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封锁核电技术60年,中国耗300亿技术反超突破垄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首次研发出增殖堆一号核发电机组,标志人类正式进入核电领域。而中国30年后才建造出第一个核反应堆,并于1991年首次并网发电。中国后续虽然建造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不过却被卡在一项核心技术密封圈。密封圈是防止流体或固体微粒泄漏,进而进入核电设备内部的零件中,一个直径四公分,厚度六毫米。用石墨作的密封圈。国外卖给中国的价格曾一度高达15万,而一个核反应堆的需求量较多达三千到四千个,大大小小的密封圈。
此外,每年还得检测更换。如果密封圈出现问题,对整个核电站都是巨大的隐患。在此之前,只有美国可以生产密封圈,垄断了近半个世纪,而且在为中国提供出口的同时,每年价格都上涨15%。进入二十世纪后,我国便开始自主研发相关一部分的密封圈,但关键部位的密封圈还得依赖进口。
2007年,秦山核电站开始竞标密封圈相关产品,宁波一家公司高出美国公司二十分的显著优势中标,但美国却不满意这样的结果,并对中国放话。如果宁波公司不退出竞标,就停止对中国提供C型密封圈。美国公司这一做法已深深刺痛了中国核电领域。宁波密封圈公司当即开始C型密封圈的研发,势必要在五年内拿下。由于美国公司垄断研发人员连C型密封圈的基本样子和图纸都没有见过,于是他们就到国内各大核电站基地打听,反应堆内总共有两个C型密封圈,反应堆每年更换一次,同时也需要更换密封圈,研究人员便拿着更换下来的密封圈进行研究。
经过观察,飞行密封圈的材质和工艺国内都是没有的,而且美国生产的密封圈标准非常高,每一秒钟只有一个立方的空间泄露量。在得知了这一系列参数后,无尽的尝试试验便开始了。从材料研发到泄漏量测试,而且当时国内还没有可做实验的地方,他们又耗巨资建造了高水平实验室。经过五年的不懈开发,我国相继解决了密封圈,弹簧,热处理,焊接成型等关键技术。而伴随着技术的成熟,我国也迎来了中国第一个飞行密封圈的试验成功。
2016年九月,秦山核电站进入换料停堆阶段,国产C型密封圈的成败在此一举,在各方专业人员的见证下,飞行密封圈在使用一年后,内环与外环无任何损坏,密封线均匀连贯。经过六小时的检查后,我们正式向世界宣布国产C密封圈完全符合核电安全标准。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可以自主生产C型密封圈的国家。而且不仅如此,在价格核泄漏量的对比下,我们产品更可靠,成本更低,更适宜市场没封锁核电技术,60年,中国耗三百亿技术反超突破垄断成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