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两次地震20年前解放军官兵张家口坝上抗震
作者注:一脚踏进2018年,看见一条微信说:1998年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不由使我想起了张北抗震救灾的经历。那是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交界发生了里氏6.2级的强地震,我随集团军领导机关连夜奔赴灾区,主要负责部队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那些天奔跑在抗震救灾第一线采写稿件,直至过了春节才下坝归营。现选一篇通讯,以纪念张北抗震救灾20周年。请看正文:
塞北高唱爱民歌
——解放军官兵张北抗震救灾目击记
李爱萍
1998年1月10日11时50分。
一个瞬间,一场灾难降临了,河北省张北、尚义两县交界处发生了里氏6.2级地震。
震情牵动了三车将士心。中央军委和总部领帅机关,于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下达了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赶赴灾区援助救灾的命令。
旋即,正在参加野营拉练的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千余名官兵,火速改变行军路线,如利箭般直奔震中。一辆辆军车在开进,一队队官兵在迅跑。解放军官兵震区大救援行动,于震后数小时拉开了序幕。
随着滚滚的车流,笔者也乘越野车驶向地震灾区。
子夜,震中灾民盼亲人
11日凌晨,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抵达张北县重灾区之一的大河乡。在紧靠公路的乱石山村,已无家可归的村民们]生起了火堆,借着篝火的光亮,笔者看到,这里的村民大都已穿上了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发放的军大衣。高炮旅的战士们们在村边支起行军锅,为村民们煮起一锅锅热粥和姜汤。
(来自网络)下同
村民武力国穿着刚领来的军大衣,眼含泪花说:“地震后,村里死了2人,300多人无家可归。俺们最盼共产党,最盼解放军了。”
在一个简易房里,某集团军“前指”正在运筹救灾“战争”。指挥员们一遍遍大声向部队传达命令:“震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灾民就是亲人。”据北京军区前指负责人刘丕训副参谋长介绍,截止凌晨,某集团军已给灾民送了500顶军用帐篷,5000斤各类食品,被灾区群众称为“救生篷”、“救命饭”。
通往震中的土路上,长蛇般的军车疾驶而过。前灯明晃晃、如天宇的星星;尾灯光闪闪,似流动的霓虹。起初,我并未在意,直到一辆辆军车远去,才忽然遗憾没有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军车开进了震中。不过,脑际里留下了这般印记:夜暗中,驶入震中的军车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黎明,灾民们的吹呼
夜色渐渐褪去,灾区迎来了地震后的第一轮朝阳。
由于救灾官兵们的迅即到来,震区一个个村庄忽然响起了“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的欢呼声。昨天震慌了灾民们,瞅着村里连片的断墙残垣和突然而至的救灾大军,情不自禁地发出蕴集在内心的呼唤。
拐过山梁,笔者来到地震中的重灾村戈家沟旧村。这里的场景惨不忍睹,全村10多户人家,家家房倒屋塌。地震中3人被砸身亡,10多人受伤。某高炮旅二连指导员胡心印,正带着10多名战士冒着残墙随时可能垮塌的危险,帮助灾民们抢挖被压埋的粮食、物品。村民戈金有介绍,地震时他媳妇正从山上往家里走,忽然一声闷响,大地颤抖,眼前一米多远,左边望不到头,右边望不到边,一道尺把宽的裂痕,忽合忽分,吓得媳妇至今腿还发软。这下,解放军来了,俺算得救了,老戈说着说着,满脸成了泪的溪流。
车向邢家梁,笔者碰到了第一支到达灾区的251医院震区医疗队。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刘朝龙介绍说,这个震区特别医疗队,由19人和5台车组成,1月10日下午17时,在副院长李兴章、医务处副主任王景明的带领下,首先赶到了震中灾区。在村里临时搭设的一个大窝棚,医护人员正在给地震中受伤的群众包扎伤口。据李副院长披露,医疗队到达灾区后1个多小时,连夜奔走了10个自然村,已救治伤员106人。天亮了,这支已10多个小时滴水未进的医疗队,忍着饥渴,又向另一个重灾区单晶河乡奔去。
太阳爬上了坝上高原,我们赶到设在大河乡的国家地震局震中监测站,看到该站记录下一组数字:1月10日地震以来,这里已发生一级以上余震26次,其中,3至3.9级地震14次,4至4.9级地震8次。我们在震区看到,尽管余震不断,但救灾官兵们从未歇息。
废墟中,军徽警徽的传奇
走过震中一个个村庄,沿途的残墙垣诉说着地震的魔行,折檩烂椽鬼域般裸露着骇人的狰狞。一种恐惧感和凄惨感笼罩着我们的心头。随行的某“大功团”副团长说这里就是山盖沟村。
