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1"早在50年前就完成研究 总体布局不输西方
来源:百战刀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通过“906工程”,借助中苏友好契机从苏联引进了苏-27“侧卫”战斗机及其生产许可之后,这种外形优美的重型双发双垂尾战斗机在国内已经繁衍出数量庞大的家族,并派生出歼-11、歼-11B/BS、歼-11D、歼-16等多种国产型,成为我国航空兵主力重型战斗机之一。
在歼-11系列战斗机如日中天之时,可能很少有人还记得“歼-11”这个编号在我国战斗机研发史上并不是首次出现,早在60年代末就被沈飞研制的一种单发轻型战斗机概念所使用。
借鉴越南战争中越南空军操作米格-17和米格-21战斗机成功伏击美军攻击机群的经验,我国空军在1969年确立了研制一种具有短距起降能力的轻型战斗机的需求,并对该机提出了92项具体要求,例如结构简单坚固,能在外场轻松维护等。这架战斗机将取代过时的歼-6,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强-5攻击机。两家飞机制造厂参与了竞争,分别是沈阳飞机制造厂/601所提出的歼-11,以及南昌飞机飞机制造厂提出的超轻型战斗机歼-12,也就是著名的“空中李向阳”。
沈飞在1971年末完成了歼-11战斗机概念的初步研究,该机总体布局接近法国达索幻影F1,具有带前缘锯齿的后掠上单翼,以及传统尾翼和小尺寸单腹鳍。发动机通过前机身两侧的激波锥半圆形超音速进气口进气,长而尖锐的机鼻内置一部火控雷达。该机的武器包括两门30毫米机炮以及4枚PL-2或PL-5空空导弹,也可挂载空地武器,逃生系统为现代化的零零弹射座椅。
沈飞为歼-11探索了三种设计概念,其中第一种安装两台升级型WP-6III加力涡喷发动机,预计最大速度为马赫1.75,无法满足空军要求的马赫2。第二种安装一台WP-7III发动机,由于推力不足导致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被限制在7吨,严重限制了载油量和载弹量。第三种安装一台以“斯贝” 512为基础的军用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将是我国进口的“三叉戟”客机发动机的加力型,虽然研发难度很大但能够提供满意的性能。最终第三种概念获得批准,因为沈飞已经使用民用“斯贝” 512进行了实验,认为有很大成功机会。
“斯贝”版歼-11的预测飞行性能为在5000米高度时的爬升速度为197米/秒,最大航程为2300公里,典型重量为8700千克,起飞滑跑距离小于500米。虽然歼-11和幻影F1外形相似,但该机尺寸和重量都更小,空战推重比更大。
虽然“斯贝”发动机赋予了歼-11耀眼的性能前景,但这一切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由于在“斯贝”512的逆向工程和加装加力燃烧室上遭遇严重技术问题,歼-11始终无法获得可靠动力来源,最终只能遗憾下马。沈飞此后开始集中力量于歼-8II的现代化改进。
虽然老歼-11没有走下纸面,但我国与“斯贝”发动机的联系并未就此结束,在1975年引进了“斯贝”202军用型号并获得许可生产协议。但由于航空发动机工业的薄弱,直到1999年才完成了“斯贝”202的国产化,成为“飞豹”战斗机的WS-9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