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29 18:09 的文章

“我蛮夷也”,这是更高的智慧

很多人拿现在和当年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大争之世进行对比,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都是周天子分封的正牌诸侯国,但他们都被中原各国等国称为蛮夷之国。不过秦楚两国没有因为被当做蛮夷之国而刻意去讨好其他诸侯国,尤其是楚国,一句“我蛮夷也”振聋发聩,足以在两千多年后的后人深刻思考。

“我蛮夷也”,这是更高的智慧

秦楚两国都是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然而却都被视为蛮夷

《史记·楚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无论哪个国家都不断地运用武力实现国家势力范围的扩展。虽说“春秋无义战”,不过春秋时期还没有彻底礼崩乐坏,“师出有名”的道义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可以说就是“国际舆论压力”,然而楚国在屡遭中原诸侯国排斥之后选择了“我蛮夷也。”这一实用主义的态度。

“我蛮夷也”,这是更高的智慧

楚国的大规模扩张并由此获得大量资源发展出的独特文明是“楚虽三户能亡秦”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时中原姬姓诸侯国认为自己血统高贵,瞧不起位置非中原的秦楚两国,视其为蛮夷。楚国对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怨恨可谓是遍布史书。但在回过神来楚国却利用蛮夷身份甩开了所谓的“国际舆论”的包袱,凭借自身实力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成为春秋时期领土兼并最为成功的国家。楚国广袤的土地和不同的文化也构成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抵抗精神,最终来自于楚地的刘邦建立了汉朝。

“慕虚名而处实祸”,贤人所不取也。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一个国家处于国际体系的边缘地位并不可怕,毕竟武力才是国际社会的通用货币。可怕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文明人而强行去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