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12-26 16:42 的文章

美团市值暴涨600亿!但大多数人没看到背后的危

来源 l 投资家网(ID:touzijias)

作者 l 晓月

美团荣升中国互联网第三大企业,“BAT”变成“ATM”!

11月21日,美团点评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数据非常好看。Q3营收达2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4.1%。且其经调整后的净利润达到了19.42亿,大幅超过市场预期3.94亿元,而去年这时的美团还亏损24.7亿元。

漂亮的成绩立马反映到了资本市场上。美团点评当日早盘暴涨超12%,股价突破103港元,市值暴增600亿港元,总市值接近6000亿港元。

但是美团如此抢眼的营收,如此强劲的表现,是由什么支撑的呢?

一方面是因为美团的收缩和停止对新业务的投入,比如共享单车全面退出海外市场,生鲜业务开启关店潮,不过这只是削减开支的一方面。

但最重要的还是在收入方面——对于商家的大幅抽成。美团财报显示,美团向入驻餐饮商家收取的佣金达到了15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9%,但其营收增长为30.4%,佣金增速高出交易额9个百分点,佣金再加上相关的广告、商家服务等,美团从平台商家身上赚取的利润,成了财报中净利润的主力军。

好家伙,这就相当于美团一天要向中小商家们抽取近2个亿的费用。今年以来,一直有商家反映美团的抽成比例在不断上调。从最早的18%调到22%,升至25%,甚至部分地区的30%。

投资家网所采访的一名美团商户,如此咬牙切齿低表示:“美团简直是敲髓吸骨!我们这种做小本生意的,本来就赚不了多少钱。50块钱的单子,美团就要抽走十几块,再砍去店面租金、人工费、成本费,真的是一点都不赚钱,甚至还要赔钱。”

天下苦美团久矣

但“高抽成”,并非美团唯一为人所诟病之处。前段时间,美团还遇到了职业打假人“王海”的实名举报——

“很多商户都害怕得罪美团,不愿意出来作证,但这次我有了充足的证据,所以进行了举报。”11月6日,王海向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实名举报,称美团外卖运营主体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强制商户掏钱来对标竞争平台的补贴活动,认为美团外卖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强制对标”就是说,如果美团的竞争对手,比如饿了么搞了个什么优惠活动,美团就会强制自己平台上的商家拿出不小于饿了么的优惠,关键是美团自己一毛钱不出,是让商户自己掏钱。

若是商户不参加这个活动,美团就会对商家限流、甚至强行关闭商户店铺,终止商户经营。这就等于,美团是拿着商户的钱去和自己的竞争对手竞争。

除此之外,美团还会强制商家“二选一”。要求商家只能选一家平台入驻,你选了我,就不能再进饿了么。

你在网上随便搜一下,就能找到关于这方面的大量报道。浙江、海南、江苏......全国多地工商管理部门都立案调查过。

美团的故事不好讲

为何美团要如此“压榨”自己的商家?

一方面,是美团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需要向资本市场上交出一份好看的财报,否则就会像拼多多一样因为业绩亏损而遭到投资者用脚投票,一夜市值蒸发百亿美元。

美团给资本市场所讲的故事,是以“吃”(餐饮外卖)为核心,通过飞轮效应的驱动,构建起庞大的“吃喝玩乐行”一站式服务生态圈。

其实,现在最成功的企业,都是讲的生态故事。比如阿里,是连接人与商品的生态;腾讯,是连接人与人的生态;百度,是连接人与信息的生态。而美团要做的,是连接人与服务的生态。

但相比其他巨头的生态,美团的故事并不好讲,一是服务领域是在线下,并不能用标准化的互联网思维取胜,需要差异化的经营及强大的线下资源;二是“没有边界的美团”想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自然也会因此四面树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

酒店业务,有携程去哪儿;到家服务,有58同城和京东到家;出行领域,有近乎垄断的滴滴。这些巨头均是成立多年,美团一个新手如何全面抗敌呢?

虽然美团的“吃喝玩乐行”都属于本地生活服务,但是这可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如果你是携程的超级VIP会员,你会因为在美团订餐方便就转而放弃携程选择美团吗?

所以我们回头再仔细看看美团的财报,你就会发现,其实“吃”这块还是绝对的主力,其他的轮子还没转起来。

财报显示,美团外卖三季度的收入为155.7亿元,占比超过一半,毛利率为20%,是美团盈利最主要的来源。

为了公司的盈利,为了好看的业绩,美团就只能对商家开刀了。

惹不起的巨头、伤不起的商家

另一方面,是美团的巨头地位。作为商家,你加入了美团,你接的每一笔单都会被“压榨”;但如果你不加入美团,你可能就根本接不了单,连被“压榨”的机会都没有。

据我们的采访,很多商家不是没试过绕过美团,,在自己的外卖中附上小纸条、包装袋上印上二维码,或者是在写字楼、居民区里发传单,试图让用户用自己的渠道下单,但很少有用户买账。

这就是因为,用户已经养成了在平台上下单消费的习惯。一来选择更为丰富,很少有人会固定一家餐厅吃饭,而且平台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二来平台更有保障,出现什么问题用户还可以找到一个投诉的地方。

巨头的支配地位,只能让商家敢怒不敢言。

这样的例子,并不是只在美团一家发生过。滴滴也被曝出过司机抽成比例高达30%,再加上今年以来合规成本的提高,在全国多地已经发生多起网约车司机集体退车事件。

但问题在于,一家平台的成功,生态的繁荣,势必是需要服务供给方,即商户们的有力支撑的。因为用户选择平台的最大理由,就是能有丰富的商家可以选择,可以享受到有性价比极高的服务。

虽然美团对于商家而言看起来很强势,其实说到底,美团这类生活服务类平台的黏着度是相对较低的。不像阿里,除了提供交易场所之外还会为卖家提供信用、物流、支付、广告等众多支持;典型的淘宝卖家需要通过API接口接入100到200家社会化服务提供商。所以你只要入驻了淘宝,你再去别家平台这个迁移成本会很高。

但是美团不一样,商家从美团转移到饿了么,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成本。所以一旦美团的竞争对手,比如饿了么开出更优惠的价格,商家们很可能就会纷纷出走因。没有丰富的商家可以选择,用户自然也会弃之而去。

早在今年年初,央视、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美团大幅“涨佣”导致商户不得不逃离美团。

财报上的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第三季度美团的活跃商家数约为590万,与Q2相比增长为0,而去年同期增长高达44.3%。

退一万步讲,就算美团的地位真的是无可撼动,商家是没得选。那么商家难道不会为了缩减开支、节省成本而偷工减料吗?羊毛出在羊身上。到时候买单的,还是我们消费者。

所以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商业伦理问题了,而是关乎企业商业价值、长期生命力的问题。

为了“盈利”而“盈利”的美团必须想明白,自己究竟是要取悦资本,还是赋能商家、进而造福消费者;究竟是要短期竭泽而渔的利益,还是长期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