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1-01-04 17:36 的文章

朝鲜战场,美军3年有3个总司令,他们不懂临阵换

从1950年7月5日美军史密斯特遣队在朝鲜半岛与北朝鲜人民军在乌山第一次交火算起,到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议为止,美国在朝鲜总共打了3年左右的仗。

在这近37个月里,远东美军先后有3位最高指挥官,他们是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

一支军队,指挥官的地位无比重要。在中国兵法里,临阵换帅是下下策,实乃兵家大忌。美军却似乎没这个顾忌,平均一年换次主帅,这是何道理?

美军三易主帅,主要原因并不在军事而在政治,除了战场上的胜败,它为我们诠释了战争的另一个角度:军事是政治的延伸。


朝鲜战场,美军3年有3个总司令,他们不懂临阵换


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本就是驻日盟军最高司令,也就是远东美军司令,1950年7月7日,他被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麦克阿瑟指挥朝鲜战场作战9个半月左右,期间有过仁川登陆这样震惊世界的军事行动。在他轻敌冒进下,美军也出现全线溃退300多公里,平壤、汉城都被丢失的败绩。

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撤销他的职务。

不过,麦克阿瑟被突然免职,并不直接来自于军事上的挫败,它是政治斗争的直接反映。

麦克阿瑟是个典型的军人,他自恃二战时劳苦功高,又在日本当了十年的太上皇,并不怎么把资历不如他的杜鲁门放在眼里。

光是骄傲自大和在战场上的挫败,还不足以让杜鲁门做出罢免他职务的决定,麦克阿瑟被突然免职,直接原因来自他与杜鲁门在政策上的分歧。


朝鲜战场,美军3年有3个总司令,他们不懂临阵换


麦克阿瑟一向主张: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冒全面战争的风险,也要打赢这场战争。

而杜鲁门政府的政策则不然,他在开战之前,就在6月29日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强调,美国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 ,迫使北朝鲜人退回到三八线以北去 ”,但是“凡是三八线以北所进行的军事行动 ,应当仅限于破坏军需上的供应”。也就是说把战争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这实质就是二战后美国战略重心之争,麦克阿瑟主张以亚洲为重心,不惜一切也要控制权朝鲜,以在远东遏制苏联。

杜鲁门政府必须从全球战略考虑,英法等盟国都坚持欧洲第一的观点,杜鲁门要是听了麦克阿瑟的,要让这些盟友何去何从?不照顾到这些盟国,那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又如何保证?这就是分歧的根本所在。

麦克阿瑟虽然牛,也牛不过总统杜鲁门,他将杜鲁门对他的警告——“除日常公告以外,所有文武官员对外公开发表的声明必须经国务院认可”——抛之脑后。

在1951年3月24日,麦克阿瑟发布声明:一旦美国的军事行动扩大至中国沿海及内陆地区,中国军队将不堪一击。

声明被公开后,美国高官们反应强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愤怒地声称麦克阿瑟的行动是对政府政策的“蓄意破坏”,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认为老麦的声明对美国造成“不可饶恕与不可挽回”的损害。

公然与政府政策唱反调的麦克阿瑟被免职已不可避免。


朝鲜战场,美军3年有3个总司令,他们不懂临阵换


李奇微

麦克阿瑟被免后,接任他职务的是马修·邦克·李奇微。

李奇微毕业于西点,成名于二战,曾击败过德国东线防守大师莫德尔,此时军衔为中将。

李奇微是比眼高于顶的麦克阿瑟更适合朝鲜战场的人选,在那里他的战术水平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李奇微的到来使得美第8集团军从失败、濒临崩溃的边缘解救出来,有效地阻止了志愿军的攻势。他总结出志愿军“礼拜攻势”的弱点,发明了“磁性战术”、“绞杀战”等富有针对性的战术,

实话实说,认真起来的美军还是值得重视的,礼拜攻势确实找到了我军的软肋。李奇微是朝鲜战场志愿军最头疼的对手,我们并不用讳言他指挥下美军的强大,正因为对手的强大,也更证明我军的实力。


朝鲜战场,美军3年有3个总司令,他们不懂临阵换


李奇微没有麦克阿瑟那么多花花肠子,也不会与白宫唱反调,但他的离任还是牵扯到政治。

1952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时任北约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

但美国法律规定,军人不能参与总统竞选。因此,艾森豪威尔辞去了军职,北约总司令的职务出现空缺。

这时,李奇微凭借将朝鲜半岛的格局维持在三八线附近,挽回了美军的士气,已经晋升为上将,也因此而名声鹊起,由他来接任艾森豪威尔,是个众人都可以接受的决定。

朝鲜战场,美军3年有3个总司令,他们不懂临阵换

美国之所以放心调任李奇微出任,还在于当时朝鲜半岛的政治形势。

自第五次战役后,中美对于对方实力都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我军认识到美军并非不堪一击,李奇微、范弗利特也可称名将,从而放弃了将美军彻底赶出朝鲜的目标。

