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土布织出新生活
图为崔雪琴在演示纺线技艺。崔雪琴供图
□河北日报记者 董 昌
近日,赞皇县原村土布博物馆里,游客络绎不绝。
轻薄的睡衣、时尚的衣裙以及柔软亲肤的床品,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土布“粗、简、俗”的印象。“如此细腻、精致的土布产品,真是织娘们手工纺织的吗?”有人不时提问。
展厅里,有位穿着时尚的女士,总会笑着给人讲述每款产品的制作工艺。
她就是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崔雪琴。正是这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与土布相伴15年,倾尽心力,传承传统手工纺线织布技艺,并不断创新工艺,不仅把传统老土布织出了国际范,更让当地1300多位农村妇女脱贫致富。
传承非遗,精织“原汁原味”老土布
吱呀吱呀响的原始纺车,古朴的木质织布机,来回穿梭的梭子……10月15日,走进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其场景让记者恍如回到了儿时。
“70多道工序,70多种声音,只有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艺才能发出。”崔雪琴陶醉其中,便不自觉地讲起了她和原村土布的故事。
崔雪琴的姥姥王红玉和母亲秦喜辰,都是村里有名的织娘。她的姥姥一天能织三尺布,是三里五乡的纺织能手,当时还获得过县里大生产表彰会的“织布状元”称号。
2005年,在石家庄做服装生意的崔雪琴回到赞皇老家。“得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丢了可惜!”母亲的一番话,让她陷入深思。
赞皇土布历史悠久,从采棉到纺线、从染色到织布全都是手工,环保又舒适。“如果能做好老土布这篇文章,不仅能实现自己办工厂的梦想,还能带动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挣钱。”崔雪琴觉得这事可行。
钱从哪来?纺车、织布机从哪来?市场该怎么做?创业之初,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崔雪琴印象最深的是每天都要去踅摸老物件。“我当时骑着自行车,走遍了赞皇和元氏几十个村落,这村找来一辆快散架的纺车,那村淘来一台搁置许久的织布机,经过几个月的东拼西凑,终于找来7架手摇纺车和5台木结构织布机。”崔雪琴说。
2006年初,崔雪琴终于在赞皇县土门乡大桥庄村启动了土布生产。
定缯、浆洗、固色、展布……在母亲和当地几位老大娘的支持下,第一批棉布的成品出来了。
崔雪琴找到石家庄一家服装厂,连床单带衬衣试做了28件产品,并在石家庄租了个12平方米的店面,“没想到开张当天就卖出了8件!”
2007年,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崔雪琴动员组织了60多名中老年妇女,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
从此,原村土布“吱扭”“咣当”的织布声,慢慢地由单薄变得厚重起来。
授人以渔,带领农村妇女踏上脱贫路
在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千根纺织基地,织娘祁贵花一边手摇着纺车,一边激动地说:“在电视里看到雪琴在北京领奖,俺高兴得掉了眼泪!”
在祁贵花眼里,全国脱贫攻坚奖的殊荣,崔雪琴当之无愧。
“要是没有雪琴的帮衬,我们全家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祁贵花说,家里孩子多、家务重,她不到50岁就累出一身病,不能干重体力活。2008年,丈夫郭群祥查出肺癌。为了给丈夫做手术,家里欠债6万多元,这让她家成了村里有名的困难户。
得知祁贵花家的情况后,崔雪琴手把手教祁贵花纺线织布,安排她到纺织基地工作,并预支工资报酬,还聘请郭群祥负责给基地记账。“俺两口子都有了工资,这两年不仅还上了欠债,还盖起了新房。雪琴这份情,我们全家一辈子都忘不了。”祁贵花含着泪花说。
纺线织布这些活儿不受时间、地点、年龄限制,特别适合农村妇女。合作社成立后,崔雪琴开始招纳十里八村的妇女。80多岁的老奶奶来了,20多岁的小媳妇也来了,她们大步走上了脱贫增收的道路。
对于老百姓,崔雪琴深怀感情,她常挂嘴边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决不能让老百姓吃一点亏。”
为此,她开办了免费致富培训班,重点教授土布纺织技术。学员不分年龄大小,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免费学习种棉、弹花、纺线、染色、织布、缝制服饰等技术。“学成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到公司上班,也可以在家承接公司外包加工项目,不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上班就业,这样既不影响她们下田种地,也不影响接送孩子和操持家务。”崔雪琴说。
一项项有力举措,让赞皇当地很多贫困妇女、留守妇女有了用武之地,实现了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梦想。
如今,依托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1300多名农民过上了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好日子。其中,贫困山区3个乡16个村的100余户贫困家庭彻底摆脱了贫困。
创新突破,探索贫困山区致富新路径
原村土布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崔雪琴便开始思考一个课题:如何依托传统文化更好助力精准扶贫,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提高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
“创新是源动力。只有在前人的智慧中融入创新理念,才能推动土布事业大踏步发展,实现脱贫的永久造血功能。”为此,崔雪琴远赴新疆,购买彩棉种子,开展土布色彩上的创新;提炼植物高环保染料,开发出数百种花色彩棉产品。
产品设计上,积极与武汉纺织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土布研发工作室,每年都出新项目,每年至少研发5到10款新产品。在传统35厘米宽的土布幅面基础上,将幅面提升到了50厘米宽,有效减少了布匹之间的接头,降低了生产成本。
“2017年,原村土布服饰亮相意大利高档成衣展览会,打开了国际市场,远销欧美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崔雪琴说。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创新,崔雪琴创办的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手工土布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化公司。
为了让赞皇贫困山区的群众享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实惠,在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原村土布文化IP的过程中,崔雪琴聚焦贫困山区的大枣、核桃、樱桃等农特产品,于2019年6月建成了赞皇县太行原村扶贫文化产业园,以原村土布博物馆为亮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村土布纺织技艺为看点,以赞皇县农产品加工展销馆为重点,以附近的农业生态旅游采摘基地为辅点,打造集旅游观光、吃住玩乐、健康养老、生态休闲、购物消费为一体的扶贫基地。
产业园运营一年来,已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为游客代购当地苹果、葡萄、寿桃、山杏、大枣、樱桃等农特产品累计金额200万元以上,一大批赞皇贫困山区的农特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来源: 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