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显微镜看到空气中的病毒吗?
为什么?
提出这个问题的小伙伴,我觉得提出的问题太简单了,以至于用简单地方法是无法回答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病毒,其次,我们要知道病毒得传播途径,再有就是检测方法是否在空气中能检测得到。
1. 什么是病毒?
病毒与细菌的不同之处就是病毒太小,并且能够复制。
在1673年,荷兰有个叫列文虎克的看门人,从小是个眼镜店的学徒,年龄大了,他就自己磨制镜片,自制了历史上首台显微镜。他发现,一滴水中有无数个像小虫子的东西。其实这些就是微生物和细菌。
后来,他把它们画下来,寄给了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从此,人们才真正意义上走向微观世界。
列文虎克的显微镜的发明的确对人们认识微观世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显微镜毕竟看到的物体大小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列文虎克并没有发现病毒。
那么病毒是谁发现的呢?
这个说起来就要追溯到1892年了。892年,从事烟草病工作的是年轻的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他发现感染花叶病的叶汁,即使经过特殊的烛形滤器的过滤也仍具有传染的性质。这项观察提示了存在一种比以前所知的任何一种都小的病原,他认为该病是由产生毒素的细菌引起的。
1898年,荷兰科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万诺夫的实验,他从患花叶病的烟草叶中挤出了一些汁液,并使之通过特制的滤器处理,然而结果表明滤液仍有侵染性。贝杰林克相信他的滤器阻挡住了细菌。将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时,发现侵染性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当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因此认为这种侵染性物质要比通常的细菌小。贝杰林克用病毒(Virus)来命名这种史无前例的小病原体。不难看出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人是贝杰林克。
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通过他们创造性工作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从而开创了病毒学独立发展的历程。
2. 病毒的真容
1892年的时候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对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开创了病毒研究的历史。
自那以后,睡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病毒的研究也就越来越深入。
但是,人们只能在理论上阐述病毒,并看不到病毒的真实样子。这在病毒研究方面可以说极为不方便。
不过到了1926年汉斯·布什研制了第一个磁力电子透镜。
直到1931年厄恩斯特·卢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研制了第一台透视电子显微镜。展示这台显微镜时使用的还不是透视的样本,而是一个金属格。1986年卢斯卡为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从这时起,人们终于可以看到病毒的真容了。
病毒到底有多大?病毒的整体尺寸一般在30-80nm,如果仅仅可以看到,10000倍既可放大到肉眼可识别。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了隧道扫描显微镜,人类捕捉病毒的能力不断提高。
3. 病毒基本结构及传播途径
其实,病毒无处不在,它太小了以至于一般的显微镜根本发现不了它。
想一想20-80纳米之间的大小,我们人类的肉眼怎么可能看得到呢?
就是某种病毒在空气中存在,借助现代显微镜也不可能看得到。最主要的原因是病毒太小,在空气中做布朗运动,无规律而言,就是顶尖的电子隧道显微镜也不可能捕捉到病毒的。
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最低级的生命体。最简单的病毒中心是核酸(RNA),外面包被着1层有规律地排列的蛋白亚单位,称为衣壳。构成衣壳的形态亚单位称为壳粒,由核酸和衣壳蛋白所构成的粒子称为核衣壳。较复杂的病毒外边还有由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包膜。核壳按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分为3种模式:二十面体对称,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螺旋对称,如烟草花叶病毒;复合对称,如 T偶数噬菌体。在脂质的包膜上还有1种或几种糖蛋白,在形态上形成突起,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昆虫病毒中有1类多角体病毒,其核壳被蛋白晶体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体。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通俗地说,病毒就是外有一层蛋白质包裹,内有遗传信息,蛋白质就好比皮肤,遗传物质就是大脑 衣壳决定病原特异性。
简单地说,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一般叫气囊胶传播,是传染性较高的一种传播形式。
也就是说,经空气传播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三种传播途径。
当然还有其它的传播,如血液传播,体液传播等等。
小结: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我们想遏制住病毒的传播,就需要层层隔离措施。这次新冠病毒就是具有高传染性的病毒,只有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猜呢坑在治愈的基础上控制住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