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1-02-05 14:32 的文章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前言

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宣告胜利,随着而来的就是关于建国的讨论。共产党本着为了人民免受战火的目的,决定与国民党就相关问题进行谈判, 希望拟定未来国家发展的方向。当时谈判的焦点在于军权,即共产党的部队归谁指挥。

在其他条件上毛主席愿意让步,但是军权他绝不会放手,当年南昌起义就是因为国民党大肆抓捕共产党人,因为我们放弃了对军队的领导。可国民党就是想控制全国的部队,否则他们不会和中共谈和。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发动全面内战

蒋介石的野心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全国人民对和平的愿望非常强烈,无奈下只能和中共签订了双十协定,但私下已经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由于抗战期间,国民党的部队大部分都部署在偏远地区避免和日军交手,包括西北、西南区域,要想发动内战就需要占据有利位置。

所以才表面上与中共讨论民主建国的方针,暗中抓紧调兵遣将。并于1946年6月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第三次内战全面爆发。

为了占据有利的位置,国民党在美海军舰队的帮助下,将五十多万人的兵团直接运送到华东地区,可谓给中共部队将了一军。向西直接进攻中原地区,向北施压华北地区,那时毛主席和蒋介石都知道东北重工业地区是取得这场战争的关键。

全国大部分的工业基础都在那里,想要武器装备只能自己制造,东北是必须拿下的。国民党虽说有美军援助,但只有几个师的美式装备,大部分还是靠原来日军缴械留下的和自己制造的。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蒋介石第一步就想打通进入东北的交通线,于是将重点放在了中原地区。解放军的实力当时远远不如国军,为了保护有生力量可是采取运动战,避其锋芒,将部队迅速转移,史称中原突围。

经过数月时间的交战,国军实力大打折扣,解放军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在1947年5月,在毛主席的命令下,解放军发动了对国民党军第74师的作战,战斗地点在临沂市的孟良崮地区,史称孟良崮战役。

74师的光辉历史

虽说蒋介石在抗战期间并没有全力以赴,但仍然有几支部队打下了跟多漂亮仗,这些部队从指挥官到士兵都充满了爱国热情,没有被国民党内部的官僚思想腐蚀,于是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正因如此也成为蒋介石手上的王牌,是他的嫡系部队。驻扎在临沂的第74师,就是其中一支部队。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74师成立于抗战时期,但是日军没有留给他们组建时间,就发动了淞沪会战。仓促之下,这支部队硬着头皮投入战场,不论战败与否,他们给日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是普通的国民党部队,所有官兵充满了血气,严守阵地不畏牺牲,正因如此被人们称为抗日铁军。

到了内战时期,74师出现了人事调动,原来的王耀武师长调离部队,且内部机关重新整编,不过大部分的士兵还保持不变,可以说战斗力还在。当时74师接收了大量的美式装备,共有三万多人,任务是守卫南京城,国民党在抗战结束后就把首都迁回了南京。

可见这支部队在蒋介石心中的份量有多大,后来随美军舰来到山东南部,在那里开始与解放军展开较量。对于74师,我军一点也不陌生,这支部队战斗力相当强悍,在山东迅速占领了很多解放区,对我军造成了一定威胁。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山东作为打通前往东北的第一站,自然是蒋介石重点关照的地区,部下大量重兵把守,我军仅看纸面实力远远不如。那么作为王牌部队的74师更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是在解放军的攻势下,74师师长张灵甫战死,部队在孟良崮被全歼,这让蒋介石大为吃惊

74师被全歼

74师被全歼这就看出来当时我军将领充满智慧的指挥才能,负责华野的将领是粟裕大将,他对国民党军的调动有了先见之明,早就预料到他们会全力进攻山东,于是就决定灵活部署蚕食敌人。国民党预想的是派大部队前往中原和解放军进行大决战,依靠绝对优势打败共军。

粟裕没有上当,抓住他们想对战的迫切心理,派出部队诱惑他们追击,将敌人引到自己的埋伏圈。粟裕采用切割战术,想把国军数十万部队分开,然后集结优势兵力逐一歼灭。

想要把他们分开,就得利用对方急于取胜的心理,粟裕命令六纵向西行进,假装逃跑。看能否将敌人引来。没想到真的奏效了,国民党跟着就追上来了,他们知道在鲁南有大量的华野主力,可照样熟视无睹,只盯着逃跑的六纵。

六纵采用迂回战术,将74师引入伏击地点后向后包围74师。配合其他部队阻断了他们与国军的联系,这下三万人的部队被我军包了饺子。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74师被全歼,首长张灵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要不是轻敌,在指挥上沉着冷静也不会给解放军这么好的机会。试想当时国民党部队占优势,附近的友军很多,虽说联系被解放军阻断,但友军也会发现联系不上张灵甫,从而判断出问题。因此只要74师凭借先进的装备抵抗一段时间,外围的友军一定会帮他打开局面。

可是粟裕正是抓住了国民党军的这一问题,才拿下了胜利。首先张灵甫在追击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部队有被包围的可能,可是他还非常自信能够追上六纵并且消灭,实在不行自己的机械化装备也能帮助其突围出包围圈,一点也不用太担心。

