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1-02-05 14:32 的文章

1962年中印战争:一再退让,步步紧逼,解放军被

1962年10月20日,在中印边境海拔3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麓,中国边防部队向入侵的印度军队发起进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一次实施边境自卫反击战。

我们在世界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印边境地区不是终年积雪的高山,就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可是谁又能够想到,就是在这么一块遥远荒凉的地区会爆发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包括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以及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内的政治家们都判断中国是不会在中印边境出兵的。但是,他们竟全部都失算了。

1962年中印战争:一再退让,步步紧逼,解放军被

中印边界地形图

引发中印冲突的历史原因

中印两国的边界习惯上被分为东、中、西三段,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只是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自然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且一直受到两国人民的尊重。

然而在1757年,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统治了印度之后,就划定了一条“约翰逊线”和一条“麦克马洪线”。这样一来,就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约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直接划入了英属印度当局的版图范围内,中印边界的冲突也正因此埋下了祸根。

1962年中印战争:一再退让,步步紧逼,解放军被

搁置争议地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向东部集结,无暇顾及西部地区。刚刚宣布独立才三年的印度趁此机会,将部队向前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并占领了藏南重镇达旺。

尼赫鲁是当时印度执政党国大党的领袖,国大党也是一个充满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他认为可以趁着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对于中印边界问题还来不及处理的形势下,来造成一个既成事实。同时,印度也意识到,随着中国内部政治整合过程的完成以及新国家的建立,中国的军事防御力量也会逐渐向过去疏忽的边远地区推进。所以,尼赫鲁认为如果现在不做,将来就没有机会了。

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印友好的大局,中国政府选择了“搁置争议,留待日后再谈”的方针。

1962年中印战争:一再退让,步步紧逼,解放军被

喜马拉雅山脉

步步紧逼,一再退让

然而从1958年开始,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愈加恶化,赫鲁晓夫开始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明显地偏袒印度。就连美国也看中了这个宣称“不结盟”的国家,可以有效的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发展。有了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这也进一步助长了尼赫鲁的嚣张气焰。

1959年,在国外敌对势力的支持下,西藏地区的极少数分裂组织成员策划了武装叛乱。虽然叛乱迅速就被平定了下来,但同时也给了印度一个很有利的契机。

印度以为,可以借助与西藏一部分分裂分子的合作,来实现自己的边界目标。也就是说,自从1959年以后,中印边界的摩擦和冲突,就基本上已经升级到了随时可能擦枪走火的地步。

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边境东段的朗久地区爆发了双方军队的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印军又多次在西段的空喀山口向解放军边防部队开火,但中国仍然选择了忍让。

1962年中印战争:一再退让,步步紧逼,解放军被

中印边界

希望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11月7日,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并呼吁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这个建议被尼赫鲁果断拒绝掉。为了表明与印度谈判的诚意,中国边防部队还是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后撤了20公里,并且按照上级指令,在中国实际控制的20公里范围内,部队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

毛泽东从新中国的整体战略大局出发,还是不希望与印度的关系彻底闹翻。因此,当时中国驻印度大使向印度外交部提交了一份由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电文,还特意在电文最后面加了一段:

“总而言之,中国同印度是友好国家,过去的一千年如此,相信今后的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如此。”

毛泽东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尼赫鲁却并不领情。1960年4月19日,周恩来亲自飞往印度首都新德里与印方进行边界会谈,这也是他为两国友好第四次来到印度斡旋。但是尼赫鲁的强硬态度丝毫没有得到转变,不接受中方提出的“搁置争议”的建议,且再次提出了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福建全省的面积。

1962年中印战争:一再退让,步步紧逼,解放军被

解放军边防战士

忍无可忍,解放军被迫自卫反击

1961年,尼赫鲁宣布要把印度的国界线尽一切可能的向中国推进。印度步步逼近,直接在中印边境争议的地区部署了20多个据点,有的据点设立在中国哨所的之间,有的甚至设立在了中国哨所的背后。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是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办事作风,在忍无可忍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决定采取了自卫反击的措施。

1962年9月17日,中国向印度发出了措辞强硬的外交记者会:

“如果印方一意孤行,妄图用武力扩张领土,我边防部队将坚决实行自卫,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印方承担全部责任。”

但是,中国政府依然在等待着印度回心转意,周恩来也表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寻求和解的途径。”就在同一天,印度军队中的一支王牌部队被调到了中印边界东段,他们的任务是向中国境内的克节郎地区开进。

这支部队是绰号为“红鹰”的印度第4师第7步兵旅,第4师在印度陆军中享有盛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就曾经被编入英国第8集团军,参加过北非的阿拉曼战役,当时的指挥官就是赫赫有名的蒙哥马利元帅。而他们的对手,也是隆美尔统领的德国陆军精锐部队。

这一次,“红鹰”师第7旅被调到中印边境,实际上是来执行一个由印度国防部制定的秘密行动,代号“里窝那计划”

“里窝那计划”的目标是在东线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将“麦克马洪线”以北11公里的中国境内的塔格拉山脊变成印度的国土,这个计划的幕后策划者之一就是印度总理尼赫鲁。

1962年中印战争:一再退让,步步紧逼,解放军被

考尔

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侵略计划,尼赫鲁亲自点将,任命印度陆军总部参谋局长考尔中将为第四军军长。这位从未上过战场、仅凭与尼赫鲁的姻亲关系就官至军长的主将考尔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将被中国人彻底改变。

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也已经在向中央请战,1962年初,张国华在北京参加完“七千人大会”后,就一直留在内地养病。9月,他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印边境局势的发展上,这段期间他通过电话不断把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及时告知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

