充电桩行业,而是对汽车后市场领域的拓展。可以确定的是,滴滴与BP的合作绝不是它在新能源充电桩和汽车后市场领域的最后一例。

押注自动驾驶,或欲“复制”Uber上市

对于未来的出行方式,无论是业内还是大众,基本都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自动驾驶。如今虽然技术还不成熟、安全风险较高,也并不能否认这是大势。而对于还深受亏损之困的出行公司来说,抓住自动驾驶的研发,便看到了盈利翻盘的希望、像是把握住了未来。

拿滴滴的前辈Uber来说,今年4月,Uber将其估值72.5亿美元的无人车业务正式拆分为独立公司,同时拿到了软银、丰田等联合财团的10亿美金投资。一个月之后,Uber成功IPO。

滴滴自然也不想落后。8月5日,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独立,由部门升级为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滴滴出行CTO张博兼任CEO。

此举并非小事,必然是早有谋划。回头看,从2016年起便有迹可循。

2016年,滴滴成立自动驾驶团队;

2017年,于硅谷成立自动驾驶美国研究院(DiDi Labs);

2018年5月,与大众成立合资公司,目标是提供约10万辆电动化或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共享车队;同月,同年5月,滴滴美国研究院获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路测资格;

2018年9月,获得北京市自动驾驶路测资格;

2018年11月,滴滴宣布将在加拿大多伦多建立滴滴实验室,并与多伦多大学达成了在自动驾驶方面研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19年3月,滴滴出行主体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设立全资子公司“滴滴沃芽”,经营范围涉及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等;

2019年7月,宣布已经与超过30万名不符合公司最新安全标准的司机终止了合作,未来将更多投入自动驾驶出租车来代替;

2019年7月,丰田向滴滴投资6亿美元,双方将在智能出行服务领域拓展合作;

现在,有消息称滴滴正在与其最大股东软银以及潜在投资者,就关于自动驾驶的新一轮融资事项进行谈判。

外界的普遍猜测是,滴滴在效仿Uber剥离自动驾驶版块,意图获得更高的估值准备上市。毕竟要实现IPO,选择让“太烧钱”的自动驾驶业务自谋出路不失为明智之选。若是滴滴的自动驾驶公司能像Uber ATG一样发展,不仅可以有自己的造血能力,也可以为滴滴提高上市前的估值。

不过,滴滴目前的亏损困境肯定不是靠这招就能解决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投资自动驾驶是在投资未来,能否坚持到最终看到收益,谁也说不好。

在这个时代,野心已成老生常谈,但成功之路,道阻且长。虽然滴滴要做的还有太多,但未曾改变的“让出行更美好”,终究让人觉着它还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