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末代元首:卡尔·邓尼茨的“狼群战术”
1945年4月27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28日,红军抵达离帝国总理府近在咫尺的波茨坦广场。28日夜,希特勒在他的地堡里,宣布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为自己的正式继承人。
4月30日,苏联红军战士将红旗插上了帝国国会大厦的园顶上。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开枪自杀。
5月7日,邓尼茨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并派出以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国代表于5月8日深夜12时在柏林,与美、英、法、苏四国代表面前签署了投降书。就在同一天,邓尼茨命令所有的德国潜艇浮出水面,向盟军投降。人类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大西洋海战”(1939-1945)也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德国潜艇和它们的“狼群战术”成了盟军心头挥之不去的噩梦。
1918年10月4日深夜,德国海军UB-48号潜艇采取了和往常一样的方式,再次向毫无防备的英军船队发起突袭。可偷袭之后,年仅27岁的艇长卡尔邓尼茨发现潜艇出了故障、必须浮出水面。
就这样,邓尼茨结束了自己在一战中的战斗生涯,成了俘虏。但是,待在战俘营的邓尼茨并不安分,他坚定的认为潜艇在未来的海洋作战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因此在战俘营改造的邓尼茨依旧钻研着各种潜艇战术,“狼群战术”在这一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在被遣返回国后,邓尼茨继续在德国海军服役,并大力鼓吹潜艇作战。
总的来说,相比于发展海面上的战列舰、巡洋舰乃至航母,发展潜艇确实更符合德国的国情。作为欧洲的一个陆权国家,海军一直以来都是德国的弱项,即使在德国内部,海陆空三军中,海军也是处在“弱势”的地位。
潜艇相对于水面舰只来说,体积小、生产周期短,能够快速壮大海军实力,以“数量”弥补“质量”。并且,以德国海军现有的实力,想要与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抗衡,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但即使这样,德国潜艇的发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希特勒骨子里仍是“巨舰大炮”的支持者,认为战列舰和巡洋舰在是海战的主力。
潜艇永远都只是“配角”,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为了让潜艇得到元首的重视。邓尼茨决定用“战绩”说话。
1939年9月17日,,正在爱尔兰外海附近进行巡航的德国海军U-29潜艇发现了正在进行舰载机回收作业的勇敢号航母。而恰恰在德国潜艇发现勇敢号航母的时候,负责为勇敢号航母护航的护航舰只都不在,这给了U-29潜艇留下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艇长舒哈特上尉立刻命令U-29向勇敢号航母发射鱼雷,在接连被两发鱼雷击中后,船体开始严重倾斜,沉没已经无法避免。
20分钟后,勇敢号航母完全从海面消失。全舰1202名舰员,除688人获救外,其余514人(包括舰长)全部葬身海底。此次战斗一下子给德国上下打了一针强心剂,所有人都忽然意识到:原来潜艇能有如此大的威力。
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决定趁热打铁,到了十月份,他给当时年仅31岁的王牌艇长普莱恩少校下达了一个命令:偷袭英军的重要港口——斯卡帕港湾。为此,邓尼茨在获取了大量关于该港口的情报后,给普莱恩设计了一条非常巧妙的路线,正好可以避开斯卡帕湾入口处的沉船和反潜网。
1939年10月13日深夜,在普莱恩少校沉着冷静的指挥下,U-47潜艇偷偷溜入斯卡帕湾。14日凌晨1点左右,潜艇向港内的重型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发起了第一波攻击,但由于瞄准失误,制造成了轻微擦伤。
当普莱恩命令再次装填,又打出三枚鱼雷后,鱼雷爆炸的威力把皇家橡树号的装甲撕开了一个直径30英尺(9.1米)的大洞,大量海水涌进舰体,并引起了船只内部一连串的爆炸,这艘排水量3万吨的巨舰立刻开始倾覆。在普莱恩第二次发射鱼雷13分钟后,皇家橡树号彻底从斯卡帕湾的海面上消失了。
皇家橡树号发生爆炸时,船上的一千多名官兵被迫跳海,最终有八百多人都葬身鱼腹。斯卡帕湾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海军坟场。
10月17日,当丘吉尔首相正式宣布皇家橡树号沉没时,普莱恩和他的艇员们已经回到了威廉港,并受到了英雄一般的待遇。纳粹宣传机器立刻开足马力鼓吹这次胜利。
