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时代先行者,源自英德技术的伊尔-28“小猎
二战期间德国、英国作为喷气式发动机技术先行者,在实用化道路上走的较早。1944年,两国就已经各自服役了第一代实用化喷气式战斗机,分别是Me 262以及流星战斗机。初上战场表现不俗只是出于保密需要双方一直没有对决的机会,不过谁也没想到两家在喷气式领域研究成果,最终会汇总集成到苏联第一代轻型轰炸机——伊尔-28“小猎犬”身上。
研制背景二战期间出现的流星战斗机、Me 262战斗机,以及阿拉多Ar234“闪电”轰炸机,在投入战场后以其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机动性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各国立刻意识到未来喷气式发动机将改写航空发展史、同样也将改写未来战争模式,作为航空大国的苏联自然不能在这个领域落下,但现实很残酷苏联在喷气式发动机研制上明显属于后来者,至少在短期内无法获得自研产品。
自主研制发动机不给力,正好利用二战攻占德国的现成优势,和美、英、法一起将德国能拿走的技术、装备统统收刮个遍。这其中就包括了容克斯Ju 004、BWM 003涡喷发动机,还有全球第一架实用型喷气式轰炸机阿拉多Ar 234的相关实物及资料,Ar 234轰炸机基本性能:最大起飞重量11吨、最大载弹量1.5吨。
苏联直接套用德制发动机打造本国新机型,1946年4月24日,雅克-15、米格-9前后相隔几分钟完成首飞,自此苏联有了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战斗机研制过程喷气式轰炸机也在有条不紊的展开,苏联军方给出的标准是:最大飞行速度850千米/小时,最大升限12300米,最大航程不低于2000千米。
三大设计局都给出了方案,图波列夫基于图-2改装了图-12、苏霍伊给出了苏-10图纸机、伊留申设计局则推出了伊尔-22,这几款机型都有着相似的平直翼风格以及吊挂发动机造型。和图-12、苏-10相比,伊尔-22轰炸机可以看成是阿拉多Ar 234的苏联改进版,采用四台留里卡TR-1涡喷发动机(在德制发动机基础上创新产品)。机组成员5名、空重15吨、最大载弹量2吨、机背机尾两座双联装炮塔,和阿拉多Ar 234相比字面数据提升有限,问题还是出在发动机上。
TR-1涡喷发动机设计推力1300千克,实际使用中仅能产生940千克,和Jumo 004D型1050千克的推力相比性能反而缩水,工业基础的差距体现在仿制上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1947年7月,伊尔-22首飞后由于发动机严重影响性能,再加上早期涡喷发动机的通病——高油耗、可靠性差。当年底伊尔-22项目既告中止,不过在这架飞机上的投入没有白费,所获得经验在接下来伊尔-28研制中起到很大作用。
研制历程两次大战将大英帝国的货币储备消耗一空,战后解决吃饭、住房、养老等问题,是英国最急迫的要求,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以获得外汇、木材、粮食等就成了重要选择。喷气式发动机这种高端货也在出口名单之列,不过仅对盟友而言,但是急需该技术的苏联死马当活马医。1946年在试探性求购后,英国居然同意出口当时最先进的“尼恩”、“德文特”喷气式发动机,前者25台(单价7300英磅)、后者30台(单价6050英镑)。
没有心理准备的苏联居然花钱就买到核心产品,自然毫无疑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山寨、仿制,两者对应仿制型号分别是RD-45(第45发动机工厂仿制)、RD-500(第500发动机工厂仿制)。实用发动机的仿制成功,为接下来伊尔-28的研制成功提供了可能,参照这一时期苏联空军对前线喷气式轰炸机的新要求,基本性能指标为携带3吨弹药实现不低于800千米/小时的飞行速度。
