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5-13 15:15 的文章

全国未成年网民1.75亿,三成小网民学龄前就上网

全国未成年网民1.75亿,三成小网民学龄前就上网

网络对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正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上网。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 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

这份《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3.4万余名学生抽样调查,展示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特点和网上生活状态。

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已相当普及。《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差距进一步弥合,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达到90.3%。

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显著提升。《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上网。这对家庭上网技能教育、网络内容监督管理、互联网企业针对性保护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值得欣慰的是,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正向积极,排名靠前的上网目的主要是作为认识世界的窗口、日常学习的助手、娱乐放松的途径等。未成年人网上学习与学校课堂教育深度融合。做作业、复习、在线答疑、背单词等是网上学习的主要用途。

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达到93.9%。数据显示,各类上网设备比例依次是手机、电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拥有自己专属上网设备的达到74%,其中自己有上网手机的为63.6%。

学习、听音乐、玩游戏位列上网活动前三位。其他还包括上网聊天、看短视频、搜索信息等。听音乐和玩游戏仍然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网上娱乐活动。玩游戏方面,手机游戏占56.3%,电脑游戏占24.6%。看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比例,分别比2018年提升5.7%和6.4%。上网聊天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网上沟通社交方式,占58%。

初中是未成年人网络社会属性形成的关键期。调查发现,小学生在网上从事聊天、使用社交网站、逛微博、逛论坛、看新闻、购物等各类社会化活动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其他学历段,初中开始则出现显著增长。

《报告》显示,65.6%的未成年网民主要通过自己摸索来学习上网技能,通过学校学习获得上网技能的为25.7%。目前的网络素养教育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教学体系,网络操作技能、网络防沉迷知识、自护意识和能力需要继续加强。

未成年网民的增多,也引发了家长头疼的孩子上网时长问题。

《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工作日日均上网时长在 2 小时以上的为 9.9%,节假日日均上网时长在 5 小时以上的为 10.4%。这部分未成年网民可能受到过度使用互联网带来的不良影响。

数据显示,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网民工作日日均上网时间在 2小时以上的分别为 5.5%、7.4%和 10.5%,中职学生网民在 2 小时以上的达到 51.5%。

在节假日,各学历段日均上网时长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小学生网民在节假日日均上网时长超过 3 小时的为 8.5%,初中生网民为 20.8%,高中生网民为 35.9%,中职学生网民达到 59.2%。

调查显示,49.2%的未成年网民表示经常被家长限制上网时长。有 8.3%的未成年网民表示上网时长没有受到家长限制,与可能过度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9.9%)比较一致。以 15 岁为界,家长对未成年网民上网时长的限制呈现差异。小学生和初中生网民(年龄一般小于 15 岁)经常受到家长限制上网时长的比例为 58.2%和 50.1%,高中生和中职学生网民(年龄一般大于 15 岁)经常被限制时长的比例下降至 27.9%和 16.2%。

《报告》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是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上网管理和教育,帮助孩子从触网之初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二是从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

三是构建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重点将上网技能、防止沉迷、自我保护、信息甄别等能力作为必修课。

四是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安全和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留守和流动儿童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77.7%和83.6%,存在网络使用技能偏低、手机游戏偏好明显、更易遭遇不法侵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素养教育、加强社会关爱帮助、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