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10-20 15:37 的文章

【远见】蚂蚁上市“一波三折”还是“好事多磨

本期话题:蚂蚁集团被传“延迟IPO”,各方消息扑朔迷离。一面称投资者热情高涨,估值上调挑战史上最大IPO;一面被传“被美列入实体清单和战配资金风波遭证监会调查”。真相如何?蚂蚁上市,是一波三折,还是好事多磨?

这一波排队IPO企业中,最受关注的是蚂蚁集团,如果上市成功,可能创下全球IPO的新纪录。按惯例应该10月获批通过的IPO,眼下迟迟不见动静,引发了市场多方的传言。

IPO未如约而至:扩大认购,挑战史上最大IPO?

今年7月20日,蚂蚁集团宣布“A+H”上市计划,8月25日,上交所和港交所同步受理蚂蚁集团的IPO申请,仅5天之后,蚂蚁集团IPO即获得“已问询”。9月18日,上交所正式同意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申请,IPO进程迈出关键一步。从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到过会,蚂蚁集团共用时25天。只要证监会批准注册,即可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10月过后,IPO不见动静,市场传言四起。

利好消息称:因扩大估值和认购。由于需求强劲,蚂蚁集团拟将IPO估值目标提高到至少2800亿美元,比此前高出12%,融资目标约350亿美元。若能实现,将创下全球最大规模IPO。2800亿美元的估值将高于美国银行,是花旗集团的三倍。蚂蚁集团表示,上市计划在监管批准方面正“稳步进展”。

战配基金发售渠道惹争议,引发利益冲突?

利空消息来自外媒。一是“战配基金调查风波”。路透社报道称,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正在调查蚂蚁集团进行的350亿美元股票上市的潜在利益冲突。

蚂蚁IPO在国内外都受到投资机构和投资者的追捧。据公开消息,目前全球十大主权财富基金中五家已经明确计划参与其IPO项目。

9月22日晚,华夏、汇添富、鹏华、中欧、易方达五家基金公司的获得正式批文,计划战略配售10%的蚂蚁新股,耗时14天,募集规模600亿元。

传言的焦点在于,蚂蚁利用支付宝作为第三方独家销售参与自身股票战略配售的情况,在行业中尚无先例,是否构成利益冲突,涉嫌违规?

一种分析认为,根据新生效的《公募基金销售管理办法》,“基金销售机构对所销售基金和基金从事的业务,应回避利益冲突”。换句话说,5只蚂蚁战配基金,除了在基金公司直销渠道外,仅在支付宝平台发售。是否算“自产自销”违规行为?

另一种分析则指出,公募基金发行需要经证监会批准,这一类基金是参与战略配售的,不参与股票询价,不太可能被反复调查。蚂蚁IPO可能出现延期,主要应该是发行窗口问题。

业界估算,五家基金公司在18个月封闭期内至少获得13.5亿元管理费的收入,蚂蚁财富则有2.4亿元的销售服务费。明星项目、产品好卖、利益巨大,没参与进来的资本分不到一杯羹,还会间接面临资本“虹吸效应”——显然,在同行看来,“吃独食”动了传统渠道和他人的利益,因此引发非议。

另一个传言,则是关于“海外封杀”。路透社称,美国国务院已经向特朗普政府提交了一项提议,要求将蚂蚁集团加入交易黑名单。理由可能是“可能获得美国用户的敏感银行数据”。对此,国务院和蚂蚁拒绝置评。随后,蚂蚁对路透社声明,旗下海外业务占比仅有5%。但全球化,是未来蚂蚁目标明确的任务,要警惕像tiktok和微信、华为一样,卷入政治风波。

蚂蚁变大象,商业数字化使命艰巨

各种传言,扑朔迷离,真相只有等待。处在缄默期、焦急隐忍的蚂蚁,和国内外资本、利益集团背后,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激烈博弈。

对蚂蚁而言,一波三折的上市进程,未必是坏事。这让蚂蚁再一次正视自己,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从支付宝到蚂蚁金服,从金融优先的fintech,到科技优先的techfin,再到去金融标签,更名“蚂蚁集团”。

这个过程中,蚂蚁不断转型,在明确“科技”和“金融”边界的同时,在高层认命上,不断排兵变阵。

名为蚂蚁,实为大象——支付宝目前有十亿用户,八千万商家;此外,蚂蚁背负着商业数字化的沉重使命。

除了不可控的外部因素,蚂蚁对内面临两个巨大挑战(1)内部如何增长,中国互联网市场经历了10年高速发展,用户数量、流量,增速见顶,如何寻找新增量?(2)如何进一步明确角色和边界,与传统金融、商业体共处、共舞。

这并非是一次改名,能解决的问题。靠数字科技助力经济增长,对传统金融商业,态度从“进攻”到“服务”。这种实质性的成长和改变,注定是比IPO更漫长、和艰辛的道路。(作者:经济之声【远见】栏目制作人王思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