1947年12月,走在前面的图波列夫图-14成功首飞,最大飞行速度861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150千米,最大载弹量3吨。1948年1月,伊留申设计局才正式开始伊尔-28的研制工作,动作也不慢在当年6月就开始了地面滑行试验,对此本以为可以吃独食的图波列夫气的牙痒痒却毫无办法。
1948年7月8日,距离正式研发仅7个月伊尔-28首飞成功,为赶进度以及保险起见伊尔-28原型机采用原装“尼恩”发动机。有了前期伊尔-22的研制经验,再加上“尼恩”发动机明显比仿制德国发动机给力,试飞过程伊尔-28表现出色操控性能良好。同年12月,换装RD-45F的第二架原型机也顺利实现首飞,整个试飞测试一直进行到1949年的5月,期间没有出现重大问题。
伊尔-28三视图,注意居中座舱有点怪异的机头,这是配套的伊尔-28U教练型有两个座舱(机头机炮取消)。
很快苏联另一款VK-1涡喷发动机也进入实用,外界可能认为它是“尼恩”的另一款山寨版,实际情况VK-1是苏联自主研制产品。只不过在“尼恩”引入之后进行了参考,设计上要求推力超过“尼恩”30%达到2700千克,量产型的伊尔-28采用了VK-1发动机,这回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主研制。
1949年8月,发动机给力成本更低,性价比更加优秀的伊尔-28终于获胜。失利后的图-14型号后面加了个T,小批量生产最后成了鱼雷轰炸机。1953年3月,第一架量产型伊尔-28喷气式轰炸机下线,随后开启军工狂魔下饺子生产模式,截止1955年总计生产了2000多架大量装备部队,成本跟数量成正比价格居然比米格-15还低(用买战斗机的钱买轰炸机很划算)。
1950年5月1日,25架预生产型伊尔-28首次在莫斯科阅兵式上亮相,北约给它取了个“小猎犬”的绰号。
结构特征伊尔-28是一款双发亚音速前线轰炸机,满满二战风格采用平直上单翼气动布局,亮点是倒T型后掠尾翼设计。两台VK-1发动机通过短舱吊挂在两侧机翼中部,发动机短舱还整合了主起落架,外型看起来相当简洁流畅。机鼻部分是一个玻璃座舱里面是领航员兼投弹手,机头上方则是一个气泡形飞行员座舱,机头下方是一个轰炸雷达整流罩,机身中部还有一个内置弹舱,机尾则是一个通信射击员舱(尾炮塔)。
由于机体设计上的制约,机组3人无法像大型轰炸机一样可以互相“串门”,领航员和飞行员从机头进入座舱,配套弹射座椅。尾炮手(无线电操作员)从机尾下方上机,但是由于尾炮的存在无法实现弹射,应急情况下只能选择自由跳伞。
伊尔-28的武器系统主要包括机身内置弹舱,可以挂载3吨重弹药,包括4枚500公斤/12枚250公斤炸弹,也可以挂载小型战术核武器。另外机翼下方还有8个外挂架,可以挂载火箭弹或炸弹,执行前线对地近距火力支援(类似于攻击机)。
除了用于攻击的武器弹药,伊尔-28一如二战风格配套自卫炮塔,机头下方以及机尾各安装两门AM 23航炮。机头主起落架下方两侧各安装一门23毫米机炮(配有照相枪),驾驶舱内有瞄准镜,只不过喷气式轰炸机兼顾对地扫射确实有点怪异。机尾炮塔射界左右70度,朝上60度、朝下40度,50年代初期对付早期喷气式战斗机勉强能用。
结语伊尔-28属于新旧交替时期的产物,机体布局基本参考二战风格,除弹射座椅、后掠尾翼外没有很多亮点。但它皮实耐用的特点再加上性价比特别高,因此总产量高达2000多架,从1950年起在海空军中服役了三十多年,还曾大量出口比如我国大家比较熟悉的轰-5。
伊尔-28除了基本轰炸型之外,还发展出了R侦察型、T鱼雷轰炸机、U教练型,在冷战疯狂的时代甚至还改出了N核弹型(爆炸当量3万吨级)。基本性能如下:最大起飞重量21.2吨、最大飞行速度906千米/小时、最大航程2400千米。
作为苏联第一代喷气式轰炸机,整合了德国喷气式轰炸机、英国喷气式发动机技术,伊尔-28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设计相当成功。只不过毕竟是以低速螺旋桨时代的布局设计,在进入超音速时代后就显得落伍。因此在雅克-28超音速轰炸机成功研制后,随着时间推移伊尔-28逐渐被替换,不过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出口各国长期活跃在天空的伊尔-28才是它真正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