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06-01 17:43 的文章

1946年的“七战七捷”是怎么打出来的?

”七战七捷”是对1946年苏中战役的俗称,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我军于1946年7月~9月进行了七场小规模战斗,以三万三千人的兵力粉碎敌军十二万兵力,一时传为佳话。

那么为什么我军能够取得这场仗的胜利呢?

首先从排兵布阵上来看,敌军就输了,李默庵将他的部队分为好几路分进合击,苏中地区是广阔的平原,这种布阵完全就是给我军分割包围创造机会;

其次敌军固有的顽疾是嫡系部队受宠,其余都是出工不出力的杂牌武装;苏中战役中,只有整83师为主力。

面对这样的敌军,只要稍作准备就能击破,我军指挥员们开始了沉着的应战。

1946年的“七战七捷”是怎么打出来的?

苏中战役主要指挥者粟裕大将


第一战:泰兴攻坚战(7.13-7.15)

我军采用中心突破战术和追击战,歼敌两个团;

第二战:如皋奔袭战(7.18-21)

我军利用速度赶在敌军前面到达分界地区,整49师毫不知情被我军歼灭,我军还顺手歼灭了赶来增援的敌军一个半旅;

第三战:海安运动防御战(7.30-8.3)

连吃两场败仗,加之海安是苏中地区的交通枢纽,敌军决心在此与我主力决战打个翻身仗,以六个旅的兵力从如皋、姜堰进攻海安,我7纵发现敌军靠得太近,兵力又多,无法一口吃掉,本着“要打胜仗”的原则,在歼敌三千余人后撤出海安地区;

第四战:李堡攻坚战斗(8.10-8.11)

敌军在见到我主力撤出海安后,开始邀功请赏,说完成了一次“大捷”,送往其指挥部的邀功电报称歼灭我军三万人,比整个战役期间我军参战部队数量还多!敌首李默庵不明就里,下令部队稍作整编后“一鼓作气”消灭敌军,因为他根据下面发来的电报判断,苏北敌人已到了最后时刻,于是调集各部队从姜堰、泰兴、海安等地分进合击,围攻李堡。

我军在连打三个胜仗后转入就地休整,同时从苏北地区抽调一个团作为补充兵力,由于我军在本地群众基础好,情报工作扎实,敌军在开进到距离我十公里处时都没有发现我军。

8月10日晚,趁李堡和海安敌军换防,立足未稳之际,我7纵发起突然袭击,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至11日下午,我军歼敌一个半旅,随后转入休整;

第五战:丁堰攻坚战斗(8.21-8.23)

敌军又吃了一次败仗后决定改变作战计划,将兵力分散布置在高邮、扬州、泰州、黄桥、靖江一线,拉长了战线,其弱点也暴露了出来,粟裕发现在这条战线上,林梓——东陈镇一线敌军防御尤其薄弱,只有一个特务队和一个营的兵力,战斗力很差,于是粟裕果断下令吃掉他,为部队西进打开通道,然后调动敌人,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

8月21日夜间战斗打响,至22日上午,丁堰守敌除了一个大队逃跑外,被我军全歼,本日17时,林梓守敌也被我全歼,当晚我第5旅进攻东陈镇,敌军误以为这是我大部队,不敢前来增援,至此,丁堰攻坚战结束,我军消灭敌军五个总队和一个营;

第六战:邵伯防御战(8.23-8.26)

在我消灭丁堰守敌时,淮北敌军从睢宁开始进发,准备攻占我淮阴根据地,苏中敌军予以配合,向邵伯、高邮地区进犯,我10纵在地方部队配合下组织防御,借助本地河网密集的地形轮番防守,实施连续反击,至26日上午,敌最后一轮进攻被打退,此时我华野主力正在如皋——黄桥一带歼敌,严重威胁了邵伯地区的敌人侧后方,敌整25师转入就地防御。

此战歼灭敌军四千余人。

最后一战:如皋——黄桥遭遇战(8.25-8.27)

在邵伯防御战打响的同时,我华野主力部队在如皋、黄桥一带以主力第1师、第6师、第5旅,越过南榆公路,准备攻击泰州,以此策应邵伯防御战,同时以7纵牵制海安、姜堰敌军。

李默庵未发现我军企图,命令黄桥的99旅向如皋增援,但这封增援电报被我军截获,25日下午99旅即被我主力部队包围在分界地区,至26日下午,残敌约千余人逃跑外,大部被我军全歼,至27日,我军又消灭增援敌军一个团加两个旅。

此战总计歼敌五个旅,还有相当数量的敌军投降。

1946年的“七战七捷”是怎么打出来的?

苏中战役示意图

至此,七战过后,敌军在苏中地区已经转为劣势,我军于8月30日包围了如皋、海安敌军,试图劝降,但泗阳、淮阴遭到苏北敌军进攻,情急之下我军除留7纵坚持斗争、发展根据地,主力于9月12日北上。

至此,苏中战役宣告结束,在两个月的连续作战中,我华野部队七战全胜,歼敌正规军六个旅、五个特务大队,共计5.3万人。

苏中战役体现出了粟裕作为历史级名将的一切风范:攻坚战、运动战、防御战、追击战随时切换,还能组织佯动部队调动敌军、牵制敌人、策应主力部队,可以说在此时,我华野部队的战略战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指挥员对于军事行动的一般规律,已经了如指掌,如臂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