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世界百余年的尼泊尔军刀为何没落?我军三
刀剑是人类战争近战最常用的装备,一支可靠的短刀让士兵在近战的时候拥有更强的攻击性,尼泊尔军刀作为一款著名的装备,曾被廓尔喀雇佣兵当成标配,风光了近一个世纪,不过近年来除了在民间还很著名之外,在军队中已经没有多少部队愿意使用它了,这是为什么呢?
尼泊尔军刀的辉煌尼泊尔军刀的成名战,最初可追溯到大约200年前,当时约3万英军携带火枪进攻尼泊尔,誓要征服当地,然而遭到廓尔喀士兵的顽强阻击,与1.2万廓尔喀士兵战斗近2年也没能取得胜利,反倒是被廓尔喀士兵手执弯刀近战的勇气给震慑到了。
在那之后,英军采取怀柔政策,开始征募当地民众当雇佣兵,辅助管理各殖民地,于是尼泊尔军刀就随着廓尔喀士兵开始走向世界,在南亚、非洲、欧洲等地区多有现身。
从结构上来看,该刀反曲的刀身,加上沉重的刀身,让它适于劈砍,曾有说法认为它能一刀砍断小牛的脖子。这样的刀具在近身战的时候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一旦被找准机会砍上一刀,真的是非死即伤。
中国军人从来没有怕过尼泊尔军刀中华子民可以说从古至今就没有把尼泊尔军刀放在眼里,先后与之有过三次正式的交手。早在英军进攻尼泊尔的前几十年,当时尼泊尔军就入侵大清国边境,经过反复的谈判,忍无可忍的乾隆皇帝调集包括川兵在内的人员反击尼泊尔。
迫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出兵人数只有几千,但是几个月的交战后,深入尼泊尔腹地200余公里,打得当地军队只好龟缩在部分城内。要不是考虑到青藏高原后勤补给困难,以及军费开支太大,这几千清军还要继续攻城拔寨。这场战斗和后来英军进攻尼泊尔间隔时间不久,但是表现出的作战素质完全不同,至于“最强的尼泊尔军刀”?没什么表现机会。
如果说清军大战尼泊尔军时,尼泊尔军刀还有发挥机会的话,那么朝鲜战争中尼泊尔军刀连发挥的机会都没有。当时英军携尼泊尔雇佣军,希望发挥他们擅长山地作战的优势,结果实战中遭遇到了更擅长山地战的志愿军,只能跟着大军一路溃败。
第三次交手则是对印自卫反击战,当时印军派尼泊尔雇佣兵作战,也是希望发挥其擅长高原山地作战的优点,可是在肉搏战中被我军的三棱军刺狠狠的教育了一番,算是深刻领悟了什么叫“一寸长一寸强”。
尼泊尔军刀的没落尼泊尔军刀最初打出了名声,其实和当时的技术条件有关,200年前的火枪技术有限,射速慢,如果在平原地区展开队形,廓尔喀士兵再勇敢也不敢愣头愣脑地拿着弯刀冲上去,不过战斗发生在山地,英军人数优势得不到发挥,这就给弯刀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但是在一战、二战时期,廓尔喀雇佣兵的弯刀出境率明显降低不少,原因很简单,自动火器的普及,让冷兵器的作战机会变少,而且各国的制式刺刀技术也在进步。
这里需要着重强调一下刺刀技术的发展,一战时刺刀的功能都还比较单一,到二战时期,刺刀开始较多的融入其他功能,二战后刺刀融入了劈砍、锯、刺、割等功能,可以破坏铁丝网,甚至暗藏一枚子弹。总的来看刺刀呈现多功能化发展,让士兵可以携带更少的工具,执行更丰富的任务。
反观尼泊尔军刀,它的形制确实漂亮,但从功能上来看,它其实是一种从生活刀具发展而来的武器,和我国云南部分地区民间使用的大砍刀差不多,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我军三棱军刺其实都不算世界先进刺刀,甚至还存在一些生产工艺上的问题,就这样一款刺刀,都将尼泊尔军刀按在地上碾压,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我军英勇无畏勇气,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尼泊尔军刀已经不再适合大规模批量装备常规部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