面对破墙残壁的缝隙,隐约看见几名战士正在帮助灾民们清理物品。这个村是个特重灾村,地震中全村房屋大都坍塌,村民们心急如焚。“红三连”干部战士抢险进驻山盖沟村后,全连官兵昼夜奋战,冒着三九天的严寒,锹挖手搬,硬是创造了日清一百多间坍塌房屋的纪录。被誉为救灾场上的“铁军”。
在片片废墟旁,大河乡中学操场是幸存的一片开阔地,假若不是地震,谁也不成想这里将变成停机坪。中午时分,随着一阵由远而近的轰鸣声,某机械化集团军派出的首架直升机划破积淀在震中上空的阴霾,在大河乡中学操场上徐徐降落。地面配合部队迅即跑上前去,从机舱里抬出一袋袋馒头大饼。率队空运2.5万公斤食品的某机械化集团军后勤部副部长李树斌告诉笔者:“这次紧急空运,机组克服了气象恶劣等困难,创下了远距离快速机动的新纪录。
笔者在震中巧遇一对“军警夫妻”。男的叫任秀兵,现任武警张家口支队军需股长;女的叫王惠玲,是张家口某空军医院护士。地震那天,夫妻俩正在休假。为了支援救灾,任秀兵和王惠玲将5岁儿子寄托到别人家里,双双来到救灾第一线,在救灾场上开展起“夫妻竞赛”,被传为震区里的佳话。
风雪中,矗起一个个生命的“绿洲”
1月13日凌晨,震区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随雪而至的寒风卷起如针的雪粒钻进灾民单薄的衣衫里,整个震区被冻僵了。从天气预报中莸悉,震中这一天的气温达到零下34度。这比地震当天的温度至少降低了20度。从废墟中侥幸逃生的人们,又一次面临严寒的考验。
这天一大早,抗震救灾“前指”的将军们,向救灾大军下达了“死命令”:入夜之前,务必让4万灾民住进保温棚舍。
在冰冻层达一米多的坝上高寒地区搭建帐篷谈何容易?在震中救灾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冒风雪、斗严寒抢搭帐篷。某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郭强告诉笔者,在抢搭帐篷的“战斗”中,许多战士手上打起了血泡也不歇息,硬是赶在夜幕降临前,在废墟瓦砾间搭起一簇簇御寒帐篷和简易窝棚。某集团军千余官兵,这一天就抢搭帐篷和防寒棚8000多个。
踏着厚厚的积雪,我们来到大河乡圪台村,村民们告诉我们,全村95%的人家中是回民。一场地震,不仅震倒了民房,村里的清真寺也变成了危房。
这厢听着村民的话语,远处突然又传来阿訇的声音:“解放军真是有情有义的人啊!”我们循声望去,眼前一个“帐篷教堂”分外惹眼。进得“教堂”,只见教民们正在过“主麻日”。我们耐心等全村的教民念完经文,上前探个究竟,阿訇感慨万千:“今天能过主麻日,多亏村里来的解放军!”笔者仔细寻问,方知“帐篷教堂”是某高炮旅官兵为尊重少数民族信仰,特意为村里搭建的。
从震区走过,笔者的心一次次被震颤。在逐渐增多的帐篷群中,视线里很难见到几顶战士们住的帐篷。官兵酣战救灾,自己却露天宿营,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中谱写着子弟兵赤诚爱民的奉献之歌。
坝上高原,飘过一首深情的歌
1月19日,塞北震中的气温降至零下32度。通往震中的公路上,疾驶着满载着全国人民深情厚意的棉被、煤碳等救灾物资的车辆。
在长长的车流中,三总部和驻军各大单位运往灾区的几十辆救灾物资车队,格外醒目。当灾民们从军车上卸下防寒衣物和食品等物资后,许多村民眼含热泪:“解放军真是俺们的贴心人!”
雪上加霜,雪中送碳。灾区人民再一次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间真情的温暖。
笔者在震中看到,坝上奇寒,子弟兵心急如焚。张家口军分区司令员孙财有、政委梁军率人武部、预备役团和干休所官兵,开进重灾区大瓦房村,投资建起23个简易防震越冬房。户外白毛风正烈,简易房内暖意融融。
“让灾区人民春节前都搬进简易越冬房!”北京军区部队救灾“前指”下令打响了抗震救灾的第二战役。
在坝上冰雪道上,笔者眼看增援救灾的某集团军3000多名大军,风驰电掣般碾碎震区冰雪道,开赴震区一个个村落。官兵们急灾民所急所难,几经奋战,8000多个安全、保暖、抗震的简易越冬房,似蘑菇般出现在重灾区600多平方公里的坝上高原。1月21日,抗震救灾第二战役告捷。
通往震区的一辆大巴车上响起一首“爱的奉献”的歌: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听着这感人肺腑的歌声,我们的双眼又一次潮湿。天灾无情人有情,感谢恩人共产党!感谢亲人解放军!解放军永远是最可爱的人!笔者在震中一次次听到灾区人民由衷的赞颂。
放眼震区,又是军徽闪烁。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爱心奉献给灾区人民的解放军官兵,用自己的忠诚实践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谱写了一曲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时代壮歌。
(此文曾发表于《解放军报》1998年1月30日)
作者简介
李爱萍,河北阜平人,毕业于石家庄陆军学院,中共党员,大本学历,团职军官,新闻生涯,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新闻、杂文作品千余篇,获奖作品50余篇。著有《军旅走笔》、《天桥传说与风土民情》、《新选择新思路》等书。2003年离开部队后,曾在北京某公司任国际合作部长、办公室主任,现在宣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