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重掀补贴大战,被美团远抛身后,腾讯阿
饿了么在年前,重新掀起了补贴大战,拿出1亿元启动“年货节”。而此时美团最新的市值已经高达6300亿港元,超过拼多多和京东,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老三”。
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的美团和饿了么,现在已经天壤之别,美团日活用户即将超过7000万,而饿了么仅仅只有1000万日活,这个数据还不如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抛开创始团队的个人因素不看,关键转折点就在美团接受了腾讯的投资,而饿了么接受了阿里的收购。
美团抛弃阿里,选择腾讯其实刚开始的时候,美团最早被阿里投资,但是阿里对于美团的管理上,介入很深。甚至一度要求美团去掉微信支付,只能用支付宝支付。
当时美团的管理层对于这个要求非常不满,王兴是希望阿里作为一个单纯的股权投资对待,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帮助。但是阿里却一心想收购美团,让其成为到自己的生态链中的一环。
后来美团终于敲定了跟腾讯的D轮融资,并且兼并了大众点评,阿里无法接受理解和接受,最终退出美团。
阿里收购美团不成,在18年的时候,全资收购了饿了么。虽然当时饿了么的市场份额已经低于美团,但是差距还没有到如今这么大的地步。
本来被阿里收购后,所有人都会以为,饿了么在阿里的扶持下,可以重新与美团一战,但是结果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面,差距越拉越大。饿了么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阿里和腾讯不同的投资风格现在互联网的阵营基本分成了阿里系和腾讯系,两家超级巨头,掌控了中国一大半的互联网公司。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阿里投资的企业都慢慢销声匿迹,而腾讯投资的企业都逐渐做强,开始上市。
阿里最早收购了2亿用户的天天动听,结果现在改名成为阿里星球。收购了口碑网,结果口碑中途一度关停。合并前的优酷土豆一直是视频领域的第一名,现在也被腾讯视频和爱奇艺挤到了第三的位置。还有一些投资可能都已经被人遗忘,社交领域的陌陌,搜索领域的雅虎中国和UC。
不过有一个非常成功的,就是收购万网,阿里在万网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阿里云,不过最终万网品牌消失。
再看腾讯的投资,电商领域投资的京东和拼多多,现在都已经上市,并且还抢占了不少淘宝和天猫的份额。生活领域投资的同程艺龙、猫眼、美团,直播领域的虎牙和斗鱼也是顺利上市,成为了行业的前两名。
阿里的投资多以收购和兼并为主,即使入股的公司,也会对管理进行很深的介入。但是腾讯的投资基本上是放手不管,要钱给钱,要资源给资源,管理上从来插手。不同的投资风格,也决定所投公司的最终命运。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难道阿里更加自私?还是阿里的投资不如腾讯聪明?当然都不是,我们都能看出的问题,阿里同样明白,而导致阿里这样的投资风格,是有原因的。
产品基因决定了投资风格阿里巴巴是依靠电商起步,为小商家提供了一个线上平台,帮忙这些商家卖自己的产品。我们可以简单的把阿里巴巴看做是一个流量分配平台,他需要大量的流量来分给平台下面的商家,所以阿里经常被称为流量黑洞。
有人会说,以阿里巴巴的名气,还需要买流量吗?如果这样问,那你就是太高估人类的记忆度了。一个电商平台不宣传,不引流,马上就可以被其他的平台所代替掉,所以流量就是阿里的软肋,需要不断的给自己造血。
再看看腾讯,以社交软件起家,现在QQ的月活用户数达到8亿,微信的月活用户数超过11亿,基本上就是全中国只要会用智能手机的,都在使用这两款软件中至少一款。
腾讯最不缺的就是流量,不需要任何宣传,成为了每个人必备的沟通工具。但是腾讯缺少的是变现手段,这从最开始做QQ的时候,就一直存在。
阿里的核心产品决定了他只能索取,腾讯的核心产品决定了他只能赋能。
重新分析阿里和腾讯的投资在了解了这个本质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两家公司的投资。
阿里收购雅虎、口碑、饿了么都是为了他们带来的流量,甚至情愿牺牲掉ofo,也不让他开通微信支付的入口。而投资入股的物流公司,是为了搭建电商生态。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阿里所有的行为都是要支撑其核心的电商业务。
腾讯所投资的公司,不仅出钱,还把自己的流量拿出来进行支持。腾讯不需要,也没有办法把这些公司自己的生态,所以他的投资目的,其一是限制对手的成长,其二是直接获得股权回报。
如果把他们比作一个人的话,阿里就是需要不断吃掉其他公司,给自己供给营养,变成一个超级巨无霸。腾讯就是不断训练小弟,把他们个个都从小孩子变成一个战士,然后带出去跟其他公司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