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新编辑素养提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42)
摘 要:初入行业的新编辑是科技期刊快速融入全媒体时代发展的生力军,新编辑要学会依据自身条件,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借助纸质书籍、电子刊物、网络教程、APP等掌握编辑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加强与投稿人、审稿专家沟通交流。加强个人编辑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期刊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新编辑;全媒体;科技期刊;编辑修养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0-0000-03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交融,媒体表现手段(文图、声音、视频、光电等)和媒介形态(报刊、广播、网络、音像、手机、展会活动等)不断丰富,形成一种新的全方位、多层次融合传播的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形态,进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时代[1]。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传播和交流的媒介,目前各级科协和两级学会主办科技期刊已达2507种[2],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学术景象。全媒体时代赋予科技期刊编辑更高的要求,作为科技期刊新鲜血液的新编辑,由于从事编辑行业时间短、缺乏系统培训,存在对编辑规范不清晰、报道内容不熟悉、期刊要求不了解等问题,需要端正自身态度,在全媒体时代下学会甄别、整合信息,在实践中不断掌握专业知识、提升编辑业务技能和增强个人的写作与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成为具有创新性、熟悉数字出版规律、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网络传播发展而来的新媒体改善了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相对滞后、交流不便、信息量小和检索复杂等缺点,改变了一点对多点的传统传播格局,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评论者,科技成果不一定非要通过科技期刊进行展现,网页、微信、微博、QQ和APP等都可以成为其载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8.29亿(2008年才2.98亿),手机网民8.17亿,互联网普及率59.6%,移动应用程序(APP)在架数量449万款,人均周上网时长27.6h[3]。信息数字化已经大众化、普遍化,影响着每个人的方方面面。全媒体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融合,利用不同媒体的特点,针对不同媒体受众细化、整合内容,非同一内容不同媒体间的翻版,力求最小投入、最优传播、最大收益[4]。
2 做好编辑与作者、专家沟通交流工作
2.1 编辑与作者
全媒体时代,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编辑与作者传统的交流方式(电话、书信和面对面交流)逐渐被新媒体媒介(微信、QQ、微博、e-mail、网络采编平台等)虚拟网络沟通所取代,编辑与作者交流更加自由,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约稿、组稿、初审、编辑加工、编辑退修等流程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完成[5]。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可以实时沟通交流,极大地提高编辑出版效率。编辑通过期刊网站、微信、微博、论坛等公开展示刊物的栏目设置、征稿范围、数据库收录情况、刊出论文等,以便让更多的作者了解期刊最新资讯。通过数字出版媒介,拉进与作者距离,针对稿件快速便捷地发表各自看法和观点,让作者感受到编辑的温暖,赢得作者的认可,提高编辑自身对稿件内容的认知,增进彼此了解,加强两者的紧密性,扩展优质稿件的课题组其他成员投稿,发展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作者成为刊物同行评议专家。
2.2 编辑与专家
2.2.1 专家库的建立 审稿专家是期刊论文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的鉴定者,合理的遴选审稿专家直接关乎稿件出版学术水平[6]。全媒体时代下学科融合,学者研究领域细而精,这就要求编辑选定的审稿专家既有博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严谨的科研作风、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专业领域的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了如指掌,还要时刻关注审稿专家的科研方向最新动态。细微的研究领域转变,送审稿件内容就不一致了。比如纤维素,有侧重研究纳米纤维素的,有只做水凝胶、气凝胶的,有做非纳米纤维素材料的。研究非纳米纤维素材料的审稿专家对于纳米纤维素相关的表征、分析手段、合成方法、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就可能不太清楚。有时也要关注审稿专家整个的研究经历,比如前期研究胶黏剂,后期转为研究纤维素材料,针对既有胶黏剂又有纤维素内容的稿件,该类审稿专家就非常合适。因此,建立时时更新的审稿专家信息库非常重要,每隔一年通过CNKI、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Springer等数据库查看审稿专家及其硕士生、博士生发表的文章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方向,从而使得送审稿件与专家研究领域完美契合,既保证稿件质量又契合审稿专家胃口。通过刊物编委或作者推荐、引用的参考文献、网络搜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等途径不断壮大审稿专家信息库,对于那些审稿态度敷衍、审稿能力不足的专家及时从信息库中剔除并加以注明,不断优化专家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