美军也意识到,“即使是在占据全面优势的情况下,中国人的骨头也不好啃”,此后美军再也没有制定此类全歼志愿军主力的战法。

五角大楼重新评估志愿军实力后,下令美军转入战略防御,并加快停战谈判进程。

与此同时,在6月23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利克发出停战呼吁,并被双方表态支持。

6月30日,李奇微按照华盛顿的指示通过广播发表声明,建议举行停战谈判。7月1日,彭德怀和金日成回电表示同意。

双方仅花了几天时间取得了联系和约定谈判地点,此后是漫长的谈判过程。

所以,自1951年6月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双方对峙于三八线一带,大多数时间处于一种相持状态,都在原地坚守,等待谈判结果。尽管在此期间也发生过好几场血战,但战线位置并未发生重大改变。

直到李奇微任期结束,哪一方都没有发动全面进攻的想法,李奇微得以有时间处理一些优先级比较低的任务,比如消除朝鲜游击队的威胁,或是整合美军部队编制,将黑人和白人混编,这项计划先在朝鲜战区推行,随后覆盖全部美国陆军。

此时停战已是共识,各方力量的博弈使得朝鲜半岛难以出现大规模全面性战事,美国可以放心让李奇微调任。


朝鲜战场,美军3年有3个总司令,他们不懂临阵换


克拉克

马克·韦恩·克拉克的资历与能力,与麦克阿瑟、李奇微都相去甚远。他在1952年5月接任联合国军司令,正如上文所说,当时战线已比较固定,停战谈判已进行将近一年,

但偏偏,朝鲜战场最血腥的战役之一——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克拉克接任5个月后。

边谈边打的原因还是政治。1952年10月,美国大选临近,总统杜鲁门即将卸任,但民主党仍然需要为竞选造势,以有利于自己的候选人当选。

相对应的,共和党推出的总统候选人正是艾森豪威尔。


朝鲜战场,美军3年有3个总司令,他们不懂临阵换


此时,民主党已执白宫牛耳20年,共和党要想翻身难度不小。他们推出艾森豪威尔,打出的其中一张牌面是以他战争英雄的身份批评民主党的朝鲜战争政策。战争英雄反战,这是个很大的噱头,艾森豪威尔向选民许下停止朝鲜战争的承诺,对于美国国内的反战人群具有无比吸引力。

对民主党来说,此时没有什么比战场上一场胜利来得实惠,它既能鼓舞人心,又能为自己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筹码。

杜鲁门因此授意克拉克,在朝鲜战场打上一场大胜仗,以此为民主党决定的入朝作战背书——因为共和党将尽快结束朝鲜战争作为自己的候选人艾森豪威尔的执政目标之一。

但在停战已成共识的大环境下,这个进攻计划又不能闹太大,所以前线指挥官范弗利特建议实施“摊牌行动”——“为了扭转局势,我们必须首先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使敌人陷于被动的防守地位”——地点选在了五圣山南麓村庄的上甘岭,这里是地势咽喉部位,夺取高地具有战略意义。

并且,根据美军参谋们的估计,只需投入美第7师和韩第2师的2个营就可以圆满完成这一使命,伤亡在200人左右。

这是上甘岭战役背后隐藏的政治背景。

众所周知,上甘岭战役结果是联合国军的进攻被迫停止,取胜的是志愿军。

美军付出惨重伤亡却无法达成战略目的,失败的战役更引发国内反战情绪,杜鲁门玩砸了。


朝鲜战场,美军3年有3个总司令,他们不懂临阵换


艾森豪威尔此前被民主党批评为没有政治经验,这确实是他的短板。但在民主党执政下,美国陷入朝鲜战争,税收加重,经济形势并不好,人民因此不满,自然把希望寄托到了共和党身上,艾森豪威尔的弱点被掩盖,最终入主白宫。

艾森豪威尔上任后,自然要兑现对选民的承诺,尽快结束战争。等到他在1953年1月20日就任总统后,停战谈判进程明显加快,六个多月后,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当晚10时,双方停止射击。

美军在朝鲜半岛的作战,历经整整3年左右,经历了3位最高指挥官,到此告一段落。

相比杜鲁门时期,停战谈判了一年半左右还是进展不大,艾森豪上任后政治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政治大环境下,克拉克的主要任务就是收尾而并非作战,因此克拉克到任后几乎没有什么战功,他也是三人中最没存在感的一位。

最为人铭记的或许就是克拉克代表美国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的那一幕,但这并非他作为军人的亮点。克拉克也因此评价自己:“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谈判文件上签字的美军将领。”


朝鲜战场,美军3年有3个总司令,他们不懂临阵换


以上能清楚看出,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连换三位最高指挥官,他们的上任和离任都与政治密切相关,极好地诠释了“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这句话的含义,从政治的角度看军事,更能看到战争背后所包含的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