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毙杀6个日军,缴一火炮,日酋来信:愿用
作者:莫孤烟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在局部地区占有相当大的优势,但在美军的眼中,基本就是破铜烂铁。不过,日军也有两种设计思路新颖,在作战中颇为实用的武器受到美军些许好评,一个是被称作“超轻型迫击炮”的掷弹筒,另一个就是轻便灵活、用途广泛的92式步兵炮。
和欧美军队那些威力强悍的重炮相比,口径仅为70毫米的92式步兵炮,无论是射程还是杀伤力都相去甚远。但这种炮是日本为适应远东地区的特殊作战环境以及日本陆军机械化程度低的现实条件而设计的,只需要畜力甚至人力就能够实现伴随步兵机动(必要时可以分解运输),这在地形复杂,公路交通十分糟糕的中国战场上无疑是一大优势。
92式步兵炮全高仅62厘米,因此极易隐藏。日军通常会利用这一特点将该炮隐蔽部署在距离阵地前沿很近的地方,运用直瞄射击的方式摧毁目标。尽管口径不大,炮弹初速也不快,但打击简易土木工事还是绰绰有余的。
让《亮剑》中的李云龙垂涎三尺的92式步兵炮,曾是八路军官军眼中的宝贝。对于长期以来火力严重不足的敌后抗日武装来说,能够得到一门像样的步兵炮,意味着端掉那些令人厌恶的炮楼不再是件难事。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话虽这么说,可要想从日军手中夺取一门步兵炮绝非易事,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1944年3月29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2旅团出动百余人,在300余名伪军的配合下,向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外围屏障,位于苏浙皖边境的广德县杭村一带疯狂扫荡。独立混成第12旅团旅团长是南浦襄吉少将,因此通常被称作南浦旅团。
在该地区坚持抗日的部队是新四军16旅,该旅是皖南事变后由新四军第2支队改编而成,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下辖46、48两个团。
48团团长刘别生得知日军扫荡的情报后立即电告16旅旅长兼分区司令员王必成,同时命令1营和3营迅速占领杭村西南和东南的两个高地,利用地形优势夹击日军。
29岁的刘别生13岁参加红军,他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经受了湘赣边境三年游击战争的残酷考验。他带出来的48团能攻善守,被根据地群众誉为“老虎团”。
日军进入伏击圈后,48团的两个营同时开火。日军和往常一样,在经历了片刻慌乱之后便组织反击,战斗相当激烈。
有“王老虎”之称的旅长王必成亲自赶来指挥,他在望远镜中看到,日军队伍中有一门92式步兵炮,这对我军来说威胁实在太大了。
王必成命令小炮排长戴文辉打掉敌人的步兵炮,特意强调说:“我们就是要用小炮打他们的大炮。只准打3发炮弹,有把握吗?”
戴文辉手中的迫击炮连瞄准镜都没有,射击诸元全凭目测。戴文辉果断发出两炮,结果两发炮弹全部落在日军步兵炮附近爆炸,受惊的骡马狂蹦乱跳,日军顿时乱作一团。
王必成立即命令部队冲锋,3营教导员郑大方冲在前面,率部同鬼子展开白刃格斗。60多个日军步兵抢占了杭村西南的一个小山包,结果大多被消灭。在追击逃敌的过程中,郑大方和另几名战士不幸中弹牺牲。6个日本炮兵走投无路,全部被击毙,那门步兵炮也就落到了48团的手中。
杭村大捷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郎广地区,特别是缴获了一门大炮的消息更成了重大新闻,让抗日军民士气大振,46、47团的干部闻讯后都纷纷赶来参观这门炮,一个个羡慕不已。
新四军16旅的官兵以往从未近距离接触过这种炮,没一个人会操作,暂时还用不上。再说部队转战山地,带着大炮也实在不便,因此根据王必成的指示,将其拆解后埋在一个隐蔽的山沟里藏了起来,等彻底粉碎日军扫荡后再取出来。
步兵炮被新四军缴获,这让南浦旅团长大为光火,纠合日伪军数千人四处找炮,一个月之后仍无踪影。南京城里的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首脑得知这一事件后,严令一定要找回这门炮,否则军法从事。
接到南京的命令,无计可施的日军送信给王必成,说是愿意用100挺轻、重机枪换回那门炮,其结果自然是碰了壁。华中派遣军将扫荡规模升级,拼凑大批日伪军浩浩荡荡向郎广山区进发,兴师动众七昼夜一无所得。
48团成功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后挖出了这门炮,随即成立了一个炮兵连,逐步掌握了这种炮的性能和瞄准发射技术。半年之后,16旅在长兴战役攻打伪军的据点时就用上了这门炮,一夜之间拔掉了13个据点。
对于装备相当简陋的新四军来说,拥有一门迫击炮,都可以看作是主力部队的标配,更何况是一门步兵炮了。从此,16旅成了新四军中一等一的主力,当地群众一看到他们,就会说:“有大炮的新四军来了”。
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的炮兵建设才刚刚起步,火炮数量实在少得可怜。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把缴获的部分日本关东军武器转交给了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其中就有苏军看不上的92式步兵炮。关内日军无条件投降后,其装备大多被蒋军缴获,因此蒋军中拥有为数不少的92式步兵炮,成为日械军的火力骨干。随着大批蒋军成建制被歼灭,这些炮自然也就落入到我军手中。
对于长期缺乏重武器的我军来说,步兵炮的装备从根本上提升了攻坚能力。92式步兵炮外形低矮、易于隐蔽,既可以当榴弹炮远距离曲射射击,也可以当加农炮近距离直瞄射击,这些特点使得我军炮兵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大炮上刺刀”战术,在许多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例如在平津战役攻打天津的战斗中,四野部队就曾在巷战中将92式步兵炮分解搬运至楼顶,重新组合后在近距离轰击蒋军工事获得巨大成功。这一情景也在电影《大决战》中得到真实再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主力部队,基本上每个团有一个迫击炮连和一个步兵炮连,其中步兵炮的主战装备就是92式步兵炮,在以日式装备为主的38军中数量更多。在全面换装苏式装备后,步兵炮的直射功能被更加轻便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代替,其曲射功能又比不上82毫米口径迫击炮,其历史使命也就自然完成了。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