正是自负导致在决战时他发现中共的部队战斗力这么强大, 装备远不如他们可是指挥灵活,凭借战术以及战士们的勇气,他没有看到预想的结果,自己反而死在了枪口下。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除此之外,粟裕也充分了解了国民党部队的问题,知道他们互相之间牵制很多,并不是一心一意合作打仗的。这些将领之间矛盾突出,发现友军有难还要思考要不要救,该用多大的代价来救,这就给粟裕留下了充分的时间。

包括蒋介石的命令,都不能很好的被落实,更不要说自发去给张灵甫解围,因此国军缺乏足够的协防意识,才值得华野去冒险。粟裕凭借劣势兵力,打下了国民党的精锐,这完全是一次冒险,假若有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解放军都要遭到重创。

张灵甫的指挥问题众所周知,鲁南地区多丘陵,这种山地也给我军提供了很好的战斗优势。

相比中共部队,国军有美军的机械化装备,在作战速度与火力上远远超于对手,可是面对多山的沂蒙地区,就很难发挥太大的作用。共产党的部队最擅长打不对称战斗,他们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当年在日军的包围中,依然能获得很大的胜利,并且衍生出很多山地战和运动战的战斗经验。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国民党一直都有很好的条件,也多生活在平原和城市里,各种机械化在公路上跑起来得心应手,可是到了山里就不好使了。更要命的是他们的后勤,四个轮子在山里无路可走,各种装备很难及时到达士兵手上,关键时刻国民党还有空投物资,可是山地也限制了他的精确性。很多时候共军拿走了他们的空投物资,国军在另一个山头干着急也没用。

那么所有人都想知道,为什么张灵甫非要跟着共军进入山区呢?本来自己有很大的优势,反而自废武功是什么道理。其实都是因为他太狂妄了,觉得自己的士兵不管在哪里都能应付过来,不管有什么装备都能打下解放军,另外他估计援军很快就能来,不用撑太久。结果证明张灵甫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更错信了自己的猪队友。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他更没想到,粟裕为了让他进入伏击圈,为了阻止援军,将华野所有家当都用上了。虽说敌人有很多问题,但我军仍然不掉以轻心,知道实际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能犯轻敌的问题,再加上全军都坚决按照粟裕的要求进行作战,结果一目了然。

其实这也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所在,蒋介石的手下一个个并没有多少共荣的心态,都想自己能得到多大的好处,而不是为了最后的胜利,我军正是抓住了他们的问题才能打下一个个胜仗。

孟良崮战役的思考

华东野战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势,全歼国民党军5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成为扭转山东战场战略态势、打破国民党军重点逬攻的转折点。对于这场双方陈兵数十万人、精锐尽出的战役,作战双方统帅都给予了评价。毛泽东说此战"意义极大,战果自己都没想到",蒋介石哀叹"孟良崮的失败真是空前的大损失,令人哀痛"。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华东野战军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首先得益于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正确指导和华野首长陈毅、粟裕的多谋善断,其次得益于华野此前宿北、鲁南、莱芜三次胜 仗积累的经验和各级指挥员的同心协力,还得益于山东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孟良崮地区特殊的地形及天气。其中,华东野战军坚定不移的执行力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在殊死的大战面前,多数国民党将领以保存自己实力为重,各打各的小算盘,尽管蒋介石一再严令增援,各路援军也近在咫尺,仍不能挽救第 74 是覆灭的命运。

对此,蒋介石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半个月就召开的检讨会上做了《国军将领的耻辱和自反》的总结,他说:"大家都养成自给自足的恶习,只看到自身带领的一部的利益,对于友军的危难,整个战局的成败,几乎是漠不关心,以至我们革命军同生死共患难的传统精神,和我们军人智信仁勇严必备的武德完全丧失。我们的军队纪律如此废弛,精神如此低落,要与凶顽狡猾的匪军作战,绝无幸免于消灭的道理。"

应该说,蒋介石看到了问题的根源,可是他没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痼疾已深入到国民党军的骨髓里,非推倒方可重建,而这非蒋介石力所能及的。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华野司令员陈毅望着雨后如血的残阳,触景生情, 特吟《七律·孟良崮大捷》一首:"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这既是对孟良崮战役的写实性概括,又是对华东野战军执行力的高度礼赞。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74师,占尽优势的张

后记

毛主席说过 :战争就是两军指战员凭借物力和人力的比拼,比拼中的成败关键,除了客观条件外,更多的是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就是指挥官的个人才能以及民意,中共的部队将领出生于贫寒底层,他们从小就受到大资产阶级的奴隶和剥削,因此面对敌人绝不手软,为了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国民党的军官官僚气息过于浓厚,没有人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打仗的,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不是铁板一块,很容易就被人钻空子,这样一来人民支持谁一目了然。

后来的淮海战役被成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就是因为国民党民心向背,不管他们的武器多先进,都敌不过人民的汪洋大海。可以说,战争的成败,最终需要依靠人民,不正义的一方始终会被历史淹没。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解放军也开始了战略反攻国民党,刘邓挺进大别山,随后的三次大战役基本奠定了胜局,人民才迎来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