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匠心“铸”梦的“翻砂匠”
个头不高,身材健壮,性情温和,这是近日记者见到济南二机床集团铸造有限公司造型班班长张宁的第一印象。如果不与其深入交谈,很难将其与“精雕细琢”的“翻砂匠”联系起来。
张宁从事的造型工艺是一门传统工艺,将调配好的砂子做成铸件的形状,之后浇灌金属熔液,冷却后打开铸型就可以得到最终的铸件。这是大型机床设备生产的首道工序。22年来,对于重复了上千遍的流程,张宁早已熟稔于心,但从没有半点松懈,严谨细致地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优质铸件。他也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济南工匠”和“山东省技术能手”。埋头苦干练就造型绝活
1998年,张宁从技校毕业后进入造型班,跟着师傅每天练习刷涂。这是造型中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将涂料刷在砂型上,可以防止金属液渗入型芯中发生机械粘砂,提高铸件表面光洁度,从而提升铸件外观质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长期积累的手感和技巧。
“那时,钢锭模的模型内腔很小,我就钻进去刷,师傅在外面隔着砂箱交代注意事项。每次刷完酒精涂料出来都头晕目眩,看到照明灯都是好几个圈。”学徒时期的经历仍让张宁难忘,他也因此摸索总结出一套绝活,成了刷涂的一把好手,在省、市组织的刷涂技能比赛中多次夺冠。
不仅是刷涂,在张宁看来造型中的每道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尤其是配制砂子这第一道工序,其质量直接决定铸件的成败。而对于这道工序张宁也掌握得炉火纯青,不管什么样的砂子,他轻轻一捏,便知道砂子搭配比例、干湿程度是否适合;靠近一闻,便能判断出树脂砂的好坏。
传统铸造业流行一句老话:“差一寸、不算差。”意思是说,在铸造产品中,一寸以内的误差都可以忽略不计。而张宁眼里却容不得沙子,听不得“大概”“差不多”这些词。每次造型时,他都要蹲好几个小时,不停地用钢片把模型打磨得光滑漂亮。“对待铸件,他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反复探索改进传统工艺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张宁和同事们承接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复杂铸件。这些铸件尺寸大、外形结构复杂、壁厚不均匀,对铸造这项传统工艺提出了更高的新标准、新要求。
快速、高质量地造型、配模,从而保证铸件的尺寸精度,是个精细活,砂型的紧实、芯子的位置、冒口的补缩、浇道的设置,任何一个细节把握不好,都会加大后续工作难度,甚至导致铸件报废。常常是下班很久了,张宁还在与技术人员探讨工艺流程改进。
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张宁掌握和积累了许多先进的铸造技术和方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很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平时生产中用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小改革、小创新更是举不胜举,实现了盾构机8米圆环、航空航天120吨床身等一个又一个高端产品的工艺突破。
靠长期实践积淀得来的经验和技巧,张宁都一一传授给班组成员,用言传身教影响着他们。问题不分大小、处理不分早晚,平日工作中的“小插曲”给班组成员们拧紧了弦。在张宁身上,他们不仅看到了一名师傅的师德,更看到了一名工匠的艺德。近年来,他先后培养出2名技师、10余名高级技工,很多徒弟已成为公司生产一线骨干。 (本报记者王希涛)
来源: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