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此道士编了一部历法,常常遭驳斥,却官至
历法是确定日期与天象对应关系的方法,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全国统一的历法。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经验的积累,历法也不断在完善。
初唐,有一位道士在总结完善旧历法的基础上编制了一部新历法,推行后遭到很多人的驳斥,但他的仕途却没有丝毫影响,一路做官至太史令,还死在太史令的官位上。今天就来看看此人背后的故事。
1、道士编历法,全国行用唐高祖李渊称帝后,下诏修改旧历法,当时的太史令庾俭和太史丞傅弈就上书推荐傅仁均做此事。傅仁均,何许人呢?他能编制历法?
傅仁均,滑州白马人(现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洛阳道士,喜欢观测天象,擅长根据时间推算节气,是一名历算高手。
傅仁均在深入研读旧历法、总结《尧典》、《毛诗》、《春秋命历序》等古籍中的天象信息、结合自己的观察经验后,给唐高祖李渊上书陈述了编制新历的七个想法。李渊看后高度赞许,便令傅仁均系统研究,早日完成历法创制。
在此后的几个月中,傅道士废寝忘食,发挥特长,用尽全力,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终于创制出新历法—《戊寅元历》。历法一完成,他就上奏给李渊,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公元619年,唐高祖发布诏书,全国开始行用《戊寅元历》,并重赏傅仁均。此后,傅仁均在历算、天文学领域的权威逐步树立。
2、遭到多人驳斥《戊寅元历》颁行后,没有多久,中书令封伦便上书,议论历法的差错。李渊便让吏部郎中祖孝孙考察封伦的意见,此事未了,又有人上书驳斥。
算历博士王孝通以《尧典》、《月令》的历法内容批评傅仁均,认为《甲辰元历》更适用。
王孝通言“若定大小合朔者,合会虽定,而蔀元纪首,三端并失。若上合履端之始,下得归余于终,合会时有进退,履端又皆允协,则《甲辰元历》为通术矣。”
对于王孝通的言论,傅仁均根据《易经》、《仪礼》、《尚书》、《春秋》等经典著作中的内容立即进行了反驳。
傅仁均反驳“宋代祖冲之久立差术,至于隋代张胄玄等,因而修之,虽差度不同,各明其意。今孝通不达宿度之差移,未晓黄道之迁改,乃执南斗为冬至之恆星,东井为夏至之常宿,率意生难,岂为通理?”
听了王孝通和傅仁均的争辩后,吏部郎中祖孝孙认为傅仁均的观点是对的。封伦、王孝通的驳斥便不了了之。傅仁均的威望进一步上升。
李渊去世后,李世民继位,《戊寅元历》仍然沿用。太常博士阴弘道又以王孝通的观点来驳斥《戊寅元历》,然而最后还是没有赢了傅仁均。
此后,年轻的历算奇才李淳风上书李世民,给《戊寅元历》提了十八条意见,经考察后,七条采纳了,其它的还是按照《戊寅元历》的旧规则。之后,李淳风又针对《戊寅元历》两次上言。
3、官至太史令,还死在官位上《戊寅元历》编制完成并颁行后,傅仁均便被唐高祖李渊重赏,赐官员外散骑常侍,奖赏布匹二百段。历法行用后,虽然很多人批评并找问题,但傅仁均凭借扎实的知识功底、深入的研究、丰富的经验都一一化解驳斥,这些“找茬”的人都是大官重臣、知识渊博的人,和他们“交手”,傅仁均的名望越来越高。
在李淳风提十八条意见后不久,傅仁均在李世民的王朝中逐步官至太史令,最后竟然死在太史令的官位上。
傅仁均一介道士,入李渊朝堂编制历法,进而走上仕途,其《戊寅元历》造多人“挑刺”,他据理力争,在李世民时期官至太史令,并卒官,可谓道路曲折。从他和算历博士王孝通的辩驳过程可以看出来,虽然是道士出身,但知识丰富,有深厚的积累,对于历法确实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所以他“咸鱼翻身”也是情理之中。
参考书:《旧唐书》
扩展阅读:
一朝天子一朝臣,此人李世民时一路高升,李治时却一落千丈
唐朝此人跟随李世民31载,官阶从0到15,非常励志
唐高宗李治不重用李淳风,原因有三,武则天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