希特勒派出他的私人飞机把普莱恩和艇员们接到柏林,并亲自授予普利恩铁十字骑士勋章,此次巨大的战果几乎让希特勒彻底扭转了对潜艇的印象,海军资源也开始更多的向潜艇倾斜。眼看时机已到,邓尼茨决定开始实施他的“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即用多艘潜艇组成多个小分队,像狼群一样轮番对敌方军舰和运输船发起水下攻击。德国海军用“狼群战术”时,集中多艘潜艇,攻击一个海上目标,不同潜艇分队之间要形成一定的夹角(一般为钝角)。
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弥补射击精度的不足。因为无论是潜艇还是盟军的船只,都处在运动状态,双方的运动速率也不尽相同。因此,如果想一次性摧毁敌军目标,就要像布置机枪手一样组成“交叉火力网”,将目标完全覆盖,这样既提高了射击精度又保证了目标必然能够被击毁。
在狼群出动时,往往都是5到6艘同时行动,在附近海域进行游猎,并互相通过“海神”无线通讯网保持密切联络。当其中一艘艇发现目标后,便开始进行水下跟踪,同时通知其他的友军潜艇前往追击。
同时,如果附近有德国空军的基地,德国空军也会派出巡逻机或者其他水上飞机在附近海域巡逻,为潜艇部队提供侦察情报。随后,编队中会指定一艘“狼头”舰来指挥 “群狼”的统一行动。当跟踪了一段时间后,“狼群”基本集结完毕,敌军的情况也已经探明。这时,每艘潜艇开始寻找自己最佳的攻击位置。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猎杀过程:潜艇艇长们命令发射鱼雷,一发、两发、三发,远处开始不断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随之而来的,还有目标船只上的船员发出可怕的哀嚎和嘶吼。那是死神降临的时刻。
一旦袭击得手。德军潜艇们就会马上从主动进攻的一方变为逃跑的一方。因为盟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会在商船被击沉后迅速追击潜艇,而潜艇的航速相比水面船只有着天然的劣势。德军潜艇必须立刻下潜至较深的位置,并开启无线电静默,来躲避盟军战舰的“追杀”。
1940年6月22日,为期一个多月的法国战役结束。德国占领法国后,将法国的西海岸和比斯开湾的各港口改造成了德国的潜艇基地,开始开足马力生产潜艇。“狼群战术”在这一年开始走向巅峰,“狼群战术”一时间所向披靡。德国潜艇在这一年创下的最高纪录是“两天内击沉盟国38艘商船。”
在1942年一年内,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军船只471艘,总吨位达到了220万吨。其中,又以英国的损失最为巨大。1942年,德国“狼群”击沉盟国船只数量再创新高:全年共击沉商船1160艘,总吨位达630万吨,而自己的损失率却不足7%。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承认:“二战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国的U型潜艇。”
但是,“狼群战术”的蜜月期并不长久。开战之初,傲慢的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把德国的潜艇放在眼里,但很快,商船的损失数量直线上升让英国人立刻恢复了一战时期的“护航制度”。但反潜飞机和护卫舰数量严重不足迫使英军加紧建造排水量2000吨以下、装备火炮、声呐和深水炸弹的轻型护卫舰。
1940年起,英军开始将新研制的MK-VII反潜炸弹、机载ASV-MKII雷达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1941年1月,英军的护航舰只装备上了HF/DF高频测向仪和机载专用雷达ASV X,这种新型雷达采取了厘米波,提高了探测能力,同时规避了德国的信号接收器。很快,列装了新型雷达和“利”式探照灯的反潜飞机也大量出现,“狼群”再也无法在黑夜肆意妄为。德国潜艇赖以维系的隐蔽性正在失去。
一个非常重要的插曲是,德军的U-110号潜艇在1941年5月9日被盟军俘虏后,从潜艇中搜出了一整套“恩尼格码”军用密码机的无线电发报机,德军潜艇之间相互联系时,都是通过恩尼格码这个在当时号称“无法破解”的密码机加密的。自此,盟军开始在情报方面开始占据绝对的主动权。组织“狼群战术”的桥梁,从根基上被彻底动摇。
与此同时,盟军的无线电测向和侦察能力也在提升。1942年夏天,高频无线电测线器开始大量列装盟军护航船队,它可以探测到德军潜艇发出的无线电波,并反向查找其方位,规避狼群的袭击。
1943年5月,邓尼茨赖以成名的“狼群”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他的潜艇部队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 多艘。“狼群战术”正式宣告失败。自此,狼群在大西洋上的威力被大幅削弱,“潜艇作战”变得越来越入不敷出。邓尼茨的狼群走向覆灭已成定局。
尽管以邓尼茨为首的一干德军将领,甘为希特勒发动非正义战争的马前卒,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超前的战略思想,却是我们至今仍要学习的。
因为胜利并不总站在正义的一方,而坏人往往比好人更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