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大段”鲜为人知的牡丹江开发史(一)
小贴士:
地广人稀的东北,直到清代末期大片沃野才得到人类的开发和利用。由于人少地阔,清代的放荒官员为了计量简便,将土地面积标记为亩、垧、方、大段等计量单位。
其中,一“亩”田为六十平方丈地约等于667平方米。一“垧”地约合十五亩,是成年男人一天可完成劳动量的综合。地名“一垧七”,即是牡丹江市清代乜河兵营的遗址所在地。比垧还要大的土地计量单位是“方”,45垧地为一“方”。林口县刁翎镇有个“半方地”屯,说明此屯的占地面积不是非常大,它与通河县祥顺镇的“东六方村”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旧时,还有个比“方”更大的计量单位“大段”,没有特别规定大段的面积是多少,其意是泛指方圆数百里乃至千里的山林土地权益归属。“张家大段”的土地面积超出您的想象。
晨报融媒体讯(陈达 首席记者杜山)在准备系列报道《抗日名将牡丹江女婿陈龙(刘汉兴)》时,通过东北历史研究者陈达,了解到一段鲜为人知的牡丹江东北部开发史——张家大段的历史。因为陈龙是牡丹江的女婿,更是张家大段的女婿。
随着了解的深入,张家大段带来的兴味甚至让我们忘记了搜寻抗日名将陈龙资料的初衷,转而去研究它。从本期开始,让我们慢慢接近那段尘封的时光——
开边禁鸦片战争是大清王朝日益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西方列强武力恐吓和威逼利诱,清政府被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皇俄国也通过种种手段,攫取了我国东北大片土地。
软弱自然可欺,欲壑难填的沙俄仍对中国、对东北虎视眈眈。
以往,清朝皇帝害怕“龙兴之地”遭到破坏,对东北地区长期实施“封禁”之策。这使得关外“柳条边”控制地区一直是荒山野岭,少有人烟。最终沦为极边流放之地。
为保住东北边疆不被沙俄逐渐蚕食,光绪六年(1880年),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专门召见了吴大澂,“著赏给三品卿衔……所有三姓、宁古塔、珲春防务,即责成吴大澂督办。”吴大澂来到荒无人烟的东北边徼后,旋即推出了招垦、戍边、强军、修炮台、建兵工厂等一系列巩固国防的有效措施,然后吴大澂又向皇帝请旨定夺“开边禁”,此举被恩准后,很快就取得令人满意的实施成效,三姓、宁古塔、珲春“吉林三边”的常驻人数逐年不断地在增加……
庚子年我们且把目光放到张家。光绪年间,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凤凰城七甬碑的清代正黄旗赫舍里(现已改为汉姓张)氏族有件喜事,张氏户长四品闲官护陵军统领张秉权很开心,他的三儿子张文祥家的长子,也就是自己的长孙张恒修,在乡考中了秀才。张恒修是张秉权最喜欢的孙子,如今学业有成,有了这个良好开端,张家家族昌盛可期。
转眼到了庚子年(公元1900年),秀才张恒修终于在边远的宁古塔衙门,谋到了文簿(文书)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差事。说来“是金子总会发光”,张恒修到宁古塔衙门任职后,虽然职位卑微,却凭着机灵干练,得到了衙门上下的一致认可。
庚子年,正是义和拳“扶清灭洋”,八国联军进北京的灰暗时段,转过头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清国国力严重衰退,财政吃紧。也让清廷意识到,清中期以来实行的虚边和封禁政策是失败的。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调整东北边疆政策,决定开禁放垦,移民实边。依靠垦民收入渡过财政难关并缓解内地人口压力。
一张土地执照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吉林将军达贵奏准:“清丈吉林旗地和民地,并勘放零荒”,宁古塔地区招民垦荒已迫在眉睫。
作为文簿的张恒修得知,朝廷决定从辽东移居一部分满族大户到东北边境地区戍边垦荒,马上写家书和家人商量,取得张氏族长认可后,张恒修向宁古塔副都统衙门主管此事的邱统领汇报,自己的家境与朝廷垦荒的要求吻合,打算举族移居宁古塔戍边。
想睡觉有人送枕头,正为此事犯愁的邱统领很高兴,不久就给张恒修批了一张土地执照,并按照朝廷规定给他支拨了充裕的垦荒费和定居费。不但如此,还特批给张恒修一个短假,让张恒修有时间和精力操办举家由盛京“里城”迁移宁古塔事宜。
当时,清朝庭划给张氏家族垦荒的地点,是张广才岭山脉南麓的丘陵地带和牡丹江北流南岸的一大片冲积平原。即如今东起林口县七星河的石家大崴子,西至牡丹江市桦林镇孟家崴子,包括杏树、四道岗、五道岗、马桥河、嘎鱼库河、柳树河、七星河在内的东、西二百里的广阔土地。
这片黑土地原本渺无人烟,仅有挖参、采金人偶尔路过,正是由于张氏全族垦荒戍边来到此地,宁古塔衙门才顺理成章地把这个地块定名为“张家大段”。
翻开历史,旧时“张家大段”的所在地附近,最早的记载应该在1410年。据《明实录》载:明代永乐八年(1410年),在县域五虎林河流域设立法因河卫,后又增设甫儿河卫。卫所之间经常交往,并入朝进贡。民国初期,这片地区称五河林,也称五虎林;设为保,称五河林或五虎林保,治所勃兴镇(今五林)。1947年2月,五林地区独设县,称五林县,将辖区分设为5个区。1948年,五林县与新海县合并成立海林县。
或者文簿张恒修也没有想象过,他凭着工作之便得到一张薄薄土地执照,瞬间就对这片方圆百十平方公里的山川旷野拥有了所有权,成了人人羡慕的“占山户”!
这轻易得来的御赐土地,同样把一个家族的荣衰,牢牢地绑缚在牡丹江的大地上。
举家北迁据张家老辈人传下来的说法是,一百多年前,户长张秉权率全族北迁的行动,是分两批进行的。
首批来到“张家大段”的,是由四十多个精壮男人组成的开荒队伍。雄心勃勃的他们,赶着三四十匹马、驮着开荒用的农具,没等开春就从老家凤凰城出发,一路辗转到了宁古塔。
当年在桦树林子(现桦林镇)还有店铺和供行人住宿的地方,再向东走,就是漫无边际的深山密林了。张家这群人一路爬山涉水,硬是用自己的脚步踩出了“拉荒道”,费尽千难万苦才到达马桥河东岸,在这里盖了简易的窝棚,设立了第一个开荒地点(现马桥村)。
可以说,马桥村,是张氏家族在宁古塔扎根“斩草开荒”的落脚点,也是张家开发边疆、镇守边疆的首个标志,更是牡丹江东北部地区开始得以开发、逐步走向文明的里程碑。
下期预告:“张家大段”给张家的是怎样的回报?张家在“张家大段”如何努力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