以打促和,为谈判赢得资本

西藏军区迅速组建了一个精干的作战指挥机构“军区前进指挥所”,代号为藏字419部队,总人数大约有10300人。

10月4日,被印度媒体吹捧为“有非凡的勇气和干劲”的考尔中将乘机飞抵印度边防重镇提斯浦尔,开始对“里窝那计划”进行排兵布阵。在他的布局中,克节朗河是进攻的重点,于是就在那里部署了战斗力最强的第九旁遮普联队,还有一个连和一个中型机枪排。

但是旁遮普联队的四个步兵连分布在约12公里的沿河前线上,战线被拉的非常松散。从军事逻辑上来讲,是很不合常规的,一昧的追求将部队向北推进,导致整个部署是前重后轻。

这个时候,印度也拒绝了中国在外交上的最后一次谈判。10月12日,尼赫鲁进行了战争总动员。

在机场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对记者信誓旦旦的说:“要把中国入侵者从“东北边境特区的印度领土”上清除掉”。

第二天,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抵达拉萨,他立即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军委的指意,研究克节朗前线的敌情,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即将拉开帷幕。

中国决定要打这一仗,也是为了让谈判有一个更加平等的地位,或者换句话讲就是通过打来促进谈判。若是不打这一仗,印度人就认为中国人不会打,谈判也就不会跟你谈。

1962年中印战争:一再退让,步步紧逼,解放军被

张国华中将

制定作战方案,部队准备就绪

为了全歼印军王牌第四师第七旅,张国华制定了作战方案:“集中兵力从敌人的两翼开刀,先打两点,由敌人左翼实施突破。同时再迂回敌人背后的章多地区,打击印军的指挥机构和补给基地,将敌人分割成数块,逐一歼灭。"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中国军队的频繁调动,却没有引起印度的警觉。从中印边境到新德里,从主将考尔到总理尼赫鲁,印度国内到处弥漫着一种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自信,那就是:“中国没有能力、也不会在中印边境开战。”

第一,印度认为中国无暇顾及在这么边远、气候和地理条件这么差的一个地区,来和印度进行争夺。第二,由于印度在独立以后,一直奉行所谓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印度赢得了很广泛的国际名声。印度这种良好的外交资本,也会让中国人在采取行动的时候,有所顾虑。

的确,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在外交上,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也从意识形态的对立,转变为国家关系的全面紧张。在东南沿海,蒋介石时刻阴谋反攻大陆,再加上美国极力插手越南的事务,将要在中国的南大门打一场特种战争。用那个时代的话来说,“中国正处于国际反华势力的合围之中”。

而在荒凉的边境地区,解放军后勤物资补给也是相当困难,全部要靠人力肩挑或者牦牛运输。从一座山走到另一座山,往往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60斤的粮食等背到作战前线时,只剩下不到30斤。但是印度人估计到了中国应战的困难,却完全估计错了中国人民的决心。

1962年10月19日,中国各参战部队抵达克节郎河北岸,并进入战斗阵地。晚上,在夜色的掩护下,解放军中路部队开始涉过克节朗河,向敌人后方穿插潜伏了起来,一万多人的部队就这样仿佛消失在深山密林之中。而远在新德里的人们,还在翘首期盼印度的部队攻占塔格拉山脊的消息。

1962年中印战争:一再退让,步步紧逼,解放军被

中印边境东段作战图

中印自卫反击战打响

“中国军队不会开战”,这种武断的推测曾经也出现在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最终让美国人等来的是令人震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此时的印度陆军即将遭遇的是一场与朝鲜“清长之战”一样被载入史册的战斗,历史学家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将这场战争比喻为:“这是一种俄国左轮枪游戏。”

10月20日7点30分,伴随着两枚信号弹的升空,震耳欲聋的炮火声瞬间响彻整个喜马拉雅山麓,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了。

密集的炮弹不停地落在克节朗和章多的印军阵地上,印军曾尝试用炮火反击,就在还没有来得及标定射程和射击诸元时,解放军的炮弹已经落到了他们的身边。在持续不断的15分钟炮火攻击下后,解放军步兵的冲锋号吹起,同样的声音也曾经响彻在朝鲜长津湖。

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在后来回忆:“双方的军队挨得如此之近,以至于看起来好像是部队发生了一场哗变。”

1962年中印战争:一再退让,步步紧逼,解放军被

克节朗战役获胜

克节朗战役,解放军首战告捷

当时的印军大量装备二战期间有名的英国司登冲锋枪,然而这种枪在高原地带是不适用的。因为司登冲锋枪打出的子弹距离比较近,在高原地带没有什么植被遮掩,比较空旷,远远就能看见敌人,但远距离打不着。而解放军已换装完毕的全新56式装备,马上就显现出了优势。

此时,解放军集中了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猛攻印军的中路部队,直指印军部署在扯东的据点哨所。由于解放军事先已经切断通讯联络,印度守军各连之间也都失去了联系,先前的炮火猛烈攻击,更是将印军的阵形全部打乱。在战斗开始之初,印军就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境地。

仅在10月20日清晨的战斗中,印度第四师第7旅就阵亡493人,并且所有的部队建制都被打乱。撤退,成了摆在第7旅旅长达尔维面前唯一的选择。

1962年中印战争:一再退让,步步紧逼,解放军被

印度士兵投降

结束语

克节朗战役,解放军的第一战就获得了大胜,迅速歼灭了印军主力第7旅。共歼入侵印军1897人,而解放军边防部队也阵亡了451人,负伤334人。

印军在克节朗前线上兵败如山倒的消息传到了新德里,整个印度国内陷入了一片震惊与恐慌当中。尼赫鲁深知,自己在这一场胆量游戏中输掉了,中国并没有如他所愿转身后退,而是给了他狠狠的一拳。

冷静下来之后,尼赫鲁又开始研究起对抗解放军的下一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