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与盈利齐飞,鲜花电商“花加”起死回生?
作者 / 速途网 吴佳馨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曾经的感慨,流传至当下,让鲜花成为“美”的代名词,并由此而滋生了鲜花电商平台。
从电商初兴起,较为垂直的鲜花市场便有玩家涉足。时至今日,鲜花市场几度迎来风口,又几度式微,相关玩家也换了一拨又一拨。在相关鲜花电商平台外,阿里巴巴、京东等也相继涉足。
近日,鲜花电商平台Flowerplus花加完成了3500万元B1轮融资。同时,其创始人王柯透露,随着花加于2018年开始做精细化运营,2019年上半年已经实现盈利,净利在1000万以上。一时之间,由花加而引发的鲜花市场再度迎来生机的说法开始出现。
“传奇”花加,利好消息或释放行业生机信号
由花加而引发对于行业的思考,或许并不为过。作为鲜花电商平台的一员,花加的发展之路,几乎与鲜花市场的起伏相伴而行。
得益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鲜花逐渐从婚礼、会议等场景中扩散出来,成为人们生活、办公场景中的一员。花加作为日常鲜花包月定制模式平台,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并随着“互联网+鲜花”理念的深入人心,而不断发展。
有数据显示,花加2016年销售3亿,2017年销售近8亿。甚至于17年7月,花加完成数亿元的融资,真格基金入局,并开始尝试线下花店业务。
然而花加的一帆风顺在2017年按下了暂停键。一直以来,花加都被认为是“以补贴换销量”,资金枯竭的传闻一直存在。在当时,有业内人士指出,鲜花电商的配送成本本就居高不下,在大量补贴之下,花加成本更甚,一束鲜花往往亏损近半,除非花少配草多。
但将成本分摊在产品之上,往往意味着用户体验受损。在相关社交平台上,不乏有用户对花加产品进行吐槽。再加上“毒花”事件的出现,花加处理不力,品牌形象不断受损。更有甚者,花加多名高管相继出走或离任,而知情人士透露,这些高管在任期间均负责花加的运营。而其线下业务,也被曝运营状况不佳,线下花店已经陆续撤店,员工也已经离职。
接连的消息,加上鲜花电商整体融资速度放缓,花加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2018年,花加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的B轮融资,却被认为是投资额相较于A轮大幅缩水,以至于不得不对融资金额做模糊化处理。
可以认为,从2017年的那场融资开始,花加的发展便进入了另一个阶段:问题不断暴露,质疑之声也不断传来。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花加投诉量便达到137个,其产品“货不对板”甚至被质疑虚假宣传是主要问题。
但在所谓的资本寒冬之下,花加却获得融资,并宣布上半年实现盈利。也不免会让人认为,花加将成为鲜花电商行业的一个范本,从而带动行业良性发展,并释放利好信号。
王柯也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鲜花还有很大的势能,并有横向发展的空间。所以,行业的发展其实比大家想的要更乐观一些。未来随着行业基础建设的成熟,鲜花新零售电商将进入一个更快的发展通道,花加也会联合行业上下游的玩家整合资源,共同推动整个行业标准化和信息化,促进产业发展。
鲜花电商问题众多,花加个性大于普遍性
王柯的乐观,在于花加针对鲜花电商的痛点做出了相应的举措,从而在一片唱衰声中“起死回生”。
众所周知,鲜花电商平台的兴起,让产地直送成为可能。但与其他商品不同,鲜花因为保鲜周期短、极易折损,面临着保存难度大、物流配送难等问题。而无论是冷链保存、即时配送等,均加大了企业的成本,甚至有可能因鲜花损耗而损害用户体验,以至于出力不讨好。
为此,依据电商平台的现有趋势,鲜花电商平台首先需要拥有丰富的花田资源,以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对平台用户进行画像,更懂用户需求的同时,对未来单量也需要进行精准预测;其次,丰富自己的上游鲜花产地资源,并通过供应链全流程管控等,降低损耗;在依靠线上线下销售鲜花之外,扩充鲜花的交易场景,并寻求更多商业价值,从而实现盈利。
据悉,花加平台目前累计服务了1200万粉丝,其中付费用户800万,最高单月销售额在1个亿左右,季度复购率达40%。在服务号与小程序之外,花加同时还拥有天猫、京东、银行等渠道。
供应链方面,花加拥有12000亩自营花田和数千家签约花农及鲜花种植基地,同时拥有有7大前置仓,以及1000多个前置仓,覆盖超过220多个城市。通过对供应链的全流程管控,花加将损耗率不断降低。
与此同时,在鲜花业务之外,花加也在孵化其他项目,分别是绿植、礼品平台和线下花店。其中,绿植业务今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礼品平台收入超过5000万。
可以认为,花加能够“起死回生”,与其在技术、场景上的投入不无关系。但与花加相比,其他平台是否拥有足够产生精准用户数据的用户尚且是一个问题,对于供应链以及渠道、业务扩展之上的投入最终都会落脚在资金之上,能够走过2018年融资寒冬的鲜花电商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全新挑战,也是整个行业需要回答的问题。
因此,速途网认为,对于鲜花电商行业来说,投入技术、管控供应链以实现降本增效是一个趋势。但在鲜花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时,花加的“起死回生”个性大于普遍性,其他平台还需要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巨头携供应链优势入场,鲜花电商竞争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鲜花市场尚未成熟,但电商巨头已经携带供应链、物流优势相继入局,以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
今年情人节,聚划算通过原产地规模化直供模式,依托冷链物流与低价直供让包月鲜花触达下沉市场用户;七夕,拼多多以鲜花预售万人团的形式,打破节假日鲜花必涨价的现象。京东鲜花则联手京东物流,依托京东的前置仓与物流优势,启动“万店联动2小时鲜花极速达”服务,满足用户对鲜花及时送达的需求。
7月,据盒马鲜生CEO侯毅透露,盒马在部分门店上线鲜花业务,销售玫瑰、康乃馨、洋桔梗等时令鲜花,以及六处花、飞燕草等罕见品种,其中30%的鲜花售价仅为1元/枝。每日优鲜也于近日在优鲜超市上线鲜花,并显示24小时内发货。
如同盒马推出不同业态,以服务更多消费场景的需求,从而在一套武功打天下已经过去的时代,尽快以精细化经营树立自己的优势,入局鲜花业务无疑也是盒马为开阔消费场景,并提升自己的门店坪效而做出的探索。
京东、拼多多、每日优鲜等也多是出于对用户消费需求的满足,并让自己的供应链优势得以发挥。
与新兴鲜花电商平台相比,以上电商平台更具品牌影响力,其供应链以及物流也将成为他们的助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他们的入局,鲜花市场竞争也将更进一步。
至于花加,能否再书写自己的故事,或许就看它能否改善自己的产品,讲好技术赋能供应链,并反作用于自己营收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