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贷到金融科技,10年探索留下了什么?
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谁能代表2019年度商业最强驱动力?2020年1月9日,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将于北京751D·PARK盛大召开,敬请期待。【我要参会】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公众号
2005年3月,四个英国年轻人创办了全球第一家网贷平台Zopa,在伦敦上线运营,他们最初的理念很简单,降低交易成本,做普惠金融。仅一年后,从华尔街归来的唐宁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网贷平台宜信,当时宜信基本照搬国外模式,但由于当时国内征信环境不完善,行业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状态,直到2010年推出本金保障承诺,行业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当时,互联网金融包括了第三方支付、网贷(P2P)、众筹、金融理财门户等模式,其中网贷行业迎来了爆发性增长。那一年,上千家网贷平台上线,全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数量之多,被戏称“三五人凑在一起,就能开一家互联网借贷公司”。各种以互联网金融为名的论坛也开遍大江南北,甚至有人喊“网贷有望取代银行”。
当时,恐怕没多少人意识到过于乐观的口号,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
蒙眼狂奔
就在网贷野蛮生长时,很快出现逾期、坏账、自融、诈骗、跑路等问题,当时很多公司承诺给投资人的利率高达30%,采用高返利方式吸引投资者,自带“庞氏骗局”特点,“骗钱最快的公司上午成立,下午跑路”。2013年10月,国内的网贷行业迎来第一次洗牌。
到了2015年下半年,网贷行业又爆发了一次大规模倒闭潮,超过1000多家平台倒闭。其中“e租宝”因涉嫌非法集资被查封,涉及人数90万,涉案金额高达745.11亿元。面对乱象,监管部门强力出击,2016年“824”网贷新政出台前夜,当时业内认为网贷遭遇了行业的“至暗时刻”,97%的网贷平台将要被淘汰或转型。同年10月,官方连发7篇文章,全面整治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个行业进入强监管、大调整时代,这一年也被称为“网贷行业监管元年”。
自2018年6月开始,一些平台再次出现逾期,经侦介入,监管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整顿整个行业,大批平台先后清盘退场,至此再无人怀侥幸心理。进入2019年,网贷出清仍在继续,各地相继传来依法取缔网贷业务的消息。在监管指引下,目前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尝试申请或收购互联网小贷或融资担保公司牌照开展助贷、联合放贷业务。
如果在网贷阶段,平台尚且还可以“普惠金融”“金融脱媒”“增加金融供给”之名扛起“理想主义”大旗的话,但是当现金贷、消费贷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风口时,“理想主义”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如何尽可能圈住更多用户,以各种方式放贷成为现金贷、消费贷公司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更有效率地放贷,就需要大数据公司提供风控,而大数据公司所谓的风控措施之一就是利用爬虫抓取用户隐私数据,这些数据不但能给用户画像,更能在用户一旦出现逾期,就交由催收公司采取各种方式乃至恶意催收,也正因为“不怕”用户逾期,一些现金贷公司有恃无恐,收取砍头息、服务费等各种费用,俨然高利贷。
利率过高、暴力催收、“阴阳合同”、坏账等问题如同瘟疫蔓延,让监管感到问题严重性。在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现金贷“714高炮”之后,监管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违法违规的现金贷平台进行了综合整治,连同产业链上的大数据公司也受到更严厉的监管。
教训是极为惨痛的。在2019第三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代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致辞中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互联网金融风险积累、扩大、暴露到此后持续至今的清理整顿,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教训非常深刻,值得认真反思总结。”
互联网金融终于成了过去时。并非搭建个网站、APP就能从事向不特定用户吸储的生意,也并非接入一些大数据公司服务就能面向学生、蓝领等人群发放高利率的现金贷。在过去数年里,这两种模式事实上都绑架了互联网金融,最终这个名词为整个业界所嫌弃,甚至抛弃。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由于看不懂、看不清方向,全行业都处于探索之中,不仅仅是初创平台,连一些互联网巨头也走过弯路,以做大业务量为目标,也因此爆发了“侨兴债”、代销资管计划踩雷等事件。但很快,幡然醒悟的互联网巨头们不再谈论“互联网金融”,而是积极拥抱监管,走向金融科技,为金融行业赋能。
曾经无牌狂奔,到回归持牌经营,从做大业务规模到深耕科技,2019年成为金融科技真正走向正确道路的一年。
从金融到科技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是过去十年整个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缩影。纵使行业内有各种乱象亟待治理,也有很多企业在深耕金融科技。蚂蚁金服、微众银行、京东数科等纷纷布局金融科技业务,在全球金融科技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国家也在规范金融科技的发展,在顶层设计层面指明了方向。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首个金融科技发展三年规划《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金融科技发展的六大任务,其中包括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增强金融风险技防能力等。
