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06-01 17:46 的文章

“张家大段”鲜为人知的牡丹江开发史(三)

“张家大段”鲜为人知的牡丹江开发史(三)

《牡丹江晨报》样张

上期回顾:
  (陈达 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杜山)第二年春夏之交,与张氏家族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内亲”和沾亲带故的“外亲”,男女老少二百多口人,一路颠簸来到“张家大段”。
张氏族人在“张家大段”率先对牡丹江东北部地区开发的成功,吸引来众多的追随者。“闯关东”的人们拖家带口的来到了这里,用自己的勤劳,开垦出更多的土地,并深深扎下了根。
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张家大段”内的俄国人逐渐增多落脚不稳的张家人,似乎根本无力对付俄国人……

张文祥的眼光

  张文样,是“张家大段”户长张秉权的三儿子,也是文簿张恒修的爹。

  车老板出身的张文祥,擅长使唤牲口,务农也是一把好手。张文祥没读过几天书,却可以凭借“小聪明”,根据字里行间句意的连贯性,把整本的《三国演义》、《西游记》顺下来。

  张家的老家奉天凤凰城,光绪年间曾经历过沙俄侵华、日俄战争两次战火洗礼,张文祥本人参加过抗俄、抗日的战斗。受传奇话本影响,张文祥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抗争意识。

“张家大段”鲜为人知的牡丹江开发史(三)

(日俄战争)

  他认为,“张家大段”位于由宁古塔通往三姓副都统密山府的白泡子,以及宁古塔经柞木台子、转心湖、穆棱通往绥芬河这几条旱路交通要道的交叉点,同时,又临近东清铁路,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大清王朝派张家来此地垦荒戍边,是对张氏家族的信任和重用。张家先祖原来在沈阳从事镇守皇陵的任务,远没有镇守边关保卫疆土更为重要。

  张文祥一家到位于牡丹江市东北的北甸子屯定居后,带领家人继续垦荒。张文祥虽然是车老板出身,眼界却不低,深知古来“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道理,五个儿子除第五子因先天聋哑不能读书外,其他的四个儿子都被他送进了学堂念书。长子张恒修为秀才,三子张恒滨考上了与京师大学堂齐名的盛京大学堂 (后改为盛京公学堂)。这些曾经在外读过“大书”的孩子们在求学过程中,开阔了人生视野,积累了人脉关系,也促进“张家大段”由辽东破落八旗子弟向风生水起的新兴大粮户的华丽转身。

张恒修的转变

  宁古塔衙门的文簿张恒修,是张文祥的大儿子,也是促成“张家大段”的关键人物。民国后,他在北洋奉系军阀张作相的手下担任文秘,从事文件的起草和处理。后提拔重用到吉林省防军二十—旅六五九团二营当营长,佩戴少校军衔,也算是文武兼顾了。

“张家大段”鲜为人知的牡丹江开发史(三)

(现牡丹江址日本人修的老火车站,沙俄修的火车站在文化宫址)

  六五九团二营长期镇守在牡丹江车站,负责牡丹江到绥芬河铁路沿线的治安保卫,防御白俄的侵扰和日本人的侦査破坏活动。

  张恒修对诗人白居易十分推崇,白居易字乐天,张恒修也仿效白居易取字“乐天”。上世纪20年代初,牡丹江一带地旷人稀、山深林密、土匪猖撅。1921年,一股土匪从勃利县向林口马桥方向挨家绑票“推大沟”,遭土匪洗劫后十室九空,百姓闻之色变。

  少校张恒修听说了这件事,决定亲自带兵剿匪。他布置士兵周密侦査故情,率部队完成了对匪帮的秘密包围,成功直捣匪巢,解救了被土匪绑为“肉票”的50多人。百姓称赞张恒修,说:“有了张乐天,四方保平安”

张恒滨的选择

  生于1889年的张恒滨(字景式),是张文祥的三儿子,也是张恒修的弟弟。张恒滨天资聪颖,通过了清政府对八旗子弟的层层遴选,考入国立奉天大学堂深造。光绪二十八年奉天大学堂改为盛京大学堂,是全东北第一所教习西方新学的高等学校。张恒滨毕业后,被派往黑龙江省衙门的税捐司工作。

  清政府垮台,北洋军阀张作霖将其结拜兄弟吴俊生(外号吴大舌头)派到黑龙江任督军。吴俊生将张恒滨选调到督军府仍做税务工作,张恒滨的才干很快得到了吴俊生的赏识和器重,不久就提拔张恒滨做了黑龙江省税捐局长。

“张家大段”鲜为人知的牡丹江开发史(三)

(黑龙江省督军吴俊生像)

  土匪出身的吴俊生在黑龙江做了土皇帝,很快就露出贪婪本性,巧立名目设立的捐税多如牛毛。眼见百姓被欺压,贪腐行賄却得高官的现状,张恒滨深感其痛,毅然辞去省税捐局长一职,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在1923年回到宁古塔,兴办了宁安县勃利科甸子(北甸子)小学堂。

隐藏的危机

  张家的祖孙、父子们,围绕着“张家大段”这块土地,发展壮大着,由于张家的人力有限,即使是付出了数年的心血,能够得到开发利用的土地,在张家大段的范围内寥寥无几。可是,一场隐藏的危机,正悄悄袭来。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成立后,内忧外患并未减轻, 反而“生齿日众,民食维难”。有识之士寻求富国之路,其中一些人呼吁移民实边,认为:“移民实边,为国家百年大计……将来影响我国满洲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固,自不待言”;“吾……被灾同胞 ……若能大举出关,分途开垦,即可解决身一家之生计问题,又可有裨国家民族之御侮事业。所谓公私交利,家国同庥者,庶几近之”。

  在这样的浪潮中,民国政府、东北地方当局支持和鼓励关内人民迁往东北就业的优惠政策不断出台,积极推进移民。此举,在清末移民的基础上,掀起了近代东北移民的高潮,“关内人口移居东北者如雨后春笋般的旺盛。”

“张家大段”鲜为人知的牡丹江开发史(三)

  资料记载,中华民国二年,政府将宁古塔等地向民间全面招垦,没有开发的官荒大段也一并向全民开放。

  宁安县知事(县长)亲自到五林地区,督办放荒事宜。设五虎林保,治所勃兴镇(今五林)。

  五林为满语"乌赫林(穆哈连)"的音译,汉译"总兵"。明代在此设乌赫林卫,为总兵驻扎之地。清代改称"五虎林",以为河名。有传说在这一带河边的密林里,有五只老虎经常出没,故称此林地称“五虎林”、河名“五虎林河”。

  民国的再次招垦,打破了清代的土地管理秩序,只要是没有开垦的这块土地不管这地原来有没有“主”,只要有人出得起不多的银两就可以换“新主”。这样,有许多外来五林地区开荒的汉人领到了土地照。

“张家大段”鲜为人知的牡丹江开发史(三)

  其中,赵保义和赵保祥兄弟二人申领到了五林村的地照、楼甲胜领到了五河村地照、黄德明等三人领到青西村地照、曲亚东领到马西村的土地照、青林屯的地照由胡区官获得,而“张家大段”在新领的土地中只增加了张恒修所占的马桥村土地。

  这样,清末“跑马圈地”的“张家大段”被后来到此的垦荒者所肢解,张家所占的土地面积急剧萎缩。新来的土地所有者,更喜欢用五林地区这个新名字,代替“张家大段”这个旧称谓。

  至此,“张家大段”在宁古塔土地全面招垦的大潮中,似乎变得名存实亡了……

  

下期预告:张家如何与赵保义兄弟结怨的?这为张家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