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19-12-19 07:32 的文章

太原重工:打造高端装备的“中国名片”

工业强,必须装备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古城太原,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汇集到这片土地上,开始了太原重型机器厂(以下简称太原重工)的建设。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太原重工在坚持创新的同时,积极转型升级,发挥传统优势,布局新兴领域,使“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市场上的闪亮“名片”。

以创新为抓手 打造高端装备

在太重陈列厅内,一个挖掘机模型格外引人注目。这台总长37.5米、宽17.3米,面积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的WK-75型矿用挖掘机,实物高达23.5米,相当于8层楼那么高,总重量近2000吨,如果将它全部拆卸,需要40节火车皮才能一次运走。它总长37.5米,宽17.3米,面积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虽是庞然大物,却十分灵活,WK-75型矿用挖掘机能够在条件恶劣的露天矿山自如地实现挖掘、回转、行走、原地转弯、爬坡等功能。

WK-75型矿用挖掘机相当于八层楼高。资料图。

“它是世界上首台规格最大、技术性能最先进、生产能力最高的矿用挖掘机,充分满足国内外现代化大型露天矿山高效、低耗、智能化、绿色开采的需要。”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焊接培训室主任樊志勤介绍。

在太重,被冠以“填补空白”“世界领先”名头的重器不胜枚举,这与太重的历史传承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兴建工业成为当务之急。1950年,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械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应孕而生应运而生。新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动桥式起重机、第一台350吨门机、第一台割煤机……初建的太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把上万台(套)工业生产急需设备,运送到祖国各地的工厂车间。

改革开放以来,太重生产的起重机、挖掘机、轧钢和锻压设备、油膜轴承等主导产品,通过与国外先进技术合作,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标准斗容4m?~75m?的大型挖掘机,累计生产的1400余台、标准斗容为4m?~75m?的各类挖掘机遍布国内大型露天矿;太重煤机研发的世界最大功率3000千瓦电牵引采煤机综采设备,推动了我国向煤矿工作面无人采煤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我国4个卫星发射中心中矗立的11座发射塔架中,有10座由太重生产……

69年来,太重在冶金、矿山、能源、交通、海工、航天等多个领域,相继研发制造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产品设备,创造了450多项中国和世界第一,所有主导产品全部掌握了核心技术。

一系列“第一”的成绩单,背后是创新作为驱动。“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太重集团技术创新副部长肖利民说。

转型升级 布局新兴领域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开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一批关乎国计民生的新型工业产业,如轨道交通、新能源、海洋工程、高端制造等,成为制造业引领工业转型的重点。

太重为风电、核电、水电等产业提供高端装备,形成了新能源装备产业链;依托新建的天津滨海重装研制基地,自主研制的“TZ-400”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高端液压件是工业强基的关键组成部分,太重自主研制的高端液压柱塞泵,已通过5000小时满载寿命试验和20万次冲击试验,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打破了我国高端液压零部件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太重重点开发适应未来国家产业结构的新产品,形成了多领域并重、新老产品并举的发展格局。目前,转型业务已达总收入的40%以上,产业布局日益完善,转型项目效能逐步释放。” 肖利民说。

在生产车间里,大型设备井然有序,各司其职高效运转,只有在检测区和控制室能看到员工忙碌的身影。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太重在冶金、矿山等传统领域,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大型矿用挖掘机、起重机、挤压机、焦化设备、采煤机等均已实现了智能化应用。例如,国内首台250吨智能化起重机,可代替人工操作,提高了起重机的安全性、可靠性,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智能起重机领域的空白。

在传统产品与“互联网+”的融合中,起重机、挖掘机、风电、工程机械等产品上运用远程数据监控和服务技术,在万里之外对所有产品情况进行诊断监控、对故障进行预警和分析,给予用户更高质量的服务。

“目前,钢铁、煤炭都在走智能化发展之路,比如建设智能化工厂、智慧矿山,这些需求就为我们做装备的企业提供了机遇,我们需要开发智能化装备,不断提升装备水平,满足各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肖利民说。

使“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市场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