对此,业内一致认为,2019年和2020年将是金融科技领域的调整期和重构期,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金融科技行业生态将朝着深耕技术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金融是管理风险的行业,那么安全是金融发展的基石,近年来风控问题是业内公认的痛点。一份来自普华永道的2019金融科技调查报告显示,关于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主要挑战,安全、合规和数据隐私风险等问题居于首位。
未来无论金融科技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本质依然是对风险的识别和定价。金融科技发展最核心的挑战依然来自于对风险的把控,主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充分、无法甄别风险的问题。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最终都会回归到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层面。
过去一段时间,金融科技行业主要聚焦依赖流量的C端市场,随着流量红利被瓜分殆尽,更多金融科技公司开始转向B端业务开发。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对外表示“去金融化”,强调科技定位。2017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积累的技术能力和产品全面向金融机构开放,强调自身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2018年9月,“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科”后也将发展重心从to C转向to B。
根据毕马威预测,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12万亿元。但从目前来看,要想角逐to B市场从中分一杯羹,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耐心,因为较之于向C端用户吸储和放贷而言,B端门槛较高,金融科技业务对技术投入的依赖也更大,变现周期相对较长。
最近上市的平安壹账通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作为一家主要向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依赖于平安集团的金融壹账通讲了一个很好的B端概念,但由于其业绩受客户交易量的影响,招股书显示近3年累计亏损了34亿元。由此看来,金融科技的to B业务模式要想获得持续性增长,必须对金融业有更深刻的理解,提供金融业真正需要的服务。
融合与发展
对于中国的金融科技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目前在金融科技这个赛道上,除了互联网巨头林立,各大银行也相继加速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据普华永道《2020年与未来的金融服务技术:拥抱颠覆者》报告显示,全球81%的银行CEO在众多领域中最关注科技发展,而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已开始探索科技赋能金融之路。
早在2015年,兴业银行首先成立其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截至2019年,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等10余家银行陆续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而这些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无一例外将科技输出作为未来业务支撑点之一,这样看来,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将有竞争也有合作,甚至有融合。
开放合作是当下乃至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2014年,蚂蚁金服副总裁黄浩写了一篇署名文章,他的观点是,在目力能及的未来,传统金融企业和互联网公司都看不到谁吃掉谁的可能,竞争与合作并存会成为主旋律。而随着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和金融效率的持续提升,万千客户最终将成为这场盛宴最大的受益者。
中国的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依然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陆金所控股CEO计葵生认为,在当今银行和金融领域,就收入和资管规模而言,金融科技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仍然只占5%~6%,这个基数虽小,但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与可借鉴性巨大。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十年金融科技行业生态或许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表示,十年前的金融科技是设备和系统层面的,近十年的金融科技则受益于金融场景化的数据积累和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一如纺织机取代纺织女工,金融AI赋能下的金融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渐渐具备了碾压优势。”
理想很丰满,现实还是要脚踏实地,走得慢,才能活得长。就在传统网贷行业一片哀嚎之际,2016年11月,Zopa终于转型申请银行牌照,11年下来,它发放的贷款量不过刚刚超过了17.5亿英镑,直到当年9月,Zopa才实现了首次盈利。相比之下,那些动辄几年内就冲到百亿、数百亿规模的同行早已消失。
敬畏科技,更要敬畏金融。
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