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投资足球如何避免落得一地鸡毛
早在几年前,中国企业就开始流行起了一种新风潮——将资本投入国际体育产业,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一时间从中资争相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到最近引起热议的海尔有意赞助曼联胸前广告。一时间,国内企业纷纷在足球领域展现着自己的雄厚财力。可纵观这几年争相抢夺这块大蛋糕的企业,有些花了钱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也让“中国制造”在国外火了一把。但有些中国企业却是落得一地鸡毛,投了钱还反倒惹来了一身的麻烦事。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了解国内企业投资国际足球的整个过程。其实中国资本投资国际足球的时间并不长,2015年,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中国企业才有了这样一种尝试的机会。当时的中国企业普遍都是以收购国外足球俱乐部为主,比较著名的例子是万达入股马竞、华人文化和中信资本入股了城市足球集团。2016年可以算是爆发期。苏宁控股了国际米兰70%的股份、复星集团买下英冠的狼队。到2016年8月,中国企业至少已经投资了14家海外足球俱乐部,其中12家是控股。
不过,当时的中资企业很多并没有理解国际足球领域的运作规则。因此也出现了很多投完资金,却毫无管理的例子。例如当年的李勇鸿收购AC米兰完全就被看作是单纯的向海外转移资产的行为,远不如后来的苏宁投资国米来得有成效,反倒还引发了AC米兰球迷的吐槽,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而有些企业在看到盲目收购国外球队的乱象之后选择了另一种路线,那就是以自己的资本赞助国际足球赛事。例如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尽管中国未能进军决赛圈,但万达、海信却在赛事赞助上收获了巨大的红利。
其中,万达集团作为国际足联的合作伙伴(FIFA Partner,是国际足联最高赞助商序列,享有最高的赞助权益),将享有2016-2030国际足联一切比赛权益,这是FIFA历史上第一次迎来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
此外,海信集团支付近亿美元成为2018年FIFA世界杯官方赞助商,在6月14日至7月15日俄罗斯世界杯决赛圈阶段比赛将举行,有32支球队参赛,海信电视的广告标识将出现在门票、新闻背板、场地LED广告屏以及全球统一电视直播比分弹窗上,海信因此成为世界杯百年来首个中国消费电子品牌赞助商。这样的“赞助型”投资因为其秉承的“双赢”理念,受到了更多足球业内人士的好评。
结语:在世界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在全世界体育产业等各领域的流通已经成为了稀松平常的事情。中资企业投入体育产业,也是可以理解。但既然要投资,首先也要了解体育产业的规则,这样也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和更好口碑。